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真语文真教学真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语文真教学真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去年年底,我有幸全程参加了在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举办的“2011年江苏省名师特色课堂初中语文、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作为教学一线的普通老师,收获不小,感受颇深。这次活动中,无论是大师们的“展示课”“精品课”,还是专家们的点评、专题讲座,给我最深印象的只有一个字――真!真的课堂展示、真的经验传授、真的感悟体会、真的睿智灼见、真的探讨研究。对此,我不想赘述,只想结合本次活动和自己的教学,肤浅地谈一谈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以就教于同行。

从面上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正如严华银专家所感受的那样,是比较薄弱的,其现状不尽如人意,或曰令人堪忧。这固然有“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学实绩评价考核不科学、不合理等外部的原因,更有教师对语文及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认识不清,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教学等主观的原因。常识告诉我们: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核心竞争力”。按说语文学科应是W生最感兴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学科之一,可为什么我们的语文学科常常让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头疼和厌烦?我想,作为一线的教师,“戴着镣铐跳舞”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但也不能束手就擒,也并非无所作为。尽管凭个人的力量根本砸不碎这坚硬的桎梏多年的镣铐,但我们可以从镣铐中跳出来,想办法解脱出来。我以为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教师这个“主导”方去反思、探究和改进。前提是对语文的本质、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有清楚的认识。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不是靠“题海战术”(多做题)就能解决的(数理化的高效率也不是“题海战术”的结果)。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一个长期浸染、熏陶、循序渐进的累积过程,要使学生形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就初中三年来说,要有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科学的训练。这里的“训练”不是指重复多次的做题,那是一种低效率、使学生厌烦的无效劳动,也不符合减负的时代要求。当然,作为学生,题是肯定要做的,但做什么样的题,做多少,怎么做?那就要讲究科学、合理,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能力。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语文练习题型,小学高年级有,初中有,到了高中同样还有。我在想,要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小孩做那些超出他们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题目,做那么多重复多次的意义不大、小孩不感兴趣的题目,长此以往,学生怎么会不厌烦?还有,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必要讲那么多?能不能将大部分的课后练习就在课堂上解决掉?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多读一些好的文章,多一些情感的体验和人文的积累。当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其“飞跃”也就水到渠成了,反之,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作文水平出类拔萃,那绝对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平时博览群书结出的硕果。十几年前,我就主张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眼光和“活语文”的教学理念。我以为,真正的语文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真正的语文不能局限于每学期的几十篇课文,叶圣老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况且有的“例子”已过时,有的还不典范、不精粹。当然,好的课文要精讲,所费课时有可能远远超过“教参”规定的时限,而有些课文让学生做成“读书笔记”即可。

我们溧水县第二初中是郊县的一所薄弱初中,我想,学校可以薄弱,但语文教学的天地不薄弱。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规范、高效,我们制定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读书笔记”规范(要求)。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省时、科学、高效,我们目前正在编辑一本适合初中三年所有学生阅读的“校本”。我们将入选的上千篇优秀文章分成“这山、这水、这人”“读书”“感悟自然感悟人生”“尊重理解信任沟通”“自尊自重自信自立自强”“追求奋斗执着创新”“友谊互助合作竞争快乐”“责任诚实奉献”“谈古论今、偶思断想”“故事新编”等十几个专题,起名为《我的精神家园》。

我想,我们的语文老师,只有弄清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才会有真正的语文教学。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学生的“好之、乐之”不会天生,需要老师的“引”和“导”,离不开老师的“启”和“激”。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才会产生欲罢不能的冲动(原动力),才能将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本次金坛活动中,无锡新安中学校长王中意老师所上的精品课《天上的街市》,就是一堂引导十分精妙、让观摩者十分中意的展示课。王大师以一张家庭便条“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导入课文。王老师将这张便条的内容分行排列,变成诗的形式后,让学生体会情感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确定朗读重音。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由此很自然地进入课文,带领学生逐段推敲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中的意境。整堂课,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跃跃欲试。课堂中,老师没有一句名词术语的讲解,表面上看起来“起点低”“坡度小”,但这正切合了初一同学的实际。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真正达到了李凤老师所追求的“无痕教学”的高远境界。

作文是中、高考的大头,作文教学常常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肯写、想写、能写,写出合题旨、有特色的文章,是老师头疼犯难的事。教学中,我除了在作前指导、作后评讲、指导修改等环节用力外,还经常和学生一道写“下水文”,在作后评讲中,让学生对老师的“下水文”评头论足,从中激发兴趣、获得收益。

如写作《让心开花》一文,“作前指导”中提示学生:题目中的关键词“开花”涵盖了多方面的意向。怎样开花?开什么样的花?可以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胸旷达)之花;“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为“开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私的奉献)是“开花”;“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苦为乐)是“开花”;“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是“开花”;与民同乐是“开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以民为本)是“开花”……选材上,可以选历史人物,可以选日常生活中的常人常事,更可以选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后评讲”中,我把自己写的“下水文”发到学生手上,与学生中挑选出来的文章一道评论,学生们热情很高,兴致很浓,感觉收获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