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酒德.人品

好花乘着半开时

好酒宜在半醉中

其实,酒德是每个时令季节,每个饮酒场合都应该遵守的,就像文应重文德,武应守武德,喝酒也必须讲究个“德”字。

酒德是与精神文明建设合拍的。在我们这个文明礼仪之邦,古人早就提出饮酒要注重“德”字。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总结殷王朝失败于酗酒的教训,以王命的形式,发表了著名的《酒诰》,第一个提出饮酒要有限制的主张。春秋时,孔子对饮酒也有鲜明的个人见解,他说:“饮酒以不醉为度。”“唯酒无量,不及乱。”公元478年,北魏大臣、学者高允向朝廷上了一篇《酒训》,就指出“无以酒荒而陷其身,无以酒狂而丧其伦”的道理,并提出“节酒以为度,顺德以为径。悟昏饮之美疾,审敬慎之弥荣”。

那么,怎样饮酒,才算不违反酒德,历代名人各有观点。春秋时的政治家晏婴说:“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故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当时饮酒之礼规定得很具体,规定能饮酒的人可以饮,不能饮酒的可以不饮,绝不可强灌,要做到饮而成欢,不生是非。在酒席上,为防止有人不遵酒德,喝醉出言不逊,或随意骂人,或失态损德,就采取处罚的手段。

为了提倡酒德,周代曾专门设置一种叫“萍氏”的官职,督察、提醒人们饮酒必须谨慎有所节制。另外,古人反对在夜间饮酒,明代作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就写道:“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这大概是觉得夜幕下饮酒最容易越过酒德之轨,或是情不自禁违背“酒后不可色”的行为规则。前秦苻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苻坚与大臣们终日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侧。”以前人酗酒亡国之例警训苻坚,使之反省而接受这一劝谏。对一些执迷不悟的酒徒,古人习惯以形象实例规劝从酒德。元朝名相耶律楚材一天指着酒糟对酗酒无度的元太祖说:“这是铁器,都被酒腐蚀得这个样子,更何况人的五脏?”

古代的医家也从健康的角度极力提倡酒德。战国时名医扁鹊曾告诫:“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述:“饮酒过多丧身之源。”唐代孙思邈说:“空腹饮酒必患呕遂。”明代李时珍也指出:“过饮不节,杀人顷刻。”我想,古代这几位医药名家对饮酒的论述,句句在理。

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他民族都是饮酒的。酒在中国人喜事节庆、人际交往、风俗习惯中一直领衔主角,似乎无酒不成礼。少饮多滋味,适量益健康,得体增情谊。如果饮酒过头,豪饮无度,自然会贬形象、伤感情、损文明,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记得著名诗人流沙河曾经写过《饮酒铭》,言简意赅地论述酒德:“饮不至醉,半酣即停;醉不至狂,微醺即醒;斯是酒德,君子奉行。豪气常溢盏,仙香自透瓶。吟诗宜独酌,办事且同斟。可以宴良友,娱嘉宾。无歌星之乱耳,无小姐之烦人。三杯通大道,一座讲文明,李白说:‘饮者留名’。”细品其铭,“一座讲文明”,就是在呼唤酒桌上应该文明饮酒,酒不能不喝,但要适度。“饮不至醉,微醺即醒”就是饮酒应该把握的度,也就是酒德。黄庭坚在《谢答闻善二兄弟》诗中写道:“四座欢饮观酒德,一灯明暗又诗成。”他描绘的是酒逢知己、酒助诗兴的气氛。绝非如今天的那种强逼硬劝:“宁可伤身体,不能伤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

逢年过节,喜事庆典,会友邀宴喝点酒的确能增添欢乐、增加友谊、增进亲情。但我们应记取古人的酒德良言,掌握“酒度”(分寸)。我们所提倡“酒德”和应掌握的“酒度”,乃指饮不过量,无所贪恋。就是酒饮到不损害身体健康、不影响正常生活、不产生不良后果为度。总之,酒以喝到高兴就可以,主人的热情和诚意发挥到就可以了。如果饮酒不适度、不节制、不守德,只怕效果会适得其反。有句名歌词唱道:“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我想,饮酒者最好连一半醉也不要。我倒很欣赏这么一句名谚“好花乘着半开时,好酒宜在半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