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B2C模式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主要选取目前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具有代表性、发展潜力大的B2C电子商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B2C模式下快递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2C模式下,互联网用户总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递营业网点、货物周转量等因素对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影响显著,地域因素西部快递业发展潜力巨大,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B2C模式;快递行业;STATA;影响因素
一、引言
2014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28211亿元,较2013年的18851亿元,同比增长48.7%。其中,B2C交易规模为12882亿元,占整个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的45.8%,较2013年的40.4%增长了5.4个百分点。快递总量也由2013年的91.86亿件增加至2014年的139.59亿件。从增速来看,B2C市场增长迅猛,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B2C市场增长68.7%,远高于C2C市场的35.2%的增速,可以预计到2015年底,B2C在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中的比重将超过C2C,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推动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快递行业的发展,使其在信息技术、流程管理、客户服务、战略规划等各方面进步迅速,在物流业中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物流行业投资与利润的重心开始从生产经营的前端即B2B下的工业物流、项目物流,向后端即C2C、B2C下的快递配送倾斜。
在B2C模式下对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很有必要,本文从B2C的网上购物流程出发,研究各环节对快递业有哪些影响,并进行指标设计。选取了2000年到2014年各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定性的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二、模型构建
(一)模型假设
在下节建立模型之前,给出以下的隐含假设。
1. 仅考虑国内快递业的发展,不涉及进出口快递。
2. B2C模式下快递量及各影响因素指标与全国总体指标成一定比例。
3. 本文仅考虑指定影响因素对快递业发展的作用,不考虑其他政治经济因素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指标设计
客户淘宝环节:互联网发展程度指标和客户生活水平指标。采用互联网用户数 (X1)作为衡量互联网发展程度的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来作为人们生活水平指标。
中途运输环节:交通运输因素指标。选取货物周转量(X3)作为反映交通运输因素的指标。
(三)数据选取及分析
选取了从2011年到2013年我国31个省市的快递量(Y)、互联网上网人数(X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货物周转量(X3)、营业网点(X4)这五个指标的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四)模型验证
通过描述性分析后,运用STATA进行定量分析。分别对2011年全国31个省份(模型1)、2012年全国31个省份(模型2)、2013年全国31个省份(模型3)的数据进行了OLS回归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模型4是对所有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所有影响因素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高度显著,且膨胀因子(VIF)在合理值以内(经验合理值为10)。因此我们得到基于时间的模型为:
Y=7.492X1+2.942X2-1.177X3-71946.95
该模型表明有80%左右的快递量均可由影响因素(互联网上网人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货物周转量)来解释,也说明了b2c网购模式对快递业的贡献之大。
三、结论
我们建立的时间模型和空间模型均表明,互联网上网人数(X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货物周转量(X3),对快递业的发展都是有显著意义的,也就是说B2C网购模式下的每个环节的因素对快递业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从外部因素(X1、X2)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互联网上网人数对快递行业的影响是很大的,促进快递业的发展,相应的网上购物活动就会大大增加,B2C模式下快递业的发展也会更好的发展;从内部因素(X3)看,货物周转量是快递运输环节、配送环节的重要指标,回归模型表明货物周转量与快递量成负相关,其实这是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的结果,使得货物运输距离大大缩短,也缩短了物流时间。
参考文献:
[1]柯晶琳,姜维军.电商环境下我国快递业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14(03).
[2]王维婷,黄宝章.快递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3).
[3]邹姝琪,侯云先.快递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01).
[4]史雅楠, 尚迪,刘菁元.我国各省快递业务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09).
[5]吴程琳,田大钢.我国快递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物流科技,2015(06).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