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范家山洪桥的装饰艺术及民俗意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范家山洪桥的装饰艺术及民俗意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洪桥的人文历史渊源

洪桥,原名人祭桥、太平桥,位于湖南省邵东县城西北22公里的范家山镇洪桥村,是一座有着500多年悠久历史的风雨桥。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正德十六年(1521)倾圯。嘉靖元年(1522)知府周思忠体恤民情,率属下勘查,重新修成六孔石礅大木桥,取名太平桥。清乾隆丙申年(1776)对桥礅进行了一次补修,历经三百余年。道光十四年(1834)春,当地山洪爆发,把桥木冲走,桥面坍塌,进士训导周在丰等受命修缮此桥,在当地民众募捐下,历经六年时间,一座六拱大石桥于道光十九年(1839)全面竣工,并改太平桥为洪桥。其上覆盖雨亭避雪霜;两端筑牌楼,使其精美坚固,华实并全;桥中间建有神庙以镇水妖,并设香炉。

洪桥历来是宝庆府(今邵阳市)至长沙的必经要道,名曰“宝长驿道”。既是官道,又是商道,素称宝庆的“东大门”、“东大路”。当时此地车马穿流,商贾云集,热闹繁荣,店铺林立,当时的洪桥铺东西两街,长500余米,宽约60米,200多间门面,居住着上千人。有驿馆、商铺、客栈、药房、盐铺、油坊、染坊、布坊、书院等一应俱全,俨然一座功能完善的商城。廉桥的药材、陶器,太平的鱼类、黄花,范家山的笔墨、柑桔,佘田桥的竹木制品,莳菇萝卜,火厂坪的土纸、铁钉,仙槎桥的刀剪、五金等等,齐聚洪桥铺,运销省内外,上至湖北、京城,下辐云贵、两广。素有宝庆“大东路”、“小香港”之称。它是官府交递文书、官员息宿的公馆驿站,是商贾贩运货物、交换商品的集散地。正如成文于洪桥建成之际的《源流序》碑文:“今幸履道坦坦,驱马悠悠,自西向东,既往既来矣。”

洪桥不仅东达京省,同时还西通云贵,车马络绎不绝,成为官兵通往之要津。清代末年湘军统帅曾国藩曾在这里驻兵屯营;民国初期,讨袁北伐名将蔡锷将军曾率兵途经洪桥;1949年8月,指挥的“衡宝战役”,人民某团追击残匪白崇禧部,也曾经过洪桥,往新邵龙山挺进。

二、洪桥的装饰艺术特征

风雨桥是侗族的一种建筑风貌,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建于交通要道的风雨桥,既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迎宾送客的场所。风雨桥通常由桥、塔、亭组成,以木料凿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垮。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历来由民众集资、献工、献料建成,桥头立石碑,镌刻捐资、献工料者姓名。

洪桥全长55.5米,宽6.83米,高8米,每拱跨度9.25米。桥两端各筑高约7米的大牌楼和长达10米的20级石梯台阶作引桥;桥下六拱连体,以青石筑砌,气势磅礴;桥面由476块青石板铺成,最大一块长2.5米,宽1.38米;桥沿两边石栏用64块青条石筑就,最大的一块长达3.6米,重数吨;桥上风雨亭由84根园木柱和96个“井”字斗梁支撑,每柱缀联,妙处横生;桥中部设七圣神殿,镇桥降福,保一方平安;内竖新旧石碑20通,其中清代碑13通,分别记载着修桥历史根源和募捐人员名单;桥沿北面中心嵌有清代进士石岳楼之妻胡氏所捐的一面铜镜,作为镇邪驱妖之圣物;东西两端衔接洪桥老街铺面,合面街中石板路,平坦光洁,有公馆、店铺、客栈、作坊等等。

洪桥的石雕以浮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东西牌楼上分别雕着“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神话传说图案,形象逼真。牌楼拱门两边分别镌刻着“自西自东欣远道,既来既往乐亨衢”与“洪水长清歌利济,桥梁永固发安澜”的妙联,文字装饰风格恰到好处。石栏内侧雕刻着各种不同的花草、鸟兽、几何花纹、桥神菩萨、玉带宝剑、九宫棋盘等,精美别致,栩栩如生。桥面上的石刻还有双狮绣球、鹤驾祥云、凤凰摆尾、五福临门、麒麟望日等,其造型朴实敦厚、动态自然。木质结构盖青瓦的风雨亭精巧风雅,古色古香,成为当地的一大人文艺术景致。

三、洪桥的社会民俗意味

洪桥所在地视野开阔,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它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了许多的神话轶事,也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洪桥祭祀”。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生、老、病、死,关注着衣、食、住、行,甚至是天灾人祸,一些人只得以祈祷神灵的方式消灾赐福。尤其在科学不发达的历史进程中人们更是去追求一种虚幻的精神解释,去慰藉心中的企盼。“洪桥祭祀”便是湘中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与大自然搏斗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别具风貌的“文化空间”,具有强烈的宗教倾向性和文化认同。

“洪桥祭祀”活动以每逢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观世音的生日和12月16日南岳圣帝的生日为固定祭祀日。香客在祭祀日前必须沐浴浑身,在次日三五成群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洪桥。香客们头缠红带、身着青衣青裤,脚扎绑带,系一红肚兜、手托香炉,由“洪桥南岳会”发起人率领众香客念起程经,在拜毕“起程香”后,拜天地、拜观音、拜床公床母、拜桥头、踩后天八卦、请圣帝、拜水府王爷、拜神坛、诵经、放生、吃斋饭……至到最后谢香才算圆满完成此次祭祀活动。其中“烧拜香”者,三步一跪,九步一拜;“烧普香”者一路高歌或念念有词而前行;“烧饿香”者,短则三天,长则七天,祭拜完毕前不得进食,只得用自带的勺子饮水充饥。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当地村民以耍龙、舞狮、车马灯、扎故事、鼓乐队伴随,“游香”队伍在洪桥附近十几个村巡游,以示香客之虔诚、队伍之浩大。

在“洪桥祭祀”活动期间,众香客无论在对歌中,还是在聚会期间的行为及各种程序的诵经中,都体现了以儒家教化为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在桥上无论是求嗣拜观音,求财拜财神,求风调雨顺拜雷公、闪电婆婆,求健康拜药王,还是求南岳圣帝,都承载着许多人的希望与追求,对研究湘中习俗和传承湖湘文化提供了具有特殊价值的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原始资料。“洪桥祭祀”活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集中宣传着儒家文化有的“真善美”及佛道二家倡导的和谐与善行,尤其是不同的香客在朝拜不同的神灵时却不相互排斥,而是相处协调和歇,正因如此,“洪桥祭祀”活动一个多世纪以来才得以生生不息。

当前,洪桥已被邵东县人民政府列为名胜风景旅游区。随着旅游事业的日渐兴旺,人们在游览景点之余也会借机为家人及朋友祈福还愿,因而“洪桥祭祀”活动更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但是在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中,各种思潮的巨大冲击下,“洪桥祭祀”活动能否持久地发展并一代代流传,已引起当地政府及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还与当地镇(村)共同拟定了保护措施,将这一民俗活动有机地予以保留和发展,在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中,使其发挥积极因素,为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装潢设计系。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2009年度项目“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个案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YBB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