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谈青铜豕形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谈青铜豕形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看到《文物天地》2007年1期孟可先生所写《谈奇异诡谲的青铜豕卣》一文,笔者想对“德宝”主人收藏的这件商代晚期的青铜豕卣的风格特征再作一次概要点评,并对孟可先生文章中的一些不实之处与错误进行纠正。

这件商代的青铜豕卣从器身、器盖到提梁、链、钮和器身、器盖上的装饰等都有着统一的风格。铸造者将全器融合成一个整体,体现了铸造一件好铜器要“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剂得”的条件。豕卣制作已三千余年,形成了自然的铜地子和锈蚀。锈蚀叠压,层次鲜明,坚硬结实,是为硬锈。有的地方还显现了贴骨锈,豕目边框、耳轮、盖上、盖钮和环以及花纹等诸多部位都有着平润的自然光泽。有的部位还出现了早期青铜器上的黑漆古特点。全器整体形成的锈色是统一自然的,并非如孟可先生认为的“横梁和链环组成的提梁似乎在锈色和造型上有别于该主题器物”。

豕卣前后豕的形象,如目、耳、足,都极生动。盖上的兽面纹,尤其是臣字形的双目与豕目风格一致。豕身正面与侧面都饰有细腻的云纹作地纹,极清晰平整,观察实物就更可看清花纹精致细美,并有着自然亮泽。与伪器地纹常不平整、较凸、花纹模糊完全不同。

笔者在考察豕卣时,当将其拿到手上时,感到重量是完全符合体积大小的。反映了此器历经三千余年后的比重特点。

以上所谈“德宝”主人收藏的豕卣,从造型、装饰、铜质(铜地、铜锈)等全方位考察,是为青铜文物中之珍品。

孟可先生提出,“德宝”主人所藏豕卣,“主题器形直接仿照了上海博物馆藏豕尊”,这一说法是主观片面的。笔者在前文中曾谈到:“以双猪造型创造的青铜卣,除上海博物馆藏那件外,甚为罕见。”大家知道,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域内常常有着特点与风格雷同的青铜器物。仅以今湖南地区来说,外表相似的象尊已先后出土,如:据传湖南出土,旧时流落在海外的,今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商代子母象尊(图一);无独有偶,1975年在湖南醴陵又出土一件失盖的铜象尊(图二),其整体形象与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那件酷似。这就好似“德宝”主人收藏的豕卣有盖,而上博的那件失盖一样。但两者造型相似是一个道理。再举一例,1982年山东临淄出土的战国中期错金银牺尊(图三)与1965年江苏涟水三里墩出土的战国中期错金银牺尊(图四),其风格特征何其相似(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东周3》图版四五、四六,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里不再浪费笔墨。

豕形铜卣铸造精工还体现在环、钮、梁等在结构的处理上。如在龙口提梁的两端,龙口吐出“8”字形套环,环的另一端则与器口颈部的半环钮上套环衔接,可谓设计精工。孟可先生说:“‘8’字形的套环在春秋时期才出现”,这实在是缺乏对青铜实物资料的掌握。事实上,诸多资料早已证明,“8”字形套环在商代已出现,且已不是孤例,并非在春秋晚期才出现。如1981年陕西城固龙头镇出土的兽面纹卣,在提梁和盖钮间,就设一“8”字形套环(图五)(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第139图,文物出版社,1996年7月)。更有趣的是,有的商代青铜器上还有三环连在一起的呈“8”形(图七)(《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第137图,文物出版社,1996年7月)。

商代铜卣的提梁,两端有龙首或兽首的较普遍。有的梁柄也较宽,豕卣即属于这一特点。因青铜豕卣的梁端有链与器身连接,客观上等于加长了提梁的长度,这一特点与一般的铜卣提梁有着一定的不同。一般铜卣提梁两端连在器物的颈部,有的甚至到了肩部,因而提梁很长,如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十字孔方卣(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图版一八,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但此豕卣的提梁两端因有链并与器颈的耳上套环相连接,梁两端不需要再向下延长即可起到应有的功能。必须要指出的是,豕卣提梁所呈现的弧形的形制,仍然与商代不少铜卣的长提梁的上半部分风格相同,如商代的+作母辛卣和饕餮纹卣(容庚、张维持著:《殷周青铜器通论》图版玖壹,176,图版玖叁180,科学出版社,1958年10月)、兽面纹卣和小子省卣(参见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图0111、图0112,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8月)。表明豕卣的这种提梁形式,有其发生、发展时期。考古科学的发展和陆续不断发现的新资料,促使人们在古器物研究上也不断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在古代青铜器领域里新的事物也会越来越多。

“就钮式而言,商、西周时期的钮都是环式钮,桥式钮的出现在春秋时期。”这是孟可先生对青铜器钮制的看法。笔者以为,事实并非如此。所谓“桥式钮”是半圆形钮的一种变化,一般比半圆形钮要弯曲低矮一些,略呈弧形状,或钮下端稍长一点,有的在钮两端设兽首等饰。不少学者仍将其称为“半圆形钮”。我们姑且按照孟可先生的说法,将这一形式的钮称为“桥形钮”,并回顾一下“桥形钮”是在何时开始出现的。1980年陕西城固龙头镇出土的兽面纹三足卣,属商代中期。盖上的钮下端坡下,两端似各一蛇首与盖相接(图九)(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图版一四三-一四四,文物出版社,1996年7月),证明商代已有桥形钮。至于西周“桥形钮”情况,也可查到资料,这里不列举。

笔者认为,青铜器鉴定是一门层次较高的综合性知识,鉴定者必须多看实物,大量掌握考古出土的和传世品的基本特征,掌握鉴定的理论和方法,才能避免出错。(注:本文引用的青铜器资料中,凡原书将卣称为“壶”的,一律正名为“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