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物摄影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物摄影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物摄影在摄影的大范畴中归属于静物摄影。文物摄影与静物摄影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文物摄影是在特定的范围内产生的,如博物馆、考古所、文物拍卖行等特殊的行业,有相当一部分文物摄影师的存在,作为博物馆的专业摄影师,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文物摄影的特殊性。

认识文物摄影的特殊性

对博物馆来说,文物藏品照片是被广泛应用的形象资料,无论是出版藏品图录、研究论著、或者展览的制作、陈列、宣传都离不开文物照片。所以文物照片是展示、介绍文物本身所负载的信息的重要手段,文物照片的好坏,直接影响文物能否完成其真正的使命。文物摄影的独特性是最真实地反映被摄物体的原始风貌,它是记录性资料,而不是阐明性资料,必须具有正常的透视、物体的大小、形状、比例、尺寸等,以求结构皆能正确表现出来。而所有的文物摄影几乎都是拍摄无生命的东西,但决不意味着最终的影像就是枯燥乏味的或静止不动的。摄影师拍摄的图片要达到雅俗共赏,即满足一般读者对文物的了解与欣赏,还必须符合文物研究者等专业人士的科学研究用途。前者侧重文物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要求画面从文物造型、色彩、质地的再现中得到艺术享受;后者侧重文物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求画面能够准确地反映文物的造型、用途、质地和纹饰等。因此,对文物摄影者来说,不仅要掌握一般摄影技术,还应该对文物考古知识有基本的认识,对拍摄的文物理解越深,拍出的作品才会越真实,越具有科学性。

有人认为文物摄影只是文物的记录手段而已,并无多少技术与艺术含量包含在其中,因此,导致了大量的照相馆快照式的文物照片出现在博物馆的图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相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操作极为便捷,更让不少人认为文物摄影很简单,只要相机好,无论是谁,端起相机一按快门就是幅好作品。然而,认真思考过文物摄影的人,都知道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我们的图录或档案资料,所用的是一幅精美的文物摄影作品还是一幅快照式的照片,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希望使用文物照片的研究者、出版社的编辑应该对文物照片提出更高的标准,文物摄影者也该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即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充分利用光学原理,拍摄出优秀的文物摄影作品。这需要实践,更需要理论,丰富的实践能使人们提高认识,完善的技术能使人们对器物形成准确的认识,没有理论的总结,经验永远是互不相关的碎片,二者不能达到统一。这也是我们要对文物摄影进行探讨的意义所在。

文物摄影是一门艺术

摄影是一门造型艺术,是一个通过高科技的影像记录手段和视觉思维结合的图像传达设计与创造的行为过程,特定的时空,光与影的结合,塑造的真实是它的特征。文物摄影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造型艺术,摄影者用摄影艺术语言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上表现三维立体世界,用摄影艺术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同时摄影也具备精确的纪实功能,用真实的形象表达一切。摄影是现代科技技术发展的产物,自1839年以来已有近170多年的历史,短短一个半世纪多,摄影作为现代化的视觉媒体,已渗入到天文、气象、地质、医学、考古、新闻、教育等各个领域。因此,摄影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大,由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到审美功能等。摄影家通过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掌握专门的技能与技巧,最终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

艺术的意义在于表现,而表现是把创作者的目的、感受或思想纳入一种感官媒介,或听觉、或视觉,使人们可以从中再度体验到这种目的,感受或思想,这也就是艺术的目的。或者说,原样照搬现实世界的事物,是不能算作艺术的,因为她没有提炼加工,没有融入作者的感受与思想,缺乏感观的魅力,不容易引起共鸣,也就不能打动人。

文物摄影不是纯艺术摄影,纯艺术可以唯美,可以标新立异,文物摄影必须忠实于原物,这就给文物摄影的艺术带来了限制,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一般性的文物纪录照片已经不能满足文物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了。摄影家的生命在于创造,缺少了对文物的理解,那与工匠又有什么区别呢?多年来,我所拍摄的作品题材涉及古遗址、建筑、雕塑、古画等出土文物,在内容上包括了人文与自然、地上与地下;在艺术形式上有平面与立体、再现与表现,摄影师能够把握好他们特有规律,就可以拍出视觉效果更强烈、表达主题更充分的作品了。

造型的把握与空间的表现

文物摄影,主要分为平面摄影和立体摄影,两者结构不同,拍摄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样。平面摄影相对容易些,但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来看,平面构图必须很注意透视,掌握好线条的透视(图1透视不对,图2曝光不匀)。

