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学促讲 学讲结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学促讲 学讲结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学讲方式”进行授课,需要实现课堂转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资源的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具体分析了“学讲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途径,以达到以学促讲,学讲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讲结合;以学促讲

学讲计划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从重“教”转变为重“学”,满足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应用“学讲计划”,从根本上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准确把握学讲计划的前提,奠定“以学促讲”的基础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采取“学讲方式”,学是讲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努力学习,不断积累,全面落实“学”的目标,为“讲”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学什么――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

为了将学讲计划真正落实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作为基础条件。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数学教材内容,严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案,突出初中数学教材的重难点知识。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并以学案和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一元二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怎么学――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为目的的,所以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全等图形”内容时,理论概念的知识较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概念情境。首先,指导学生明白“全等”的定义,让学生观察身边两个全等的事物,以便为下面证明全等埋下伏笔;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如何在不重合的情况下,重新画出一个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三边与三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和非全等的方法。学生探究完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方法,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过程和学习结论进一步数学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贯彻讲的教学计划,达到学讲结合的目标

“学讲计划”的教学模式中,讲是学的重点,组织学生“讲什么”“怎么讲”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教师通过讲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1.讲什么――讲到实处,讲方法,抓核心

教师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学讲计划时,只是简单提出几个教学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和沟通,没有真正将学讲计划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讲计划的作用,教师要讲问题,抓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例如,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时,首先,教师应该讲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以及如何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然后,在复习这节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辅助纠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并能运用正弦概念简单计算,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讲学习方法,准确抓住“讲”的核心。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时,首先,教师可讲解主要的判定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然后,教师通过旋转平行四边形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2.怎么讲――讲关键点

将学讲计划合理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机拍摄校园景色。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拍摄的图片讲出来,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看,形状不同”的知识。

三、结论

总之,将学讲计划合理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其本质就是让学生体验从理解知识到建构系统的过程,能够有效实现由“教”到“学”的转移,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文忠.学讲计划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4(33).

[2]李淼.浅析“学讲方式”下的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