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捕捉到知识的浪花;能够“吹皱一池春水”,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提问呢?教师的提问通常会产生怎样的误区呢?物理教师又应该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图在有效提问方面探索一些理性对策。
误区之一:提问模糊不清,脱离学生实际。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繁多,或者超前,或者复杂,致使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这说明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接受程度存在矛盾,课堂提问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如何设计明晰的问题,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物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对策之一:提问要有效就要适度,让学生知道“宇宙里有什么”。物理学科的问题设计,要避免主观感彩,力求客观。有效的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而且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出来。过难,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难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过易,激活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合适的提问,适度的点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让学生把问题内化为知识,升华为技能。如果提问太多,学生就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学生就会深一脚、浅一脚,感觉索然无味;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探究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如在讲“动量”概念引入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切入课题:1.递给你铅球你敢接,而投掷出同样的铅球为什么不敢接呢? 2.空气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撞击着我们最珍贵的、最薄弱的眼睛,为什么我们却毫不在乎? 这样一来就激起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使其想要迫切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积极地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课堂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提问过于概括或琐碎,缺乏层次感。物理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抽象或是面面俱到,都会破坏物理课堂的结构美,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构。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资源,理性设计教学流程的每个问题,注重师生之间生成资源的建构。如何实现循序渐进与问题情境的完美交融,是物理教师解决重难点问题必备的素质。
对策之二:“有效的提问”要有梯度――“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享受探究问题的愉悦。为了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物理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按一定梯度科学地展开问题,避免一个问题就把学生难住。如讲授“磁场线”一课,在引入概念后,若提出“磁场线有何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间就会难以回答,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过渡性的小问题:①磁场线是闭合的吗?②在磁体的外部与内部磁场线的方向如何?③磁场线会相交吗?④磁场线的疏密程度与磁场的强弱有什么关系……通过回答一系列的小问题,学生对磁场线的理解就变得深刻了。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程度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难度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中,追求知识的梯度与能力的力度,享受激情的课堂。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题型,提问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其中判断型主要针对基础差的学生,描述型、分析型主要针对中等生,比较型主要针对优等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能使各类学生都积极思考,各有收获,同时也可防止学生因多次失败而丧失学习积极性,损伤自信心和自尊心。
误区之三:提问机械化,“胸无成竹”。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学生在课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学生对于强加给自己的答案不感兴趣,对于深层的问题颇感疑惑。实现深层的问题与综合能力的有机统一,是物理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绝佳途径。
对策之三:“有效的提问”要有深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师在提问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探索学习的规律,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也要避免难度太大、太深、太艰涩。若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就会望而却步,从而扼杀创新思维。课堂提问是灵活的,但不是随意的,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到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要慎重,应紧紧围绕着重点,以及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课堂设计的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物理语言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这样的问题设计,这样的课堂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构建思维台阶,创设思维时空,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看似简单的设问,蕴含着注重基础的教学理念;看似一般的探究,逐步提升着学生的能力。例如,讲授“楞次定律”一课时,做完演示实验之后,我提出了这样几个小问题:①磁铁插入线圈时,磁铁在线圈中的磁场方向怎样?线圈中的磁通量怎样变化?②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如何?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如何?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③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它对原磁通量的变化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起到了架桥设坡的作用,原来复杂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够解决掉了。
误区之四:一点即过与浅尝辄止,漫无边际与随机乱提。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仅仅停留于表面,然后便改变方向或话题,这无形之中便舍弃了问题本身应挖掘的、值得学生去学习和探讨的东西,使提问如蜻蜓点水,毫无实际意义,学生没有收获。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材无整体联系,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目标不明确,中心不突出,漫无边际,关系松散,无条无理,学生得到的只能是一盘不知其色、不知其味的“杂烩”。如何拓展问题的广度,是物理教师培育学生科学意识的理想磁场。
对策之四:“有效的提问”要有广度,兼顾学生整体素质。教师的提问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辨析。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教师应该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不仅使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了他们攀登的勇气。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根据具体的问题难易程度,教师可以提问单个同学,也可以通过提问多个同学,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现象,同学间互相提问,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本着“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的原则,在适度、梯度、深度和广度上做好文章,不断追求提问的有效价值,就能够不断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科学性,就一定能让师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积淀,让高效物理课堂的打造成为灿烂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