在影像上重现水平线和垂直线,要做到横平竖直,不变型,是拍摄一般字画的最基本要求。拍摄字画最好是用灯光照明比较均匀,尤其是大幅作品,更要布光均衡,不然容易造成上下或左右曝光值不同,表现为上过下欠,或左黑右亮,必须调整到四周及中部曝光基本一致,这样才可以开拍,也是在拍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要点。但要真正拍好一幅字画作品,还必须根据被摄作品原来风貌,掌握好正确的曝光,才能表现出最佳的效果。对字画作品原件来说,它在平面的一张纸上,利用墨色的浓淡或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层次感、立体感(图3曝光过,图4曝光欠,图5正常曝光),因此在拍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它原有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材质、基调,虽然是平面造型,但也需要力求表现它所具有的丰富影调层次和线条结构,从而反映出形神动人的造型艺术。

摄影师要拍摄一件文物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准确地表现它的器型,也就是把握住文物的基本形状,使它的轮廓正确地体现在照片上,让读者能够准确的感受到这件器物的造型。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物体变型,这就需要摄影师对摄影器材的掌握如臂使指,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摄影器材。如何利用相机与器物的相对位置来控制了,即拍摄的角度问题(图6正常机位)。

这件西晋越窑青瓷三足砚,它有一定的高度,放在拍摄台上,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如果从正上方的角度向下拍摄,那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平面的、只有盘口形状的所谓盘子的造型(图7正上方角度)。为什么说是“所谓的盘子”呢,因为不是从圆型上看是不会知道它是只盘子,也许是一块陶片;换个角度我们从与器物垂直的角度拍摄,那我们看的又是另一幅画面,即只有足高和盘的高度,从照片上无法看出其真正的形状,也就不知为何物(图8垂直角度)。正确的拍摄角度必须交代清楚这件文物是三足砚,信息反映给读者的作品是有足、有高度,有盘口造型的,上下、左右比例准确,不能有严重的透视变型。拍摄时要注意相机镜头的高低,充分显示器物的每个部分。三足的器物,不能拍成只有二足的器物(图9三足只有二足);双耳的罐,不能拍成单耳的罐(图10双耳、图11单耳),表达不清楚,那也是失败的作品。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把文物的三维空间,表现在只有两维空间的摄影画面上。尤其是一些特殊器物的固有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价值,让读者明了文物的实际用途。摄影师有必要在拍摄文物之前,对每件器物都有较深的了解,对文物的器型有准确的把握,针对不同的器型,寻求最佳的拍摄角度与构图。下面二张照片对比(图12机位过高,图13正常机位),正常机位可以看到五管,如果机位过高了,后面的二管交代不清楚,就不能使读者认识此器物的真实原貌。机身与镜头的仰俯、高低,直接关系到文物的点、面、线的造型变化,只有精雕细琢,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影响文物摄影器型表现的因素还有镜头的焦距与用光问题。

文物是多种多样的,而拍摄有进深的器物,由于焦距长的镜头景深较短,造成后部清楚、前部发虚的情况;有些文物有很精致的工艺技术在其中,那我们也希望通过摄影的特写来表达高超的艺术,往往要用到短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拍摄平面的东西比较好,要拍摄立体的器物最好使用中长焦距镜头,这样就不会有失真的感觉。对于文物摄影来说,并非焦距越长越好。镜头焦距短了,物体容易近大远小, 透视变化太大。相反焦距长了,透视变化又太小,不能很好地体现文物各部位之间的立体感。因此选择合适的镜头也就完成了文物摄影的一部分。例如,北宋鎏金舍利瓶银龛,瓶口插花瓣形金质瓶塞,内贮舍利。瓶身上阴刻题记“冲汉舍瓶道清舍金”。龛顶饰浅浮雕式宝相花纹。外缘正面刻“弟子胡用口勾当憎庆恩可观景v二年(1035)乙亥岁十二月日造”的施主题记。如何将这件精美的文物最真实的展现给大家,我就从这三张图片的拍摄,可以让读者清楚了解此文物的基本情况了(图14整体、图15顶部、图16分体)。

合理利用光与影的艺术

至于用光问题,各有各的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对于各种立体的器物,主要在于表现它们的形状、质感和立体感,使原器物的形象得以真实的再现,突出器物本身所具有的高超技术与美感,那么相对要求就高,难度也会比要表现平面的大。首先是布光的要求,布光的决定因素在于灯光的放置,灯光的位置可以使照片成功,也可以使其失败。背景光的高度要适中,强弱掌握好,背景光起到勾划轮廓和增强立体感的作用即可(图17轮廓不清、图18轮廓清晰)。

