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湖南月岩张铭“拙榻”榜书与周敦颐“守拙”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湖南月岩张铭“拙榻”榜书与周敦颐“守拙”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周敦颐阐扬“诚”这一概念,将天道人性相联结,为下学上达提供了合理性;倡导“拙”的品性,将人性天道相贯通,为下学上达提供了可行性。若要返归于天道之“诚”,则当效法圣贤,持守“拙”的品性。周敦颐一生为官三十多年,中正耿直,为政守拙,尝作《拙赋》,表达其“去巧存拙”的志向。由宋以降至明清,周敦颐“守拙”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湖南月岩张铭“拙榻”榜书石刻即是比较典型的体现之一。

关键词:月岩;张铭;拙榻;周敦颐;《拙赋》

一、张铭“拙榻”榜书石刻

月岩位于湖南永州道县,据清道光《永州府志・卷二下・名胜志下》载:“濂溪以西十五里,营山之南,有山奇耸,中为月岩。旧名‘穿岩’。其距州s四十里焉,岩形如圆廪,中可容数万斛。东西两门相通,望之若城阙。中虚其顶,侧行旁睨,如月上下弦,就中仰视,月形始满,以此得名。岩前奇石如走猊伏犀,形状不一。相传周子幼时,尝游息岩中,悟太极,故又称‘太极岩’。有书堂在岩内,石壁环之。”①相传周敦颐在月岩读书悟道,后世之人过此,往往赋诗刻石,以表景仰之情。据初步统计,月岩现存摩崖石刻63幅。其中,有张铭“拙榻”榜书石刻一幅。

“拙榻”榜书刻于月岩崖壁小洞之内。小洞地势颇高,接近壁顶,与月岩内摩崖石刻群遥遥相对。小洞外有平台,可观月岩内景。

石刻榜书大字共二字,题款小字共一百二十四字,全文为:

拙榻

昔读《拙赋》四十字,知濂溪学问、事功皆在于此,虽《太极》《通书》世鲜能之,然志伊尹志、学颜子学,非巧也,仍守拙耳。今夏余牧是邦,晤圣裔文举学博,摹元公仪赞来赠,邀作月岩之游,见广寒深处石榻天然,傍为当年读书悟道,虑前人之述备矣,独此尚亡疥壁,因题曰“拙榻”,用志景仰云,时清光绪丁亥小[。

黔中张铭D陔识。

石刻宽130cm,高55cm,因在崖壁小洞内,无风雨侵袭,故保存完好。石刻字体为行草,笔法外拓,气势较宽博,有颜体风。

“余牧是邦”,“牧”即州牧、知州。“圣裔文举学博”,“文举”,人名,即周敦颐后裔周文举;“学博”,官名。“[”字,古同“阳”。“小[”,即小阳春,指农历十月。

光绪十三年夏,张铭升任道州知州,会见周敦颐后裔周文举,得赠所摹元公仪赞。两人交好,并于农历十月同游月岩。

周敦颐尝作《拙赋》以明己志,又崖壁小洞之内有天然形成的石榻,故张铭题曰“拙榻”,以表达对周敦颐的景仰之情。可惜石榻已经被毁,今不得见其原貌。

夏季,小洞内十分凉爽,题款称“广寒深处”,引人入胜,引人遐思。向子N《如梦令》:“欲问芗林秋露,来自广寒深处。海上说蔷薇,何似桂华风度。高古,高古,不著世间尘污。”②杨横《闰六月初七夜月》:“半露娥能却暑,广寒深处玉为楼。”③“广寒深处”寓意高洁清冷,无世间尘污,为高人所居之地。此小洞独隐于崖壁,远离摩崖石刻群的“热闹”,似有清远之意,映衬张氏离俗之心。相传周敦颐见月岩奇景而悟太极,故题款有“傍为当年读书悟道”之语。月岩摩崖石刻集中于月岩一侧崖壁,唯此小洞内尚无题刻,故曰“虑前人之述备矣,独此尚亡疥壁”。

