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秀洁《胶莱运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秀洁《胶莱运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胶莱运河――中国沿海航运之枢纽》,民国李秀洁著。李秀洁,山东昌邑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曾人顾颉刚主持的禹贡学会,著有《胶莱运河》和《后套水利调查》(合著)等。

《胶莱运河》全书,共分五章,对写作动机、胶莱运河流域的地理概况、胶莱运河开凿史、中国运输业概况等作了较为详实的介绍。第一章《引言》,主要交待成书的目的,以及作者在1935年暑假期间,对胶莱运河所作的考察和资料收集情况。作者鉴于胶莱运河淤塞严重、水流不畅而致的河水泛滥情况,拟通过对胶莱运河的调查,考察其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

第二章胶莱运河流域地理概观,主要介绍胶莱运河流域的地理隋况。此章共分八节,分别从位置与面积、气候、地质及土壤、地形、水系、胶莱运河流域内之雨水循环、土地利用、农业社会其他经济活动等八个方面展开说明,并附有作者首次试用的土壤空隙测量方法。作者指出胶莱运河流经地,处在山东中部泰沂丘陵和半岛崂山丘陵地间的低洼地带,元代由于海运关系,欲缩短海运航程,避免大洋漂流危险,开凿此河来沟通胶州湾和莱州湾,近来河道尽管淤塞严重,但秋水泛滥季节仍是雨水宣泄孔道。胶莱运河的地理位置,约跨东经119.5°~120.5°之间,南起北纬36°,北至37.5°,面积约为2.4万平方公里。在气候上为季风气候势力支配,冬夏温度相差较大,雨量呈明显周期性,为大陆性气候区。因受雨水影响,河道无一定范围,修堤挑河工程是本区重要问题。在地质和土壤方面,本区为剥蚀作用造成的侵夷河谷,胶莱运河道所经低洼地带,多为胶性极强、透水极弱的黑色粘土,只有南北两海口之地为泥沙混和的冲击物,受大粘河影响之地多沙,而临近泰山系杂岩露头之地,多由粗砂和石英砾石堆积。在地形上,本区东北西南两面为丘陵地带,当中为广平河谷地带,丘陵地与河谷地之间,有准平原地带。因地形关系,本区水系若非中途消失,都汇聚胶莱运河,因每年降雨总量有很大出入,故河道和贮水区域无一定范围,春冬时节多为涓涓细流,而沼泽之地亦多干涸,秋水盛行时则水势极大,雨量特多之年,则往往泛滥成灾。胶莱运河流域年雨量约500毫升至600毫升以上,以平均500毫升计算,每年所得雨水总量,应有44亿立方米。本区地势平坦,岩石露头之处面积不大,多为疏松土壤,若非较急较大之雨或土壤含水已达饱和,地表所受之雨量不易奔流,除一部分蒸发外,余皆渗入地下。在土地利用上,多为非常集约的方式,土地利用占本区土地面积的50%以上,而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占可耕面积的90%以上,河畔沙地则种植各种树木。由于本区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农业生活不足以维持当地生活,因此当地人们亦从事畜牧、工业、手工业和渔业等经营,远徙国内外经商者较多。

