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贾樟柯电影《小武》的纪实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为第六代新锐导演的贾樟柯,注重当下社会中底层普通民众的个体性生存,其作品《小武》可谓是一部“虚构的纪实影片”,而最打动人的正是毫不掩饰、忠于生活的纪实精神――在客观冷静中尊重现实和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人道力量,以及那种充满浓郁朴质的生活气息。其纪实精神主要表现在电影语言上(如:镜头对白、背景音乐等),而本片的视觉冲击和美学震撼体现在贾樟柯对个体化的边缘性存在的人物‘小武’的真实记录。
关键词 贾樟柯 纪实 电影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第六代新锐导演的贾樟柯,著名的法国《电影杂志》评价他“创作手法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他的电影表明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和活力”。《小武》是一部“虚构的纪实影片”,尽管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手法是纪实的,生活与社会环境也是真实的。而最打动人的正是这种毫不掩饰、忠于生活的纪实精神――在客观冷静中尊重现实和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人道力量,以及那充满浓郁朴质的生活气息。然而,很多人不喜欢本片觉得过于原生态,过于粗糙,甚至不愿接受这种具有现实棱角的东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早已审美疲劳,被商业片搞得眼花缭乱。难辨孰好孰坏,缺乏的正是这种没有打磨光滑的虚构的纪实影片。
本片层次分明、叙事有条理且思路清晰。选取小偷作为主人公,虽算不上新颖,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定位。片中对小武的小偷身份采取了独特视角,为过于平淡的故事情节增添了戏剧性。而剧情的拓展并没有强烈的冲突,而是娓娓道来。小武作为一个小偷出场,电影并没有围绕小偷被抓来落入俗套,而是随小武经历了朋友无情的遗忘、爱情的转瞬即逝、家人的嫌弃这样的一个过程。而小武的出现与被抓仅仅是他作为小人物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而本片只通过影像对这个世界、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还原,并非刻意构造。想必这正是贾樟柯所想要表达的纪实意义吧。
本片虽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却塑造了四种颇具张力的人物关系:小偷小武与之前是小偷现已成企业家的小勇;小武与歌厅小姐梅梅;小武与父母;小武与警察。这些关系的发展,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体现多面的小武,以及他复杂而纠结的内心,同时也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
在镜头语言的表现上,出于贾樟柯忠于生活的客观纪实态度,摄像镜头多为平视,很少用大俯大仰的角度,既没广角镜头也没长焦距镜头,与普通人的视角基本相当。而小武与梅梅坐在床上交谈时,他们僵持在那里则用分镜头和长镜头相互交换,真实的表现了他们细腻而真诚的情感交流,也使我们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以及他们复杂的内心。影片《小武》最后的镜头是贾樟柯最具有才华的大师级别的收尾:小武被警察锁在电线杆上,蹲在地上被群众围观,视角就是小武自己的,当时影像的拍摄也是随机的偶发的。观众被贾樟柯强行拽到一个很真实的被围观的场景之中,这是对观众来说全新的观影经验及感受,观众们也被导演绑在同样一个不知何去何从的尴尬境地,而就在这时,影片结束了,观众们在为自己松了口气的同时还对小武进行思考,这时候对小武的思考恐怕就已经不知不觉的转换成了一种认同感,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了。
在声音的运用上,片中的对话几乎全是方言:山西话和河南话。并加入大量流行歌曲的元素,如唱卡拉OK中的《心雨》《爱江山更爱美人》《霸王别姬》等这些都烘托了影片的基调。在梅梅和小武对话所配上《喋血双雄》的音响,使我们仿佛在现实与非现实的两个层面自由穿梭、徘徊。在从头到尾流行音乐的冲击下,通过影像所映照的客观现实,我们似乎是没有什么欣赏音乐的心情,只有扑面而来的熟悉感,并使我们陷入沉思。
本片在细节和人物上,也进行了周密安排。道具的使用似乎在无意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小武的朋友小勇那个会奏《致爱丽丝》的打火机,单调的乐声伴随着他和梅梅的尴尬;BP机――等梅梅消息――BP机再响时――再次被抓,此时只想知道BP机传来的却是天气预报,这传达了小武那种玩世不恭表面下所透出的深情与焦灼,而小武与梅梅模糊的爱情,最终以梅梅不辞而别收尾,体现了作为个体化边缘存在的‘小武’怅惘不已的命运。片中写满了“拆”字的墙壁,街角边台球桌旁无所事事地少年,这些细微的场景太真实了,看似无意却独具匠心。而印象最深的是民警对小武的规劝,他们很熟,他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警察和小偷的范畴,老民警虽然身穿警服对小武也只是告诫,让他不要轻举妄动,这也与我们之前所看到的警察的形象大不相同,却更贴切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细节的精心处理,含蓄而精确的表达了贾樟柯个人独特的感受,也让我们觉得窝心。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武是非职业演员,但在镜头面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种自然的状态,也比较符合此片的风格。
影片截取了普通人小武的平凡生活,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我们随着小武漫无目的的游走却感同身受,体会着这个小人物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的茫然,并和小武一同经历了一段充满凝惑的人生体验。本片以客观、平淡的态度为边缘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场景进行纪实,而最打动人的可能正是这种毫不掩饰的纪实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电影艺术讲稿[J].新世界出版社,2002.
[2] 陈旭光.影响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庄燕青.从看起――关于贾樟柯影像的个案研究[J].电影评介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