二、“拙”的义理内涵

张铭题款:“昔读《拙赋》四十字,知濂溪学问、事功皆在于此”。谓《拙赋》这一篇小短文,体现了周敦颐的学术思想,表现了他的事功追求。

所谓《拙赋》四十字,指周敦颐《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④巧者善言,拙者寡言;巧者劳心劳力,拙者安逸;巧者毁缺本心,拙者全其心德;巧者凶恶,拙者吉善。倘若天下之人皆持守“拙”的品性,那么刑政可以撤除。国家安宁,民众顺服,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转变,社会弊端也会逐渐断绝。在这四十字的短文里,“拙”字出现了五次,是核心概念,突出体现了周敦颐“守拙”的思想。

拙与巧相对而言,《说文》:“拙,不巧也”,《广雅》:“拙,钝也”。“拙”字本具贬义,周敦颐赋予其“诚”的义理内涵,将其视为一种可贵的品性。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指“真实无妄”,为天道;“诚之者”,指人修养自我,上达于天的过程,为人道。周敦颐承接《中庸》的思想,发挥“诚”这一概念,将“诚”提升为道之本体。“诚”落实到个人,即发显而为“拙”的性格特征。“拙”为“诚”的外在表现之一,“诚”为“拙”的内在指向。

“诚”为周敦颐思想之根本。《通书・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⑤《通书・诚下第二》:“圣,诚而已矣。”⑥周敦颐反复言“诚”与“圣”的关系,把“诚”作为“圣”的本质。《通书・诚下第二》:“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⑦五常即指仁、义、礼、智、信,百行指孝、弟、忠等行为。在周敦颐这里,“诚”不仅指“真实无妄”的天道,还是人性之本源。

天赋“诚”予人,人受而得之,返而归之。周敦颐将作为天道的“诚”与人的本性联结起来,将“诚”作为圣人的本质,作为人性之本源,使得人在复归于天道的过程中有所依据,使人复归于天道具有合理性。圣人存“诚”,全五常之性,为百行之表率。众人当效法圣人,修养自我,返归于诚,复于天道。“拙”具“诚”之内涵,效法圣人返归于“诚”即要“守拙”,这样,复归于天道就具有了可行性。

《通书・诚几德第三》:“诚,无为”⑧,诚者,不妄为。“巧者”失“诚”,有利欲之贪,所以投机取巧,所以失其本心。“拙者”存“诚”,为所当为,不妄为,不陷于物欲,不“巧言令色”以求荣宠,能守本心,能复本性。故周子“去巧守拙”,以此立于世,以此返归天道。

张铭题款:“志伊尹志、学颜子学,非巧也,仍守拙耳”,谓周敦颐所主张的“志学”在于持守“拙”之品性。《通书・志学》:“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⑨在周敦颐看来,学习是一个“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精进不已、循序渐进的过程,凭自身努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即使经过努力没有达到“贤”的程度,也不失于好的名声。希贤是为了至圣,至圣是为了达天。天道为诚,故希贤、希圣的最终目的即是要返归于诚,整个过程落到实处,即体现为去巧守拙。对一般士人而言,“希贤”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伊尹之志主要表现在外王的事功追求方面,伊尹存仁存义,愿为王者师,辅佐贤君,行尧舜之道,使天下之人皆得其所。《孟子・万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⑩伊尹在野之时,即乐尧舜之道。《论语・颜渊第十二》子夏有言:“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B11伊尹当政,治理有方,朝廷少奸佞之人。《孟子・公孙丑上》:“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B12伊尹志向远大,心存天下,以义为先,不管身处治世还是乱世,都奋进不已。巧者以利为先,有利则趋,无利则去,非能如伊尹者。学而优则仕,仕则当如伊尹,为所当为,辅助贤君行尧舜之道,致力于国政清明,民众安乐。

颜子之学主要表现在内圣的自我修养方面。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B13颜子所好为“学以至乎圣人之道也”B14,“不迁怒,不贰过”言其笃行所好。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B15,程子释曰:“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言其久也,过此则圣人矣。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B16颜子心中“存仁”,笃而行之,无私欲烦扰,自有其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B17颜子所乐,并非疏食饮水、箪瓢陋巷,而是心中存“仁”,且安于“仁”,故能怡然自得,虽然处于困顿之中,而乐无处不在,并且不因为贫困而改变。诚为五常之本,为仁之本,颜子存“仁”,即是存“诚”。圣具诚而为圣,返归于诚即至于圣人之道,学颜子之所学,当守住作为圣人之本的“诚”,具体而言,就是要去巧守拙。

