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全民健康平台的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全民健康平台的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卫生与计生融合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模式、健全管理机制的重要手段,事关既定医改目标的有效实现,事关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落实,事关卫生计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对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全民健康平台建设需求、建设原则和应用系统建设。

【关键词】 健康平台 信息化

一、导语

以业务和管理需求为导向,逐步推进实施“互联网+健康服务”,充分开发利用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信息资源,建成实用、高效、安全和覆盖全省城乡的卫生计生信息网络、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建设需求

1、卫生信息化标准与规范建设滞后。卫生信息标准和卫生业务规范流程的标准化建设比较滞后,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没法相互直接利用,业务协同体系难以顺畅运转。2、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需要无法满足。缺乏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支撑,各地区、各业务支撑系统还是局限于本地区或本专业条线,无法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卫生信息数据资源利用有限,且诸多业务协同难以开展。3、省级卫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通信网络建设不完善,全省未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导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流程一体化程度低,无法满足当前卫生信息化要求。

三、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梯度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应坚持统一规划、梯度推进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标准设计等基础工作,并结合全省全民健康的主要工作、市民的实际全民健康需求,积极稳妥分阶段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2.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全民健康信息化应坚决贯彻信息资源共享的原t,将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断完善标准建设和认证体系,提高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程度,为信息资源的横向、纵向共享、资源再利用奠定基础。3.惠及居民,服务应用。把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作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卫生和计生工作流程,促进业务融合,方便居民获得优质、高效、便捷的卫生和计生服务。4.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政府履行对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标准规范、投入、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行政职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企业和科研学术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优势和作用,合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四、任务建设

1、建设三级卫生计生信息网络。全省一张畅通的三级卫生计生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内网、外网服务资源,建设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高速实时,稳定可靠的省、市、县(市)区、三级业务网络,采用互联网作为补充,向医院、基层卫生计生机构、公众、移动办公人员提供VPN方式的接入。

2、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及基础设施平台。集成各类基础技术软件及专业化产品,构建应用支撑平台,为卫计部门内部的应用系统之间、上下级卫计部门之间、卫计部门与同级业务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外网云平台提供的物理环境,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计算技术,建设一个全省物理集中的基础设施资源池,为应用系统和数据提供高效的、可持续的、绿色环保的计算和存储服务

3、建设九大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建设主要从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医疗服务应用、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信息应用、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信息应用、加强医疗保障应用、加强药物管理信息应用、加强综合管理信息应用、推进居民健康卡应用、推进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等方面进行。

4、建设五大库。省级卫生计生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具体包括全员人口数据资源库、健康档案(EHR)信息库、电子病历(EMR)信息库、共享目录数据库、卫生计生资源数据库,为各业务系统服务,实现业务协同及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全省卫生计生“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

5、建设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利用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平台安全建设全省统一卫生计生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标准体系规范的建设包括总体标准、应用功能规范、数据规范、应用支撑规范、信息基础设施规范、安全规范、管理规范等7个组成部分。同时涵盖国家居民健康卡标准、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等标准规范。

结束语:通过全省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居民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满足居民健康的需求,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及时准确提供人口数据、素质、结构、分布、流动等全方位的数据信息,为提高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水平,人群健康监测与评价,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卫生管理与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

[2]《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