第三章胶莱运河开凿史。本章包括十节,第一节胶莱运河开凿动机。说明漕运的三种途径,河运比陆运费省,海运又比河运费省,河漕虽免陆行,而人挽如故,海运虽有漂溺之患,而省牵率之劳。莱人姚演提议开凿胶莱运河以通海运,既可以缩短七八百里海程,又可以避免远涉重洋的险阻,复不必修建像御河、会通河和扬州运河那样大的工程。第二节元代胶莱运河开凿。首先说明元代为开凿胶莱运河,在给粮作为工饷以外,又当即拨钞万锭以作工值,以姚演为总管,更拨兵万人服役,以一代名将阿八赤作监督。运河初用时,年仅运粮两万多石,后来增加到六十多万石,占江淮岁漕总数的60%,地位一度非常重要。第三节元代胶莱运河工程废置。作者指出元代初因对何种运输方法更为经济不能确定,元世祖采纳了多种运输方法进行竞争性实验,而胶莱运河亦多不利因素,如漕船要候潮而行,两码头装卸费时费力,胶州湾明岩暗礁很多等,再加上工程负责人侵吞公款和反对派的攻击,从而影响了胶莱运河的命运,最终导致元世祖诏令停工,并将胶莱新河开河军士、运粮水手及粮船,都拔做他用,而即成之工程,因而废置。第四节明初漕运。明初建都南京时,为供给辽东军饷,仍沿袭元代海运,洪武中京航运河已成南北运输孔道,成祖时由于各种运输方法都不能保证畅通无阻,运输方法较为复杂,直到永乐十三年,会通河疏浚成功,才废海运而专用河漕。第五节王献疏浚胶莱运河略记。为解决漕运问题,胶莱运河一再被提起,嘉靖十四年,王献在考察后,于嘉靖十六年凿通马家濠石冈,麻湾以南得以畅通,但王献去官而重通胶莱运河工程暂停。第六节王献疏浚后河道概况。主要说明王献对胶莱运河的疏浚停工后,屡有人上言,希继续其未完成之业,朝廷也多次派员勘察,但都由于估费巨大而搁置。第七节隆庆中胶莱运河勘察报告。主要介绍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请开胶莱运河,但由于参与勘察人员大都是反对派,加上山东左布政使王宗沐的书面警告,导致这次提议又被打消。第八节万历中徐拭疏浚与刘应节勘察。主要说明万历中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等又提旧议,朝廷命侍郎徐拭负责疏浚,因改故道,另开新路,估费百万,对胶莱运河的疏浚又中途而废。第九节明末疏浚动议。介绍了明末巡漕御史颜思忠等疏浚胶莱运河提议,亦未施行。第十节清代漕运与雍正时勘察胶莱运河。清初京航运河经屡次疏浚,漕运较为通顺,中叶以后,河工废弛,于是运道中梗,海运又兴。雍正时期对于南北交通比较重视,尚书朱轼奏请开胶莱运道,诏令内阁学士何国宗会同山东巡抚陈世倌详查,结果以水源过小,不能转漕而罢。第十一节近年来疏浚提议及故道遗迹。由于胶莱运河时有泛滥,山东省建设厅又提议重加疏浚,经数度勘察,因工程较大,筹款困难,仅略加疏整以通水流。

第四章中国运输业概论。第一节泛论交通。说明交通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由于各地环境不同,运输方法也不相同。各种新式运输方法,也各有短长。第二节中国运输业。主要说明了华北、华中平原、华中山地带、西北黄土高原、西北草原及沙漠区、松辽平原、四川盆地、东南沿海及西江流域等地区的运输方式。第三节中国运输孔道方向的影响。说明中国山脉河流多东西向,自然交通路线也东西向,但由于中国物产因位置而南北差异,运输业有趋重南北方向的需要。第四节中国南北向交通。自元代疏凿运河,开辟南北交通新纪元以来,南北交通除河漕以外,兼重海运,但近来海运通畅,运河不通,虽有平汉、津浦两大铁路的修建,南北交通仍有不便。第五节中国沿海交通。提出中国沿海交通,多在近海,由于近代从事航海时间太短和资本缺乏,不但远海航运很少,就是沿海也难与外人竞争,一个国家要发展自主经济事业,领海交通权必由本国掌握。第六节胶莱运河与沿海交通发展。作者认为中国沿海港口,大港口少,小口岸多,适宜民营船只活动,欲避免外国牵制,发展航海事业,当自救济民船之营业起。

第五章结论。作者从胶莱运河的性质、绕过山东半岛海上南北交通、胶莱河道的开凿、发展国内贸易和免除水灾增加当地人民活动机会等五方面进行了总结,指出各种运输方法,互有短长,应根据贸易性质决定取舍。为了缩短黄海、渤海之间的航线,避免绕道险阻,在原胶莱位置极需开凿一运河,提出了三种不同规模的开凿方案:一是就旧有河道略施疏浚,以利泄水,而免泛滥之灾;二是疏凿河道,整理闸坝,开辟蓄水池以调节水量,而通南北民船航运;三是按地形之宜,挑深凿广,使河道取直,并通两海之水,而于两端建较大港口。就当时财力和需要来看,作者认为第二种方案最为适宜。在历史上,胶莱运河的开凿只以运粮为目的,随着海禁大开和人民活动范围的扩展,胶莱运河的价值不再局限于粮米的运输。开凿胶莱运河对沿河各地影响巨大,不仅可以免除水灾,增加当地居民谋生活动的机会,还因贸易的互通有无,有助于发展当地的小规模生产事业。

李秀洁《胶莱运河一中国沿海航海之枢纽》,运用了作者实地调查的大量资料,并有精要的历史考证。作者从青岛出发,由胶州转塔埠头,沿运河北行,历时二十多天,经行四五百里,调查了胶莱运河南北河道的现状、历史遗迹和流域内的地理人文现象,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这部书是了解胶莱运河的重要典籍之一。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禹贡学会丛书本比较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