《通书・道第六》:“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B18伊尹、颜子存仁存义,即是存圣人之本的“诚”。至于圣人,即返归于“诚”,即要“守拙”。故而,外王的事功追求、内圣的自我修养皆在于持守“拙”之品性。胡宏《通书序略》:“患人以发策决科、荣身肥家、希世取宠为事也,则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知识闻见为得而自画,不待价而自沽也,则曰‘学颜子之所学’。”B19拙者存“诚”,自足于内,不沽名钓誉,不务于荣宠。守拙,方能像伊尹那样辅佐贤君、治理国家,方能如颜子“存仁”“安仁”,方能返归于诚。

三、张铭生平事迹及其九疑山诗

九疑山与濂溪、月岩毗邻,向因景致绝胜及主题相近而并称。朱熹《韶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宋兴,九疑之下,舂陵之墟,有濂溪先生者作,然后天理明而道学之传复续。”B20明章潢《九疑濂溪月岩三胜图总叙》:“舂陵古零陵郡,山川之形胜有曰九疑,曰濂溪,曰月岩。九疑,舜帝所过化也;濂溪,元公所毓秀也;而月岩,又元公所悟太极之至妙者也。”B21

张铭,字D陔,黔中人,廪生,生平事迹不详。清光绪九年(1883),张铭为湖南宁远知县,光绪十三年(1887)夏,升任湖南道州知州。

光绪九年初夏,张铭游九疑山,作《九疑山》B22诗两首:

昆仑为祖衡为案,带海襟湖匝地蟠。天削三峰留胜迹,我寻九水壮奇观。四时花l春常暖,万古云愁夏亦寒。帝子不来仙已去,松杉犹自绕虞坛。

登临不禁B23思茫茫,吞吐苍梧万里荒。欲采丹芝骑凤鹤,先寻泪竹吊英皇。重瞳圣境乾坤大,九面仙山日月长。五岳归来漫相诩,更收奇气入诗囊。

光绪九年麦秋节记

九疑山以昆仑为祖,以衡山为案,北有湖,南临海,蜿蜒盘结,钟灵毓秀。九疑山有三峰石高耸之胜迹,又有九溪相似之奇观。山上四时如春,花开遍野,但是望见苍梧白云,遥想古时舜帝崩葬于此,哀伤之情涌动,虽为初夏时节,亦觉寒冷。二妃未来,舜帝崩逝,千万年之后,此处只有松杉围绕舜帝陵旁。

登临九疑,置身万里苍梧,眷念舜帝,不堪茫茫思绪。想要找寻斑竹吊念娥皇、女英二妃,再骑凤鹤追随舜帝。九疑山为舜帝崩葬之所在,为圣境,为仙山,舜帝之德,千古流传。五岳皆有值得夸耀之处,九疑山却独有一份圣贤之奇气,留存心间。

九疑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因有九山,皆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九疑”。《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B24九嶷山即九疑山,因位于苍梧之中,又常被称作苍梧山、苍梧之山。据《史记》记载,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B25舜帝崩于苍梧,葬于九疑山,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湘竹,殒命湘江。故后人常登九疑而怀帝舜,寻斑竹而思二妃,吟咏不绝。

清末民初,有贵州人张耄原名张铭,所处时代、出生地等信息与《拙榻》作者张铭十分吻合,故简述张肷平事迹于此。张胱制眨ㄓ肿制铡⒂普),贵州贵阳人,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卒于民国十四年(1925),清末童生。张朐联络士绅于仲芳,延请日本人高山公通,创建师范学校,又与平刚、彭述文等倡导革命,组织科学会,创办乐群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胍蛎孛艽邮赂锩活动被迫逃亡,经四川、北京、绕至云南,任滇中两级师范国文教员,后又逃至贵州兴义。云南光复后,张胛蔡锷幕宾。民国二年(1913),张肴喂笾萦滥县(今关岭县)县长,并在关岭州署题联语:“此地偶然留鸿爪,有人莞尔笑牛刀。”B26不久,因对革命后的现实状况失望,遂归居贵阳,有《一鳞半爪》诗集传世。因文献缺失,无法完全确认张爰次《拙榻》作者张铭,姑且存疑,以待考证。

