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建模思维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建模思维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物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且复杂难懂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物理模型是非常必要的,恰当的建立物理模型,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物理知识,将抽象变为具体,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物理;建模思维;运用

著名的教育家吉尔伯特(Gilbert)认为:科学本身是建模的过程,而学习科学是学习建模的过程。高中物理学习中,建立物理模型是一种常见的传授知识的方式,且主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生活中隐藏的物理知识通过具体的数字表述出来,以此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建模思想对于物理学习起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独立建模的意识,有效地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先通过建模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展开分析。

一、概念教学中 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物理中有许多抽象概念,比如质点、点电荷、电场、磁场、理想气体等,就是基本的物理模型。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每一个模型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条件和使用范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模型的使用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以质点为例:在一些情形下,我们可以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它是由实际物体抽象而成的一个理想模型,为一些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方便;但不是任何情形下的物体都可以忽略其形状和大小。比如一列火车,能否看成质点,就要根据情况而定,在研究火车过桥所需时间时,火车的长度相对于桥长来说,一般不能忽略,所以不能看成质点;在研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需的时间时,火车的长度远远小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可忽略不记,因此火车就可以看成为质点。

在概念的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帮助学生分析次要因素,然后抓住要表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学习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假如没有摩擦:理想气体:分子势能不计等等都是如此。

二、实验建模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建模,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了解物理知识。如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实验,让学生亲自将小球之类的物体从高处释放,在不同的高度,计量小球下落的时间,让学生更加直接的参与到实验当中,对物体的物理运动过程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也明白物理实验应该怎么进行,进而学会自己进行物理实验,然后建模,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现就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实验建模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理解:

首先在这个实验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对其起到引导作用。首先准备一角钱和一元钱的硬币各一枚,让学生让两个硬币从同一高度落地,观察是否能够同一时间落地,得出结论是一元钱先落地,学生通常有了初步的猜想;然后再让学生准备两张同样的纸,其中一张揉团,让纸片和纸团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结果为纸团先落地,学生可以得出相同重量的物体落地时间不同的结论。

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演示牛顿管实验,通过演示羽毛和金属片在未抽气、抽气到一半、抽完气这三种空间内落地情形,结果是未抽气和抽一半气的玻璃管内金属片先落地,且未抽气的玻璃管内金属片落地较快。而抽完气的玻璃管内金属片和羽毛同时落地。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现实生活中物体下落的快慢因是受空气阻力的影响的,而在真空环境下,所有物体下落速度都是一样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那所有物体做的是什么运动?继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最终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模型: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最后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做打点计时器实验,通过观察打点计时器将自由落体运动中所拍摄的频闪照片,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轨迹,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观测可得重物下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不变,做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空气阻力很小,可看成只有重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g=9.8m/s,其方向竖直向下。

因自由落体属于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我们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可得自由落体的运动公式如下: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做实验,锻炼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尽量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过程,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验证,同时也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因此,通过实验来建模,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碰到类似的习题时,不再只是靠死记硬背来解题。

三、设立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情境模式,无疑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建模方法。因为很多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当中,比如电路问题、运动问题等等,因此在讲授这类知识时,可以引入现实生活的实例,然后结合物理知识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激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曲线运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烟花燃放的情形,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将炸开的烟花想象为很多个小球,只受重力的作用,可以将其运动分解为沿V0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各球由于自由落体都将下落h=1/2gt2,但同时又在各自的V0方向上运动了x=V0t,即它们各自实际位置在同一球面上,球半径R=V0t,因此可以得到结论,任何时间下,在空间运动的烟花都处于一个球面上。通过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了解得更为具体。

对学习感兴趣是最重要的,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创设情境来教授物理知识,应用建模理论,使学生熟悉建模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求知心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能将沉闷的物理知识转为生动具体的实际现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合其他学科 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基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因此常常与数学知识相互联系,教师应在遇到相关的习题时,告诉学生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来解题,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模型和物理相结合,多维度的来看待问题。

例如习题:将合力F分解为F1和F2两个分力,若已知F的大小,F1和F2夹角θ,且θ为钝角,则当F1、F2大小相等时,求它们的大小;当F1有最大值时,F2又为多大?此类的分解力的习题,物理中有多种方法来解答,根据题目已知条件,F1和F2夹角θ为钝角已确定,因此F可以和F1和F2构成一个矢量三角形,合力F为外接圆的一条弦,如图所示,其所对的圆周角为π-θ.,当F1、F2大小相等时,对应的力矢量关系为等腰三角形,表示F1和F2的线段为腰,底角为θ2,故F1、F2大小相等为F1=F2=F2cosθ2。当表示F1的线段处于直径位置时,即表示相应的力有最大值,且三力关系矢量三角形呈直角三角形,这时F2大小为Fcot(π-θ)=-Fcotθ。这道题虽然是物理题目,但是解题思路使用的确实数学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的知识,因此,需要将两门学科互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引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深度的学习课本中所教授的物理模型,提高答题速度。

五、总结

物理教学中合理的使用物理模型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物理知识,提高物理成绩。由于物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多见,教师在授课途中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多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运动物理建模思维。因为高中物理的知识都有相关的物理模型,教师要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建立正确的模型来解题,进一步的巩固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德政.认识物理教学中模型意识[J].成才之路.2009.(14).

[2]马永喜,许多青.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J].物理教学探讨.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