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聚集提问,关注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聚集提问,关注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对话交流沟通是师生之间最常用的互动方式,而提问作为一种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手段,在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下面就我校的课程提问方面作一些研究。

案例1:《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上课开始,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物品。

师:什么是面积?

生回答不出来?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讲台上这些物体的表面在哪里?

师: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

师:摸一摸,这个瘪了气的篮球的表面在哪里?

师:摸一摸,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

师:对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

二、现象分析

1.思考的空间有多大

在专题研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以案例一为例,如此“满堂问”看似为学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在这热闹的背后,究竟有几个学生体验到“物体表面”的感觉,即使少数幸运的学生有了这种体验,他们思考的空间又有多大?如此问题,不提也罢!

2.互动交流有多广

在现代教学中,交往的意义日渐彰显。何谓交往,简言之,就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达成某一目的而进行协调、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和联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说教师问学生答不失为“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从课堂中教师的表现来看,教师的地位还是坚不可摧,高高在上,主宰课堂,学生受教师的支配,主体性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所谓的互动也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罢了。乒乓球式的单向交往,索然无味!

3.问题意识有多深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

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提不出问题,是不是表示学生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三四岁的孩子,他们天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到了幼儿园孩子的问题还是挺多的,随着年龄的升高,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少,直至没了问题。面对这种现象,应该反思,教师有没有责任?

三、反思与建议

1.转变教师观念,让学生敢想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就教育的发生来说,教育者不过是一种‘工具’,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的主人,现代教育视野中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一个促进学生有效建构意义的“协助者”,是给学生提供机会自己去组合、批判、澄清知识进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帮助者。教师唯有从台前退到幕后,才能真正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心理氛围,任由学习者的思维灵动与飞扬。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可想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子就能听明白,这样的课被认为是好课。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他们不需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并能积极主动的思考。

3.搭建互动舞台,让学生会想

现代教学论中明确主张师生之间应进行全通道式的多项交往。它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更强调生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把师生之间的问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的互动”才堪称真正的“师生互动”。如上述“案例一”中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放弃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思考特征――学习交流――提升概括出面积的概念。只有在真正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才能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只有在真正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4.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善问

美国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标新立异的科学精神,需要教师去精心培育。

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的,让学生带着“问号”进教室,带着“句号”出教室。出了教室,似乎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于是乎,有人这样评价我们的教育:“在美国是将没问题的孩子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作为成功。而在中国,却是将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了,作为我们的成功。”我想正是由于这种忽视问题意识的教育观,才使得我们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相比,多了一些共性,而少了一份鲜活的个性;多了一些惰性,少了一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