四、周敦颐对“拙”的践行

心中存“诚”,发而为行,则为中正,则为“拙”。周敦颐不仅赋予“拙”以丰厚的内涵,其为官作风亦是“守拙”的典范。

周敦颐以“拙”自诩,行为中正,不为乡情徇私,不计个人利益,为百姓办实事。其一生为官三十多年,所任官职虽不高,但所到皆有治声。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周敦颐出任洪州(江西)分宁县主簿,“时分宁县有狱,久不决,先生至,一讯立辨”B27。庆历四年(1044),周敦颐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南安狱中有一位按律不当被判死刑的囚犯,转运使王逵执意判以死刑,周敦颐违逆王逵的意图,据理力争,才救下一条人命。周敦颐敢于舍掉官位为民请命的正直,最终得到王奎的赞赏,被认为是贤人。周敦颐为官清廉,他任洪州(江西)南昌县令时,“尝得疾,更一日夜始d。友人潘兴嗣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B28

英宗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由江西虔州通判调为永州通判,二年(1065),自虔赴永,除夕方达。家乡的的亲戚、故旧听闻周敦颐回永任职,想要借助他的官势,有所祈求。周敦颐作诗《任所寄乡关故旧》,告诉他们:“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B29周敦颐说,自己仍然是清寒书生,做官则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不投机取巧,虽然事务繁杂,只要清廉,便可心安,并告诫家乡的子弟们要安分。

周敦颐为官“守拙”,其为人亦“拙”。庆历六年(1046),周敦颐任郴州郴县县令,结识知郴州事职方员外郎李初平,与他交往甚密。李初平死时,没积攒下什么钱财,且身边的儿子年幼,周敦颐便仗义担待起安葬李初平的事情,并且“为护其丧归葬之,往来经纪其家,始终不懈”B30。周敦颐常常接济族中之人,潘兴嗣《周敦颐墓志铭》称曰:“君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B31

周敦颐为政“守拙”,得到时人及后世的称赞。吕公著称其:“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莅临,皆有治声。”B32蒲宗孟称其:“屠奸翦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B33潘兴嗣在《周敦颐墓志铭》中说:“君博学力行,遇事刚果,有古人风,众称之”B34,“其为治精密严恕,务尽道理”B35。黄庭坚在《濂溪祠并序》中称赞曰:“权舆仕籍,不卑小官,职思其忧,论法常欲与民决讼,得情而不喜”B36。《宋史》称其“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B37“以洗冤泽物为己任”B38。这些评价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为国为民、尽心尽力、清廉自律、中正耿直的周敦颐。

五、周敦颐《拙赋》的影响

周敦颐在永州任职三年,尝作《任所寄乡关故旧》,严辞告诫家乡的亲戚、故旧,又作《拙赋》,表明自己的态度。针对政治上的歪风邪气,周敦颐取“拙”去“巧”,存“诚”去“伪”,认为整个社会都崇尚、秉承“拙”的品性,那么就会出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民众服顺的景象。《拙赋》不仅反映了周敦颐“守拙”的为官态度,更反映了他“存诚”的理念。

《拙赋》在当时就引起很多人的感概,周敦颐为政守拙的风范,也对后世为政作风、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的好友何平仲即赋诗《题周茂叔拙赋》赠送给他,曰:“伪者劳其心,机关有时阙,诚者任其真,安知拙为拙。舍伪以存诚,何须俟词说。”B39何平仲将伪与诚相对而言,巧者劳心,为伪;拙者任真,为诚。拙者舍伪存诚,其实不拙。后人对《拙赋》十分推崇,朱熹的再传弟子熊刚大为周敦颐《拙赋》全文作注解。B40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尝谓:“周濂溪《拙赋》不可不读。”B41

