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史代纳的人智学重塑教育信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史代纳的人智学重塑教育信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史代纳的人智学从人的身体世界、灵魂世界、精神世界三个方面阐述人的本质,指出“思想”、“感受”、“意志”将伴随人的一生。在儿童身上,意志和感受一同成长;在年长者身上,意志则是独立的自我呈现。人智学受基督教和轮回思想的影响,明确指出教育是一项持续性超强的工作,关联人的前生,它给予教育必需的圣职。

关键词: 史代纳 人智学 教育信仰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充斥着整个角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这种骇人思潮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教师不再信任学生,学生也不再信任教师,学生为学而学,教师为教而教。不难想象,在这种毒化的社会风气中,人们对教师少了一份尊敬,对教育少了一份真诚,对教育事业少了一种毕生的追求和信仰,换而对金钱的无限至上崇拜。另外随着教改的深入,教育松绑、全面发展、学生主体等思潮逐渐形成,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生改变,焦点回归学校和学生。这本身是好的,但是如没有厚实的教育理论,反而容易进退两难,不知何时应“持”,何时应“放”。更进一步说,如果不能明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质,许多有关教育的改革和政策终将无法达成意愿。如何化当前教育的危机为教育的转机,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而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即在于重塑教育信仰

人智学(Anthroposophy)又称灵智学、人类通神学。是当今活跃于欧美的一种宗教活动,它宣扬存在一种灵界,人可以通过净化思想把握灵界,但只能通过最高智能进入。人智学由神智学变化而来,德国哲学家史代纳(Steiner)就是人智学的创始人。史代纳的人智学能引导人认清自己的真实本质,带领我们对世界与人类有更深层的认识。史代纳对人的强调、与生活结合等教育理念,正是当前我们教育比较缺乏的部分。而且史代纳的人智学还是一门实用科学,华德福学校的设立,是其在实践上的具体做法。

二、史代纳简介

教育学家史代纳1861年2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赫拉利杰维克(Kraljevec),父亲是铁路局的报务员,所以经常搬家,在奥地利经常住在不同的地方。史代纳八岁时在国小助教老师那发现了一本几何学的书,从而启发了他对几何学的兴趣。从十一岁起,史代纳在新市念实科中学(Realschule),继续几何学的学习,十六七岁时,他开始吸收康德的著作。1879年秋,史代纳在维也纳工业大学注册,选修了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四科,课余期间也开始接触德国理想主义大哲学家们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包括达尔文等人的作品,在学校期间受文学课教师硕雨(Karl Julius Schroeer,1825―1900)的影响,史代纳对歌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91年,史代纳获德洛斯托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99―1904年,史代纳入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所创的劳工学校。1900年开始在一些小社交圈中公开演讲。1902年10月8日,在一个隶属科学性社团的演说中,公开介绍他的毕生志向――以科学为基础,来研究寻找心灵的新方法。

史代纳集数学、自然科学、神学、艺术、建筑、教育等专才于一身,他的主要著作有《自由哲学》、《神智学》、《超越感官世界知识与人类决定》。

三、教育信仰的初步确立基于人的本质

人智学是对人类本质和宇宙世界关系的探讨,其强调由对人的了解出发。人智学认为,身体(body)、灵魂(soul)和精神(sprint)三个层面构成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类由身、心、灵三部分构成,即人类的本质是由一部分思想、一部分感受和一部分意志所组成。史代纳受基督教的轮回思想的影响,曾明确地指出,在生命的历程中,生死之框架是由三者决定的,也籍此我们依靠其超越生死之因素完成生命的历程。身体是支配遗传的律则,精神则是由轮回转生的早先生命化身而成。他认为很多力量生存于人体内,目的是反映出生前的实在和抑制死后实在的萌芽。

人的灵魂世界在人智学体系中存在有三个主要的层面:思想、感受、意志。这三者的关系我们无法完全分开,因为每部分总是有所关联。史代纳认为,思想只给我们综合事务的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它们只给我们图像,思想是一个在我们出生或获得该案之前就反映出整个体验的图像。我们必须想象思想从生命前开始进入,思想本身是生前存在的证据,因为它是此一历程的图像,一直是我们精神灵魂死后即将形成的实在之种子,一直是超越人类的生命历程的。

史代纳还认为,我们要进一步区分各感官,他提出了十二感官说:首先我们有触觉、生命、动作和平衡四个感官。接下来的感官是嗅、味、视、温度的感官,最后是我、思想、听觉和言说器官。如果我们没有十二感官,我们看周遭的环境会像般,且无法体验更深的判断,我们平衡发展儿童每一个器官。史代纳认为,如果我们特别强调思想的发展,我们会引导整个人类回到前生的状态。如果教师以过于理性的方式教导儿童,会伤了他们。教师应该利用他们的意志,因为那已发展完全了。真实的情形是世界活在我们体内。

