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察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肝癌中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察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肝癌中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对应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对患有小肝癌疾病的患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小肝癌疾病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15例。采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对研究组研究对象在术前实施病情诊断;采用常规CT技术对对照组研究对象在术前实施病情诊断。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小肝癌疾病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病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小肝癌疾病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关键词: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小肝癌;诊断

原发性肝癌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类疾病,因此提高小肝癌疾病在诊断和健康体检过程中的检出率,并根据SHCC在增强中血供的基本特点,具体制订适当的肝癌疾病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由于X线计算机技术近年来在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扫描速度极快的多层螺旋CT技术也随之应运而生,比以往的常规CT机的扫描操作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一次屏气后的10s之内就可以完成整个的全肝扫描操作,避免在检查过程中由于呼吸运动而导致出现的伪影和遗漏[2]。本次对应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对患有小肝癌疾病的患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4月~2015年4月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小肝癌疾病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小肝癌疾病患病时间1~13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1±0.5)个月;患者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56.3±0.6)岁;患者体重44~72kg,平均体重(54.9±1.3)kg;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研究组患者小肝癌疾病患病时间1~14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3±0.7)个月;患者年龄32~88岁,平均年龄(56.5±0.8)岁;患者体重43~70kg,平均体重(54.6±1.2)kg;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上述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对研究组研究对象在术前实施病情诊断;采用常规CT技术对对照组研究对象在术前实施病情诊断,具体操作方法为:采用我院现有的16层螺旋CT机。在检查的过程中患者不需要禁食,在扫描操作开始前的10min,应该嘱咐患者通过口服方式应用浓度为2%的泛影葡胺500ml左右。扫描操作的设备条件为,工作电压水平120kV,工作电流水平300mA,持续时间0.5s,层厚水平设定为1mm,重组成图像的厚度水平保持在3~10mm之间。首先进行全肝平扫操作,然后再实施全肝3期增强扫描操作,选择浓度为30%的碘海醇注射液作为增强造影剂,该造影液属于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一种,检查过程中的应用剂量保持在85~95ml,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0mL/s的速率给药,经静脉注射造影剂之后的34~40s开始实施肝动脉期全肝扫描操作,在68~80s实施门脉期全肝扫描操作,在4~6min实施延迟期的全肝扫描操作[3、4]。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小肝癌疾病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病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等内容作为本次研究的过程指标。

1.4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所得数据,当P

2 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小肝癌疾病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肝脏病变在诊断过程中的检出主要取决于病灶和肝实质之间所存在的密度水平差异,增强CT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这种差异水平明显提高,以而使疾病的检出率提高。在以往临床诊断过程中常规肝脏CT动脉期、门脉期增强扫描等技术,分别在造影剂注射之后的25~30s、60~70s开始进行扫描操作。但CT技术自上世纪问世以来,不断获得着改进与更新,目前已经从最初的第1代逐步发展到第5代,从单层设备发展到多层设备,扫描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正在不断的缩短,扫描检查的图像质量也在不断提高[5]。16层螺旋ct技术属于连续性容积式扫描技术的一种,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检测速度快,扫描的覆盖面积较大,联合应用高压注射器对造影剂的应用流速和剂量进行控制,与单层螺旋CT机相比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大大的缩短扫描操作时间,并可以使肝脏的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显示更加清晰,为SHCC的迅速和准确诊断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在16层螺旋CT对SHCC实施增强扫描的情况下,根据每位患者的肝硬化程度及血管脆性等因素,适当延迟动脉期及门脉期的扫描操作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逐步调整为34~40s及65~80s进行,在动脉期阶段能够更好地把病灶强化使其达到峰值水平,而在门脉期阶段能更好地把肝实质强化使其达到峰值水平。16层螺旋CT对SHCC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尽管SHCC的强化形式存在多样化表现,但都能基本上对SHCC 的强化特点进行反映。在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及门脉期的时间选择等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广大患者肝硬化及外周血管脆性的实际严重程度,动脉期及门脉期的开始时间适当延长,使两期的强化达到峰值,正确评价SHCC血供特点,为医生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6]。

参考文献:

[1]华淑芬,付亚雷,孙霞.肝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肝硬化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5(14):2210-2211.

[2]张Z,王琦,陈革新.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药杂志,2012,7(4):296-299.

[3]丁伟伟,郭玉林,牛建栋.64排CT对肝硬化背景下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5):736-739.

[4]贾矗毛卫霞,刘丽君.肝脏病变CT增强延迟扫描的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0(14):1711-1712.

[5]卜庆丰,张杰.小肝癌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3,20(1):39-40.

[6]姜川.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2, 25(4):457-458.编辑/安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