后人慕周敦颐守拙,以“拙”自诩,因《拙赋》而名书房曰“拙斋”“拙逸轩”“拙逸斋”“拙巢”“静逸斋”之类。曾节夫名其书斋曰“拙斋”,请张蛭之作记,张蚰俗鳌蹲菊记》B42,多次提到“士病于不拙也久矣”“病夫学者之不拙也”。张行父亦名其书斋曰“拙斋”,请魏了翁为之作记。魏了翁《拙斋记》曰:“广汉张行父与余同朝,一日谓余曰:‘吾尝有感于周元公先生《拙赋》,乃以名吾斋居之室,子为记之。’……元公为赋以发之,行父之伯父宣公为记以申之……周子曰余病世之多巧也,张子曰余病士之不拙也,夫亦以遏其逐物之萌,而返诸德性之知,与圣贤异指而同归也。”B43张行父之伯父为宣公,即南轩先生张颉N毫宋倘衔周敦颐、张蚨贾髡湃デ扇∽荆实则是要返归德性之知,与古圣贤之思想主旨是相同的。宋代黄震为友人所作《拙逸轩序》谓:“濂溪先生作《拙赋》,慨然有使天下还淳返朴之意,金坛刘君直儒特摭其一语,自名其轩曰‘拙逸’。”B44元代邓文原《拙逸斋记》:“元公之赋拙,颜氏之愚也,世有夫子知颜子之不愚,元公无圣人为之师,此《拙赋》所由作也,拙不求逸而逸,求逸而拙巧莫甚焉。”B45^周敦颐之拙,如颜渊之愚,拙而不拙,愚而不愚。明初理学家曹端“尝取锵作《拙赋》以见意,因以‘拙巢’名其读书之室”B46,薛u为之作《拙巢记》,曰:“自七情炽而混沌凿,人之横奔竞骛者,非私智无所为尚,由是巧伪日滋,而斯道日隐矣。锵周元公挺生南服,悼末流之若兹,一刮群巧,作《拙赋》以见意。当时豪杰若程若张,相与翕然尊尚之,而斯道大明,呜呼盛哉!曹均表正,世家河南沔池,自少读书,即有求道之志,遂即关洛以上溯锵,因以‘拙巢’名其读书之室,盖取元公赋意以自勉也。”B47私欲流行,巧伪日胜,大道险危,周敦颐作《拙赋》,倡导“守拙”的思想,二程、张载推崇周敦颐的思想,故而大道显明。后世求道之人,当以周敦颐“守拙”思想自勉。明代吴宽《静逸斋记》:“先儒周子尝言之,其曰‘圣人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至论学之要曰‘无欲也’。无欲则静,虚静则有似乎拙,故其著《拙赋》有曰‘拙者逸’。论静逸者尽于此。”B48

后人亦因周敦颐《拙赋》,兴建“拙堂”,发扬其“守拙”的为政作风。弘治《永州府志》卷二载:“拙堂,宋零陵丞曾迪所建,以濂溪先生y是邦,尝作《拙赋》,故名。”曾迪任零陵郡丞时,名其堂曰“拙”,并且请求自己的叔父曾几为之作记。曾几《拙堂记》曰:“其(周敦颐)自为谋固拙矣,二程先生一世师表,而学问之渊源实自锵纾工于道者乃如是。当是时名卿大夫如清献赵公、东坡先生、余氏孔公父子,皆推尊之,惟其实也。今汝之名是堂也,将由拙以入于道,真有志者,不然虽文如潘安仁、柳子厚,适足以自欺耳。循名而务实,尚勉之哉!”B49曾几言周敦颐守拙,二程宗之,名卿大夫推尊之,皆因其明大道,曾迪由拙以入于道,可谓有志。胡寅任永州知州时,改“拙堂”为“康功堂”,并赋诗《题永y厅康功堂》B50,有“政拙催科永陵守”“仓廪虽空闾里有”“千古濂溪周别驾”之句,称赞周敦颐的拙政,谓其“守拙”的作风可永垂千古。王师古,字唐卿,金华人,绍兴甲戌进士,“守九江,建拙堂于锵祠侧”B51。淳熙年间,朱熹知南康军,有《书濂溪先生〈拙赋〉后》曰:“熹惟此邦虽陋,然往岁先生尝辱临之,乃辟江东道院之东室,榜以‘拙斋’而刻置焉,既以自警,且以告后之君子,俾无蹈先生之所耻者,以病其民云。”B52朱熹题榜“拙斋”,以周敦颐“守拙”的精神警示自己,警示后人。明代吕继F《守拙堂记》曰:“元公y永,尝作《拙赋》垂训,其劳逸德贼吉凶之辨,津津乎详言之,真吏治之指南也!”B53谓周敦颐“守拙”思想乃为政之指南。