主要光位置的定位:主要光宜从斜侧面照射,约45度的角度,更能表现器物的质感和造型特点。辅助光则使主要光留下的阴影减弱,但又不能太强,喧宾夺主,否则就不能形成满意的明暗影调。没有主次之分,光显得散乱,那就不能很好地表现被摄器物的立体感、层次感。所以,主要光、辅助光、背景光三光的配备与配合,使拍摄出来的作品得以完美,这也是照相师与摄影师的不同之处,照相师可以放开想象力和独创力大显身手,而摄影师则不然,他只能最佳地利用照明设备而搞创作。当然,用光也要根据所摄器物的不同形态和质地,以及具体摄影要求而定,并非图解式的呆板。

根据不同的文物,我们也要用不同的光来反映,有平光、侧光、逆光、直射光、散射光、主光、副光、背景光等。不同的文物、不同的质感都需要用光与影原理来表现。特别是器物,由于它对光线反射程度不同,有透明体、半透明体,吸光体和半吸光体、反射体和半反射体,如何掌握合理的布光技巧,真实地反映文物的本来面貌。对于透明体最好是用柔和的透射光或侧光来表现,使之晶莹剔透,轮廓清晰分明。对吸光体最好用侧面强主光与辅助光来表现,使之粗糙、凹凸、纹饰起伏的变化产生明显的立体感,给人以强力的视觉冲击力。对反射体最好不要用直射光源,用柔光箱或者在灯光前加几层硫酸纸,避免在器物上产生很强的亮点,影响整体的艺术效果。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反光板的作用,特别是瓷器,既能起到辅助光的作用,消除不必要的影子,又能使瓷器不出现明显的光斑。瓷器的拍摄,在文物摄影中难度大些,这主要是瓷器外表基本上都有,在拍摄过程中容易产生反光。在一件精美的瓷器上有几大块明显的反光,那将大大影响人们的审美效果,然而一点反光都没有是不可能的,是瓷器总是有反光的,釉色越好反光就越大。

怎样才能将反光减至最低,尽量使原有的釉色、质感、花纹等最真实地反映给大家,这就要求我们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充分调动有限的能力,合理的布光,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基础上,也可以用去光剂配合,达到最佳视觉效果(图19无反光、图20有反光)。相反,对于特别需要表现纹饰立体感的器物,那么最好用强光与器物基本平行照明,使之产生凸出的部分被光照得明亮,而平面的部分就被凸出的部分挡住了,使之出现阴暗面,强烈的明暗效果,给人以极强的立体感,如器物上的铭文、铜镜、印章的边款与印面等(图21平光、图22侧光、图23印章边款、图24铜镜、图25局部)。例如,下面这张图片是在良渚玉钺上方寸之内,把头、面、四肢俱全的神面纹(图26神面纹),用剔地浅浮雕表现,人形四肢用细微的阴刻线条处理,为前所未见的艺术杰作。肉眼看不清,只能借助于灯光,并且是要有一定角度的斜光才能看清楚,颇有微雕意趣。所以我们在拍摄时要掌握好灯光的作用,在细腻精巧的工艺中,渗透着江南匠人特有的灵性。

无论光线怎么变化,最终有个共同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光的原理。在不同的用光角度下,轮廓与形态会完全不一样,同一件器物会给带给人们不相似的造型印象,文物摄影师应该用最恰当的光线,把文物复杂而丰富的造型准确的完整地表现出来。

最后关于文物摄影中所必须使用到的背景如何选择,使整体和谐、典雅,通常摄影师以黑、白、灰为主,基本取消红、黄、绿。这也是在前辈们的实践中慢慢吸取的经验。记得以前的文物照片都喜欢用色彩夺目的背景来衬托文物,在大红的衬布上放在白色的玉器或青铜器,显得红白、红绿产生强烈的对比,这样就能突出文物的重要性。其实不然,殊不知红衬的反光影响了白色的玉器和青铜器,使白色的玉器上面有红色的影调,青铜器也带有红色的了,这样就完全掩盖了文物原来的真正面貌,从而不能真实地反应原有的本色了,这是文物摄影的大忌。以我个人认为,只有黑色可以衬托任何文物,无论是金、银、铜等都适合,不然大英博物馆也不会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把原来保存着照片的底色都退掉换成黑色,必有它的意义所在。表面看是很小的事,但绝对不要忽视了这些小节,成功与失败往往是在这些小问题上。首先让人看了以后有良好的印象,视觉效果绝佳,这样可以突出器物,也使照片都有统一的基调。无论是出版图录还是宣传资料,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文物摄影,从表面看主要表现文物的形状、质量、颜色、用光及背景的拍摄过程,其实是系统的、复杂的综合过程,它不仅是技术、艺术的渗透,更是知识、修养等多方面的结合,摄影者的文化底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摄影者的作品。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熟练掌握技能。任何作品都有不足的部分,对于文物摄影工作者将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