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峻宕端妍 奇巧稚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峻宕端妍 奇巧稚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文化史上,北齐虽然享国只有28年,但它不仅是北朝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在鲜卑族的统治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政治包括民俗在冲突的同时不断融合,于是出现了较北魏统治时期更加灿烂的新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间的和地域间的、传统中土的和新兴西方的文化交错纵横的且富于变化的新型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此同时,北齐继东汉和北魏而礼佛崇佛,故而兴佛也成了北齐政治文化的一个焦点,相较前代兴佛之风更盛。由于北齐文、宣帝奉佛,北齐都城邺地(今河南安阳)佛教一时兴盛天下无二,使得佛教大兴之风遍布全国;邺下因有晋阳所迁移而来之书法风气,故一部分作品极具士族间秀美的风格特征,此因有魏晋士族流入,先进文化被追摹、研习、熏染所致。所以北齐时期的造像之多,无与伦比。虽然多以战乱损毁使得现今流传的北齐造像题记数量远不及北魏时期,然在北齐碑志造像书法艺术上的价值丝毫不亚于北魏造像,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本文所述造像题记残石为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刊刻。此石为近年所出,为私人所收藏,未见著录。该造像高35cm,宽47cm,造像左侧有残,题记在其右侧,正书,全石16行,每行15字,现存208字。文中多出现别体错字,分析是当时摹写之讹或匠工之误。此石内容保存完好,字口清晰,首行纪年前残损“大齐”二字,三行起首为“夫”字。

该造像书法风格和刻工手法在魏造像和齐造像中均属精到之作,从《北齐天保五年造像题记》残石中可窥得齐造像上承北魏墓志造像书写风格已趋于工整精到,脱开了北魏造像记相对粗犷、随意的记事作用,而开始注重艺术性的表现。从书写到刻工,均可媲美于北魏的皇家墓志,且一点也不逊色。于用笔和转折处,已经开隋唐墓志之先河。此拓纸墨精良,锋棱俱在。所以施蛰存先生在《北山谈艺录》里有这样一段话:“很奇怪,一到北齐,书法就出现变化。北齐字体与北魏有大不同,可以说是用魏隶的方笔来写楷书,但是还保存一些汉隶的方法,我以为北魏的书法是庄重古朴,北齐的书法则为妩媚秀逸。”可谓一语中的。

与此碑石书写时期较近且地域相同的如《北齐元贤墓志》,全称《大齐故使持节都督杨怀颖徐兖五刺史骠骑大将军太府卿山鹿县开国伯洛川开国子安次县都卿男元使君墓志》,刻于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河南安阳出土(一说河北磁县)。此墓志用笔峻利爽洁,可见性情,结体端庄严明而有拙趣,此方与《北齐造像题记》书风相类似。

虽然北齐享国极短,但它因得江山之过渡平缓,没有激烈的战乱,所以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破坏较小,且在建国之初甚为注重国力的加强,使得它在同陈、西魏鼎立的三个国家中相较而言最富庶的,且因帝王也信佛兴佛,这于上层建筑的文化来说无疑是发展的大好温床。故而受时代、地域和宗教、民风等方面的影响,北齐造像记书法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呈现出一种端整秀雅,逐渐规整,且向艺术的表现形式靠拢的趋势。它消弱了北魏书体中尖劲削利的因素,对于造像记的刊刻不再满足于只是粗略记述捐造人的事迹和功德,而是变得更加注重精美、含蓄、规整。从此造像题记可以看出在书法风格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楷书特征虽成熟明朗,但犹存隶意。

此碑的楷法楷法虽近完备,但作为铭石书体而言,它所采用的文字、用笔和结构方式是相对落后于日常实用文字书体的发展的。所以它在结体中的隶意还是非常明显的,其书体骨血峻宕端妍双绝,由八分蜕入今楷。如“是”、“逐”、“天”、“舍”等字,虽然其波磔的处理带有明显的隶意,但于结体和用笔处已经皆为楷书体势,起讫分明,所出现的波磔过渡性极为明显。

二、结体宽博舒朗,典雅端庄。

已经和隋墓志中有些字的造型相当接近,不再一任魏墓志造像中的天真稚拙,出现了相对规范的体势造型。如“颜”、“灭”字,字形的处理舒展自然。左右两部分疏密有致,左呼右盼。“空”的“宝盖头”处理的较宽大,这使得原本是上下结构的字形趋于扁方,字形方整自然。

三、点画的弧线形特征明显,有别于北魏时期横平竖直的倾向。

如“龙”、“敬”、“光”、“邑”等字中的笔画取圆弧之势,点画处理的自然微妙,虽然这些还是延续着隶书的造型方式但改造的痕迹已经逐渐消失,慢慢的变成了调整楷书使之活泼的元素。

四、在结构的处理上还是不脱北魏墓志造像的传承,不少字还依然保留有奇巧稚拙的造型,但这更能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如“获”、“妙”字为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呼应顾盼十分恰当,右半部分将左半部分托起来,形成一种抱势,使得左右两部分浑然一体。此碑在处理上下结构的字形上也颇具特色,如“憩”、“严”字,将这两个字的个别部分有意移位,以方整中求变化,以平稳中见灵动。

纵观此碑的笔画特点,笔者认为最突出的莫过于它的笔法已经基本上脱开了魏墓志中较为模糊的给人以所谓质朴的笔法印象,并且把后来用笔精巧明晰一路的造像和墓志以及直到隋代碑刻墓志的信息极大的透露给了读者,使得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明白其来路和改造过程中的取舍方式。其方笔的应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竖切,而是依笔画形状随机应用逐渐趋于多元的丰富。当然这和刻手的熟练程度和水平也有极为重要关系。同时此造像中用笔也多有露锋入笔,但在方硬中又不失圆润之笔意,细察之虽然不排除刻手自己率性发挥处,但由于刻手的刻工相对精湛,也为我们保留了不少书写者手书的信息。整个志文笔画浑厚丰满,敦朴遒劲,承隶书法度,又开造像志石之新貌,于横折笔出现楷化现象,显现出浓厚的时代艺术风格和特色。相信这一路的造像记和墓志对于取法墓志造像和研究楷书创作的书法作者来说是会开辟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