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就业形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就业形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针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就业;电子信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脚步的加快,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是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供给不平衡,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存在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保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形成的原因

1.社会就业整体趋势日益紧张,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国企改革步伐加快,造成下岗人员增多,加大了城镇就业的压力;城镇化加快进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加剧了就业岗位的竞争。

2.社会认知度存在偏差,政策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发展于近几年提上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社会认同度上还与本科院校存在相当的差距。不少用人单位不能正确、平等对待高职毕业生,不能充分肯定高职学生在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上的优势,使他们认为发展前途堪忧。

3.高校毕业生内部竞争激烈

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是高职生不如本科生、研究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还不如特色鲜明的中职类院校毕业生,如卫校学生。虽然国家对高职院校政策扶持,用人单位的观念也在改变,但是就业率提高的倾向还是偏于普通本科生。大学生就业难,普通高职院校尤为突出。

4.主观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

职业的选择与将来有紧密的联系,部分学生和家长在择业方面总是眼高手低,对于薪酬、工作环境的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理想化,表现出不切实际的幻想,一味追求国企、机关、大公司等,不愿意去急需人才的小型民营企业,认为那里条件艰苦,没有前途,形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学历不认可,缺乏自信,不能紧紧抓住眼前的机会。

5.招生上缺乏政策支持,生源质量较低

我国高职教育在政府扶持下发展迅猛,但同时面临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下降的双重危机,尤其是在注册招生制实行后,录取分数的降低使生源素质下降。加上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也必然导致其学习能力下降。学生整体素质降低势必让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雪上加霜。

二、解决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面对高职院校整体就业难的问题,主要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明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物联网、FPGA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极大加速了电子信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利契机。与其他专业相比,电子信息专业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年来,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院校培养了一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但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缺口。因此,高职院校还要明确目标,培养大量从事一线装接与设备操作、调试、维修、检验等岗位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2.注重第二课堂,提升专业素质

电子信息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应具备从事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自律,诚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协作、组织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第二课堂”――电子设计技能竞赛、实验实训等进行有机结合,贯穿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3.产学联动,提升教学团队的力量

产学联动是学校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积极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可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实现校企“双赢”。本学院采用邀请企业人士开展专业教育讲座、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开发等形式,不断积累教师生产实践经验,增强教师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产品意识,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新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实行校企联办,采用工学交替形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岗位的适用性,应用性。

4.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指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校与企业两地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坚持就业为导向,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广建就业基地,通过多种措施建立订单教育关系,争取更多用人单位吸纳学生就业,如正德职业学院成立“北大青鸟班”,进行定向培养。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我们应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葛道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7).

[3]王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作者简介:丁烨(1986- ),女,江苏涟水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