有宋淳熙十五年(1188)刻“《拙赋》碑”,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引《格古要论》曰:“《拙赋》,周子作,浚仪向子廓隶书,宋淳熙戊申赵师侠刻于郡丞厅后,有跋。碑在道州用拙堂。”B54赵师侠跋曰:“舂陵郡西十八里曰濂溪保,即也。郡丞厅事之后,有堂未名,拙揭之,且刊此赋于石,岂唯见,亦前贤里中故事,示不忘尔。淳熙戊申岁重午日,坦庵赵师侠敬书。”B55又有“拙窝”石刻,“朱子书扁,以周子《拙赋》刻于岩石间,左右多名贤题刻,在潮州府治文惠堂。”B56湖南永州零陵现存“拙岩”摩崖石刻群,为明代徵士沈良臣于正德壬申年(1512)开辟。明清两代文人在“拙岩”吟咏抒怀,留下了三十余幅题刻。其中,蒋鏊《次拙岩韵》:“治剧非真拙,分明摆脱尘。每哦周子赋,觉爽自家神。鸠养心中慧,珍收天下春。何时放机事?许我构西邻。”B57谓每次吟诵周敦颐《拙赋》即觉神清气爽,表达了其追慕圣人,愿与周敦颐为邻的想法。

周敦颐中正耿直,为政守拙,对后世清廉的为政作风提供了导向;其倡导的“守拙”思想对后人崇拙黜巧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周敦颐于中古之际,对古圣贤之思想作变通阐发,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故而为圣人,故而为万世景仰。

【 注 释 】

①吕恩湛修,宗绩辰纂:《永州府志・卷二下》,清道光八年刻本。

②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73页。

③沈德潜编:《清诗别裁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821页。

④⑤⑥⑦⑧⑨B18B19B27B28B30B31B32B33B34B35周敦颐著,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8、12、14、14、15、21―22、18、109―110、94、97、96、84、59、86、84、84页。

⑩B11B12B13B14B15B16B17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15、140、235、84、84、86、86、87页。

B20B5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68、3845页。

B21章潢撰:《图书编》第四册,广陵书社2011年版,第2271页。

B22蒋纂、吴绳祖修,梁颂成校点:《九疑山志》,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18页。

B23梁颂成校点本《九疑山志》为“尽”,今据嘉庆元年退思斋藏板《九疑山志》改。

B24郭璞注,郝懿行笺疏,沈海波校点:《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97页。

B2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4页。

B26向行端:《黔联璀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56页。

B29B36周敦颐:《周子全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50、371页

B37B38脱脱:《宋史・道学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11、12711页。

B39王立新:《理学开山周敦颐》,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56页。

B40熊节撰,熊刚大注:《性理群书句解・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41孙奇逢:《四书近指・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42张蛑,杨世文点校:《张蚣》第三册,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940―941页。

B43魏了翁:《鹤山集・卷四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44黄震:《黄氏日抄・卷九十・拙逸轩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45邓文原:《巴西集・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46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47薛u:《敬轩文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48吴宽:《家藏集・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49姚m修:《永州府志・卷之五》,明弘治八年刻本。

B50胡寅,容肇祖点校:《崇正辩 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页。

B51吴师道:《敬乡录・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53李镜蓉、盛赓修、许清源、洪廷揆纂:《道州志・卷之十一上》,清光绪四年刻本。

B54B55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百十六》,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817、817页。

B56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九十七・石刻文字七十三》,文Y阁四库全书本。

B57张京华:《拙岩和韵诗八首解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编校:乌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