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合理使用这些学具,使之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他们的能力的效果呢?
一、课前发放有序
每所学校在学期初时都会给学生发放数学学具袋,像这样过早发到学生手中,等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很多同学的学具就会丢失或找不着了。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可以把所有的学具袋集中起来打开,重新归类,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有计划地发放到学生手中,使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得到相应的学具。例如,第三册图形与变换中的《认识平移和旋转》,学具袋里有制作旋转图形和多色旋转盘的用具。这些就可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兴趣也很高,制作成功后很有成就感。
二、课间抓准时机
在小学数学中,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如何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具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为完善有效课堂作好铺垫呢?
1.情境中操作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自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地掌握,形成表象。
例如:在学习比较大小时,我设计了 “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让学生在大于、小于符号的左右两边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动手操作和思考的机会。还可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大于或小于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
2.问题下操作
课堂上,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所以在课前,我会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操作时学生应该观察思考的问题,带着问题去操作。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我就先设计了一些问题。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学生摆好第一行,即两根小棒时,向学生强调这两根就是一份,然后提问:你能在第二行摆出相同的三份吗?让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再动手摆一摆,大部分同学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第二行是3个2,在学生理解了3个2的含义后,教师就可以总结得出,我们也把这种情况说成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3.示范后操作
把学具提供给了学生,不能让他们盲目地玩,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但也不能给学生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这样容易使他们丧失兴趣且不利于思维创造力的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巧妙的示范性的操作,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创造性,又可以保证探究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课后自主延伸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有些学具,我们只在授课时才发给学生,希望学生能按照自己授课的安排,该动的时候才动,而实际上却发现很多学生时常趁老师不备时去偷偷摆弄,心思全在学具上,不好好听课。究其原因,主要是他觉得新鲜,还想玩,而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我们确实不能给予太多“玩”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对学具进行研究。
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总之,学具的使用应该灵活多变,能够为教学所用,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充分挖掘学具教学的潜能,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合理地组织好操作过程,适时、适量地呈现或提供学具,发挥学具的最大作用,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