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鲁迅《社戏》的情节技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鲁迅《社戏》的情节技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10-01

平心而论,鲁迅的小说《社戏》并没有什么新颖、特别的内容,它叙述的无非是童年的“我”在外祖母家中同一群儿时的伙伴一起去看社戏,归途中偷吃罗汉豆的事,这些事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最平常不过了,可是作者把这些平常的事情却叙述得一波三折、饶有兴味,又韵味悠然,个中原因除了作者对童年乡村及儿时友谊的一往情深之外,更主要的是作者成功运用了于小题材之中见趣味的“尺水兴波法”,这种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写作技法。

一、片言居要法。“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之片言往往成了文章的文眼,它提纲契领,统摄材料,并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小说开头介绍“我”的外祖母所在的平桥村人家不多,只有一家小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漫不经心,但却是小说的中枢神经,它为全文定下了一种眷恋、怀旧的感情基调,从此以下,作者就沉浸在甜美的回忆中,在如数家珍般的童年往事叙述中,让无限怀恋的感情如溪水般地汩汩流出,使往事不再的惆怅象淡雾一样轻轻浮在字里行间,并在不经意间感染了读者,抓住了读者的心。

二、层层铺垫法。小说题为《社戏》,所叙的主要事件是赵庄看戏,但作者并未一开始就直奔社戏,而是用其他的事来进行铺垫:首先写我在平桥村受到特别的优待,接着写我在平桥村的快乐:最普遍的是捉蚯蚓,其次是放牛,这些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没有束缚压抑的自由状态下享受着童年的快乐和自然的陶冶,而这些还不是主要的,“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文章至此才引出了正题,经过层层铺垫、步步烘托,赵庄看戏的情节就更调动了读者的期待心理,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三、迂回曲折法。就像黄河经历了九曲回肠的阻抑,才有了一泻千里的奔放,《社戏》也是这样。几经铺垫烘托,引出了社戏,提起了读者的兴趣,下面就该去看戏了,可是,作者还没让“我”和小朋友以及读者很顺当地就看到社戏,而是设置了一些波折。其中关键问题是没有船,这个问题又衍生出了一些家庭的矛盾:一边是“我”迫不及待的盼望,一边是外祖母絮絮叨叨的责怪,一边又是母亲的极力宽慰。故事情节就在这样的迂回曲折中缓慢推进,而这些波折既是对“我”急迫心情的加温,又是对“我”去看社戏时极度兴奋愉快的蓄势,同时也为表现双喜等少年的聪明机灵提供了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窘境中,双喜出场解决了难题,于是就有了下文“直挂云帆济沧海”式的酣畅。

四、情景交融法。找到了船,伙伴们架起了船,“飞一般地径向赵庄前进了”,而“我的很重的心忽而变得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来的大”,就像乐曲经过一番沉郁低沉之后,爆发出激昂欢快的旋律,这里,作者尽情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兴奋愉快的心情,为此,他用带有浓郁的抒彩的笔调描写了沿途的景物:这里有碧绿的麦田,有淡黑的连山,一路上,流水潺潺,一路上,欢声笑语,在朦胧的月光中,两岸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扑面而来,远处有渔火隐约闪烁,飘渺的乐声如烟似雾,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陶醉,在这江南水乡月夜景色的描绘中融入了孩子们兴奋愉快的心情,创造出一种如诗如画,如梦似幻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也夯实了文章的主题。

五、出人意料法。高明的小说家往往出乎读者的意料,在读者理所当然的地方却展现另一番景象,即使小说情节得以延续和发展,又使主题得到深化和升华。《社戏》成功地运用了出人意料法,设置了许多读者没有意料到的情节:费了很大的周折弄到了船,怀着兴奋而又愉快的心情去看戏,但到场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好戏,不但双喜白日渲染的老生翻筋斗没有出现,连我期待的“蛇头精”和“跳老虎”也没有上演,最后我们只得骂着老旦回去,故事情节似乎在这里应该结束了,却不料在归途中碰上了罗汉豆。于是我们就去偷摘罗汉豆,在这个过程中没想到双喜又那么大方,将我们请到自家的地里去摘豆。煮着吃了一顿香喷喷的罗汉豆,我们又怕“六一公公”找我们算帐就设计应付的办法,却不料第二天六一公公见到我们的时候却那么宽厚,不但送给母亲一些罗汉豆,还夸说“我”机灵聪明,这些情节都是读者所始料不及的,它不仅在情节发展中开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而且充分表现了童年伙伴们的纯真友谊和六一公公等老一辈农民的思想境界,为表现文章的主题继续加墨。

六、余音绕梁法。小说的情节结束了,但是小说的结尾却余音缭缭,不绝如缕,“真的,一直带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简洁平淡的语言中包含着对童年的欢乐和纯真友情的眷恋以及往事不再的惆怅,这淡淡的一笔也轻轻撩拨起每一个读者心中的眷恋和惆怅,是的,岁月的河水何曾不带走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曾经有过的欢乐和甜美,令人思之凄哽,难以释怀。

正是以上这些小说技法的成功运用,才使短短的小说有了张力,一件普通的童年小事才显得有情有味,不仅故事曲折生动,而且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它绘就了一副富有地域色彩的乡村图画,唱出了一曲深情而又绵藐的童年恋歌,如同微风掠过琴弦,它在我们的心中拂起普遍的共鸣,这种于方寸天地掀起波涛的“尺水兴波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