人智学认为人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精神可分为三个层面:①思想是意识与清醒的;②感受是半意识与梦幻的;③意志是无意识和睡眠的。真正睡眠时,我们整个灵魂都是沉静的;而清醒时,只有意志是在沉睡的。孩子很可能在感受上十分麻木,而倾向于特别强烈的意志。或许会有儿童显得特别笨,教师或许会因此判断他是智能障碍或是发展迟缓,也许会有教育心理学的方式或记忆测试等方式来诊断,最后可能会宣布此孩童是智能障碍或应该接受特别的教育。不过教师下判断时,有可能还未清楚孩童的本质,也许此孩童只是拥有特别强烈的意志,教师应该给予其适当的方式教育。刚开始这些孩子或许会显得比较笨,但或许不尽然,教师必须注意他们,唤醒其意志,例如在他们讲话时,使其走路。我们可藉由所谓的启发、被启发的印象和无意识中被启发的印象来体验。当人们特别说到关于他们的启发时,他们谈的实际上是世界如何进入其个人的感受。

正因为人本质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必须遵循人的本质,才能充分发扬人的在世意义,增大人的在世价值。为了知识的求取,我们努力地观察自然与其他物质间的关系,很快我们发觉吸引与反感、有用和伤害的标准。史代纳以为,我们应以直观的观察而非人的意识宰割为审判标准。在本质直观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要靠自己的观察去发掘事实,真正的理解根植于感觉之中,学习的出发点应是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现象,然后通过实验来补充观察到的情形,最后才能谈抽象。

四、教育信仰的最终确立基于人发展的本质

人从生至死经历了一个短暂而漫长的旅程。在童年阶段,其身体便吸收其所遇到的智慧。按此观点,他的智慧可变成意识而存于物质体中。然而,老年时,他的身体对精神而言已不再是一个好工具,因此在老年时,人变得智慧和机灵,也更接近精神世界。在儿童身上,意志和感受是一同成长的。当孩子做出动作时,他们是在展现其感受,他们无法将感受分离。在年长者身上,那便有所不同,情况刚好相反,意志是独立的自我呈现。

在教育上,我们常常关注的是如何把感受与意志分离的问题,我们只有在确定儿童感受和意志分离后,才能帮助其做日后生活的准备。史代纳认为,必须从孩童的意志和感受中寻找其知觉,所以其再三强调我们必须不断锻炼孩童的意志,进入儿童的观点,视其所视。教师本身也必须融合意志和感受,否则会无视或否认孩童的知觉。我们无法直接要求儿童如何去使用其意志,想使儿童使用其意志,如同对一个沉睡者说要做良好行为,而希望其清醒时能达成一致。这是不行的,我们只能培育儿童的习惯,而在身心灵三方面来聚焦于意志。

为什么我们得了解年长者的生活体验?因为他们懂得联系其他人的感受和观念中的感受。年长者真的已联结其感受到其思想中,那是听起来温暖、充满实在、具体而个人的,至于还未成长为成人者,其观念与理念听起来是理论化的、抽象而无法运作的。

史代纳多次提及,在教学中不能混杂太多抽象概念,必须给它们更多的图像,如果教师带给学生许多抽象的概念,结果只会刺激其专注力紧绷,增加血液中碳酸在身体中结晶的过程。如果带给学生活生生的图像,那等于是撒播种子,是给予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在指引学生未来的方向。我们会持续地感受到我们其实是在做耕耘全人类的工作,我们通过这些图像获得人类体内的回应。教育是一项持续性超感的工作,关联人的前生,它给予教育必须的圣职。如无它,我们无法教育任何人。

五、结语

由于基督教和轮回思想的影响,史代纳是如此地坚持其理想。史代纳在这方面以自我体验来突破康德因感性、悟性、理性下无法获得理性直观的结论,用他人启发的力量来唤醒沉睡的意志,激发生命本该拥有的活力和潜能。史代纳身上散发出的是一股精神和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如光和热,深深感染着我们,使我们的内心充满了高尚和光明。这种信仰犹如一支镇定剂,让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感激,这种神圣感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教育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全人类。

参考文献:

[1][美]Steiner(史代纳).适合人类的教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美]Steiner(史代纳).孩子成长的力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美]Steiner(史代纳).从生活表现出真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