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药性复杂性与药性物质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药性复杂性与药性物质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药药性极其复杂,具有多重性、多面性的特点,与中药的药性物质研究有中药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中药复杂性药性物质的研究。

[关键词]中药药性 物质基础 研究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89-01

引言: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自从《神农本草经》中确定中药药性等特点后,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药的药性已从原来的气、味、毒延伸至归经、升降浮沉等,经总结归纳形成四气五味的理论。温热、寒凉是药性作用于病灶的反映,中药成分是决定机体反应的主要因素,必须了解每一味中药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及其特殊药性,才能够准确用药。

一、药性的复杂性

1、药性的层次多重性

中药的种类非常丰富,每一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性,一般分为四气、五味、归经等,药性与药物作用相结合,对于病症产生作用进行抽象的归纳,是对中药作用和性质的多重理解和认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等以及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寒、热、温、凉、辛、甘、苦、酸等形成了中药药性的多重性。

2、药性的内容多面性

中药的药性具有多面性,通过对病症作用的抽象归纳为四气、五味、归经等多重药性。通过不同侧面反映了中药药性的特点,能够通过药性的理解,认识中药的多面性,并且了解其表现形式。

(1)四气

主要根据中药针对疾病寒、热所表现出的效应归纳总结形成的中药性能。反映的是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从本质属性归纳,大致为寒凉与温热两方面。这表现为认识思维的二 分法。中药本身就存在寒热不明显的一面,这就是被我们认识到的平性。至此,关于中药“四 性”的认识才比较完善。以平性与寒热温凉等位,则是五维,相当于历史上的“五性说”:以平性与寒凉、温热等位,则是三维,相当于历史上的“三性说”。

(2)五味

直观的理解就是五个方面,实际上,反映中药作用与性质的味有七种,就是辛、甘、酸、苦、咸、淡、涩。药性五味是七维的。按通常的观点,每一味又表现为多面性:如辛味,就有散、行、润的不同侧面;甘味,至少有补、和、缓的不同侧面:酸味,就有收、涩的不同侧面:苦味,有泄、燥、坚的不同侧面;咸味,有下、软的不同侧面;淡味,有渗、利的不同侧面。可见五味之中各味也是多维的。

(3)升降浮沉

是药物的作用和性质与趋向性相关的药性。虽然习惯上将其归为升浮、沉降两类,但实际上,上行与外散不同,降逆、下行与内收也不同。因此,在表达中药作用趋势及其性质上,实际 上是四维的。

3、归经

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结合中药的作用而获得的中药作用部位的认识。人体有五脏六腑、十二 经脉,药物进入机体,表现为对机体的作用的倾向性,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中药对机体具有一 定的选择性作用。归经就通过心、肝、脾、肺、肾、心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 焦等主要脏腑经络部位来体现其多面性。综上所述,古今是从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的多 维性思维来全面反映药性作为理论层面的整体性:并且对构成药性理论的各方面,均通过多角度认识、从而全面呈现药性的完整性。唯有这种多维、多层的药性认识,才有可能对来源 各异、形形中药特性的进行客观表达。

4、药性的作用广泛性

中药药性具有多重性,药性有性质和属性的含义,中药的作用与其自身的属性具有直接的联系,中药的药性较为复杂,是其内在属性的表现,根本上决定了中药作用的广泛性。首先,每一种中药都具有其独特的药性,并具有相应的作用机理,例如,中药的寒凉性能能够清热解毒,温热性能能够驱毒散寒,苦味能够降逆通利等等,必须充分了解中药的四性五味的不同作用机理,才能够准确的对症下药。第二,中药药性的相互作用,能够进一步增强中药对于病灶的疗效,中药的药性也体现了性味结合对于疾病的更好的作用,例如升降浮沉,是中药对于病症的客观反映,同时也反映了药性相互作用的良好效果。第三,每一味中药都体现了药性的多重性和作用的广泛性。单味中药的药性非常复杂,可以包含不同的性味特点,其中性可以包含寒热温平,而寒热温平又可分为很多种,味可以有7种不同的味道,足以看出中药药性的复杂与特殊。

5、药性的物质多样性

对于中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我国对于中药药性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对药材和饮片的基础上,虽然成功的将中药药性转化为载体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症,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经过新时期对于中药不断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对中药药性中的有效物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于药性物质中的化学成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开发出了更多的具有中药成分的药物。

二、药性物质研究的思考

中药的药性复杂,具有多面性、广泛性等特点,五千多年的研究历史使我国的中药理论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新时期,对于中药药性物质的研究必须基于传统中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的药性物质进行更加合理、深入的认识。

1、药性物质研究的合适途径

药性以功效为表现形式,功效以药性为基础。如寒性是通过清热功效表现出来的,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具有寒(凉)药性。因此,本课题组提出中药 “性效同源”观点,即中药药性与药效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一共同的物质基础按传统认识是药材、饮片等物质形态, 按现代的认识是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但是,目前没有直接观察药性物质的合适手段。既然每种中药药性所产生的作用是通过功效表达的,那么,按照“性效同源”观点,获得了功效物质, 就等于获得了药性物质。因此,可以通过功效物质认识药性物质。

2、药性物质研究的科学方法

(1)病证环境中的药效观察

中医与西医有相似之处,大多数的医学理论都是基于对病理的观察和研究而成,中药的四气五味等也是通过观察研究,最终抽象形成的理论成果。中药的药用效果是由中药所包含的特殊物质作用于病灶而产生的治疗作用,故认识中药功效物质,应在特定病证模型上进行。在此条件下观察、认识与中药药效相关的物质,才是客观的、合理的。

(2)病证环境中的药效物质分析

以往中药活性物质的认识,往往采取化学成分和药效追踪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获得的活性物质,一是很难与中药功效对应,二是难以体现中药功效物质的多样性。

为了避免上述研究的弊端,应在病证条件下观察药效,在有效的前提下,分析进入血液循环的中药物质。这就是“病证-药效-血清药化学”研究中药功效物质的系统思路。

(3)同源异用中药异同比较

药性组合的复杂性表现为每一种药物都有自身的性、味。当按照上述研究方法获得某药的所有功效物质时,可以笼统的认为,这是某药的总体药性物质。但是,不能将认识深入到具体的性、味上。因此,从单一药物的整体药性物质到具体药性物质的揭示,仍需要有可行的方法。根据中药同源异用的现象,笔者提出在同源异用中药中首先开展药性物质研究。同源异用中药首先在来源、所含化学成分、药性甚至功效上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药用部位或加工,以及由此引起的化学成分、药性、功效的差异性。根据其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的特点。分析在同一适合的病证模型上已知药性物质的异同。同者为共同的药性物质基础,不同者为各自有差异性的药性物质基础,从而可以将药性物质的研究深入到具体药物的性、味层面。

参考文献:

[1] 俞仲毅,韩翠翠.中药升降浮沉研究相关问题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7-12.

[2] 李明媚.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2,12(11):327-328.

[3] 杨霖,陈莉,俞仲毅.中药“性味归经”之间的关联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