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QAD:一如既往制造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QAD:一如既往制造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3年前,年仅25岁的Pamela Lopker小姐接到了一家主要制造各类户外运动靴子的公司Deckers Outdoor的电话,要求为其开发一款能够管理制造过程的软件。Deckers Outdoor公司在使用这一软件后,的确有不错的效果。Pamela从这个客户尝到甜头之后,也觉得有必要推向市场。于是,在1979年10月,Pamela创建了qad公司,专注制造业,她本人任董事长兼总裁,她的丈夫―Deckers Outdoor的老板Karl Lopker任QAD全球CEO。

知道QAD公司的人,对这段具有戏剧色彩的发家史都有所了解,但仍有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偶然机会开发的小软件,第一个客户是鞋业制造商,于是自然而然进入制造行业的软件公司,却在管理软件领域顽强生存长达27年(与SAP成立的年头相当),其成功的筹码是什么?在收购大潮越来越涌的今天,像QAD这样的公司恰恰是理想的收购对象,她能摆脱被收购的命运吗?

继续专注

从ERP软件刚刚兴起至今,全球到底有多少家ERP厂商还活着?上百家的ERP厂商或被淘汰,或被收购,或另谋出路;相反,那些具有行业技术特色的厂商,反而在市场大潮中存活下来。

当SAP、甲骨文等公司的通用化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预期目标的时候,“到行业中去”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Oracle World”,甲骨文祭出的就是行业大旗;而SAP早在2003年底,就了面向23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其目的也只有一个―拓展行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的确是一个信号。当SAP、甲骨文把目光放在行业,这对于20多年在制造业尝到无数甜头的QAD来说,是否将面临新的挑战?

QAD亚太副总裁Paul Henderson并不这么认为。“首先,这些市场并非SAP和甲骨文的重点行业;其次,QAD已经在这个行业坚守了27年,一定有存活的理由。”

QAD所专注的汽车、消费品、电子、食品饮料、工业制品和制药六个细分市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属于离散型制造业。

众所周知,离散型制造业的特点是数据比较发散―零部件种类多,产品结构复杂,生产计划多变;加工工艺复杂,加工周期长,整个生产过程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尤其现在,客户个性化设计要求越来越多,如何提供优质、低价、交货时间最快的产品,是离散制造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任何一个数据的丢失都会对流程管理造成很大影响,而且,鉴于每个行业的特殊性,最佳实践也是必需的。因此,离散型制造业更需要“精益”功能。正因为专注,使得QAD在过去的27年来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

精耕细作

2001年,QAD开始在其软件中内置精益生产功能。同时,EDI(电子数据交换)模块、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功能、供应链可视化、重复生产排程等专业功能也放到了产品中去。

这对于那些有需求的用户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好消息。加上QAD长久以来对制造行业的研究,使之真正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改善和改进。

当然,产品只是一个方面。Paul介绍,除了通过搜集客户需求,并把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编成软件中的一个个具体模块之外,QAD在很早以前就做出决定―要支持各国的跨国企业发展,尤其是在亚洲,这个政策起步最早,也早于任何一个ERP厂商。这使得QAD进一步贴近亚洲客户,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但是,市场的竞争毕竟是残酷的。尤其是日益竞争更为激烈的IT环境,QAD还会一直专注下去吗?“我们未来的发展策略是做精做细,做大做强,但一定会在这六大行业。”Paul表示,QAD的董事长、CEO对于这一点仍深信不疑。

不会被卖掉

很多“术业有专攻”的公司开始都专注某个行业,现金流也不错,比如Siebel、Peoplesoft、J.D.Edwards,很容易成为被收购对象。QAD会不会也成为其他公司的“囊中之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Paul道出了自己对收购的理解。

他认为,收购的目的无非两种:第一通过进行业务整合获得更多客户,比如Infor、SSA等均属于这个,对股东来说是好消息,但对用户来说并非如此。因为这样做的劣势是会丢掉很多软件服务种类或者重新组合――不可能将所有组合都带入新公司中,软件的支持团队将会非常强大,而且支持成本比较高,所以从技术角度难度很大;第二,通过收购完善产品功能,拓展产品线。通过收购强化产品在需求导向型功能,或者是整合、建模、架构的功能。

“公司创始人Pamela和Kazl拥有56%的股份,有绝对的控制权。如果他们不同意,不太可能成为甲骨文的‘囊中之物。’”Paul强调。之前,Pamela对此也不止一次地表达她的态度:“我们不会为了一时的股票涨跌,或者其他人的批驳,而牺牲长期的发展方向去迎合短期的利益。如果在一个领域我们不可能做到最好或者更好,我们决不考虑。”

不奢望成为第二个SAP

众所周知,QAD与SAP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始创业(QAD创立于1973年,SAP创立于1972年),后者已经成为管理软件领域的佼佼者。应该说,QAD也有很多成为一流企业的机会,但今天并没有成为“第二个SAP”,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Paul认为,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坚定了走制造业这条路。这在当时看来的确是一条险途,那时其它对手都是用通用化的产品进行多元化发展,直接切入政府、金融等高回报的行业。“因为Pamela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让QAD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引擎,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快速实施,同时又是较低TCO的ERP产品。”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QAD当初的劣势,在今天已经成为优势。在涉足的六个行业中,QAD针对每个行业都设立了执行委员会和开发小组,配备了独立的行业运作体系,以及独立的资源配置。“我们能够保障在每一类行业产品应用都是精耕细作。”

据Paul介绍,开发小组成员除了QAD研发中心的工程师、公司内部技术人员外,还有两股势力不可小觑:一是来自全球精通行业、不断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管理模式变化的业内专家;另外就是QAD客户本身。QAD不断吸纳来自客户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法形成最佳实践,加入到产品中。久之,QAD也就成了制造业ERP的代名词。

对于成为一流公司的目标,Paul坦言:“这不是QAD的战略,我们只想做制造业中最受尊敬的软件公司。”

第五个研发中心在印度

在QAD工作六年之久,一直负责亚太区业务的Paul,每年都要来中国几次。在占全球20%业务的亚太区,中国和日本是最重要的两个市场。“尤其是中国,其发展速度简直超乎想象。”所以,QAD第四个研发中心自然而然地放在了中国。

位于上海的研发中心目前有40位工程师,“今年底这个数字要增加到110人。”据Paul介绍,这些研发工作的差异性不大,主要关注公司的核心产品,并针对某一类产品专门组织一个团队。上海研发中心共有10个团队,除了承担全球开发、支持工作外,也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做解决方案。

在中国,QAD选择了成长比较快的汽车行业切入。所以,在中国的10年中,很多用户都认为QAD汽车行业会比其他五个行业做得好,其实电子和汽车是做得最好的两个行业。以2004年QAD中国的销售结构来看,QAD在汽车行业的收入小于1/3,电子行业则是1/3强。

目前,QAD在全球有四个研发中心,分别设立在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上海,第五个研发中心将在印度建成。

二线品牌不容忽视

开彬

经过2005年的激战,中国管理软件的竞争格局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线品牌与二线品牌的差距迅速拉大,市场集中化程度提高较快;国外二线品牌与国内一线品牌、二线品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一线厂商在品牌和渠道方面优势的积累,用户对管理软件认识的深入,是他们与二线厂商差距进一步拉开的主要原因。同时,以Infor、SSA、UnionSystem、QAD等为代表的国外二线品牌越来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公司大概有二十多家,年营业额一般在1000万~1亿元人民币之间,人员规模在10~100人之间。他们的特点是在某个细分领域或细分行业做得非常好,注重客户满意度,稳扎稳打。由此,国外二线品牌的公司在中国市场不会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但他们会在某些细分市场占据自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