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拓展新闻人才培养的高平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拓展新闻人才培养的高平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两年,沪上几所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讲台上陆续出现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编辑的身影,一批从事新闻采编或经营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走进课堂给学生讲课,开始了“媒体进课堂”项目的实施。这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加快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举措。

培养高层次的传媒人才迫在眉睫

2006年1月,总书记在视察报社时指出,提高办报水平,关键在人,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是社会共识。

培养名记者是解放集团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 经多年规划和建设,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职人员的学历结构、年龄层次和专业技术职务比例逐年优化,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专家型学者、采编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领军人才依然紧缺,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名记者和名编辑少,这必将成为集团事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的瓶颈。因此,集团提出并实施培养名记者、名编辑的工程,并把这项工程看得比造大楼和有形的GDP增长更重要。名记者、名编辑是单位的品牌之一,名人与品牌相互衬托,个人可以借品牌而出名,同样又进一步提升了单位的品牌。名人也是一种象征,名人的多少反映了集团品牌的分量和实力。

名记者由社会认定,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名记者、名编辑和其他产品一样,其水平和质量由市场来检验,在市场的拼杀中脱颖而出才更有生命力、号召力和权威性,也只有在市场评选中可以不看学历不看职称,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媒体进课堂”是这种转变的尝试,是打破论资排辈传统恶习,变重资历的价值取向为重能力、重业绩的人才取舍标准的实践。如果能到多所大学讲课并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如果能出几本书,并有相当可观的发行量,甚至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成为畅销书,其能力水平和作用自然应得到公认,知名度也会随之提高。

在如今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知名度的建立与行销日益重要,“知名”已成为“成功”的快捷键,同时现代通讯技术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发展,加入高知名度行列的人的迅速增多,以致于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打造而成名。但真正有生命力的名人,还要靠真实本领,靠辛勤工作成功而成名。记者的知名度主要靠他长年累月写作千百甚至上万新闻,靠一项项成果和精品给读者留下印象,积累而成。

搭建平台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队伍建设要有载体,名人培养要有平台,要让人在完成任务中得到历练并尽展才华,还要通过具体项目和实际工作来鉴别、筛选人才。只有“集团搭建平台”,才有“优秀人才唱戏”;没有平台,难有人才辈出的局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近年在搭建平台组织载体上屡有创新,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虚拟组织”以项目为主要运作方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平台,在项目推进中达到了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和激活人才的价值;“挂职锻炼”为培养既懂新闻采编又熟悉媒体各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开阔了道路。还有“主编助理”、“主笔”制度等,在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的同时,完成了对人才的培养。“媒体进课堂”是集团构建的又一个高平台,是为促进人才的理论修养,迅速提高人才知名度而设立的。

校企合作,创新培养工作特色

“媒体进课堂”项目正式推出后,经报名选拔、确定课题、向有关院校推介,得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热烈响应,并排进课程计划。开讲后获得好评,使“媒体进课堂”有了良好的开局。

自主报名和组织推荐相结合“媒体进课堂”不以单一的组织行为圈定培养对象,而是在新闻工作中有突出成绩并有一定经验积累和理论素养,或对专门领域有所研究的优秀编辑记者和经营管理人员都可报名参加,为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拓宽了选拔面。组织推荐则在报名的基础上,从扩展党报影响和促进集团人才队伍建设双重目标上,选择确定人员课题,既挑选培养对象,同时也考虑选择与集团事业发展中成功的案例相关的讲课课题,藉以通过讲课传递经验,更好地介绍集团事业,进一步扩展党报集团影响。例如首批确定的课题包括:创意,提升党报品牌的第一动力;从晨报提价看报业营销谋略;报业经营的风险控制及多元战略;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通趋势和报纸形态变革前瞻;重大国际会议报道技巧;世界±采访中的新闻发现;“文化讲坛”的台前幕后等。这些课题均体现了建设队伍和宣传党报的宗旨。

案例分析讲课 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其最大优点在于将教育方式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成双向的交流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理想方式。但我国案例教育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对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案例缺乏,特别是反映我国市场和企业情况的案例更少,多数案例直接从国外拿来,由于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适用性、针对性较差。即便有些国内的案例,也多从新闻报道、公司报告中摘取过来,缺少对案例的全面掌握和审视,缺少对关键环节的了解,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教育需要鲜活的案例,使集团“媒体进课堂”有了契机。在向高校推介中,集团的一些成功案例,如人类第一张“太空报”搭载神六升天的创意和启示、《新闻晨报》提价中的营销谋略、“文化讲坛”如何凸显文化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等等,都引起校方的极大兴趣。

与大学合作设平台 新闻教学单位与媒体单位本身是一脉相承的,在人才培养建设上合作双赢早已是双方的共同意愿。一方面,新闻教育机构迅速扩展,从改革开放前全国只有19家大学开设新闻专业到目前660多家,专业点超过300个,新闻教育师资相对紧缺,不得已用其他学科人员补充新闻教学岗位,甚至出现了毫无新闻专业知识者可以大讲采写编评、没有媒体从业经历的可以大话媒介文化与经营的现象;另一方面,新闻教育应更注重理论还是注重实践,是培养学术大师还是培养新闻工匠的问题,经多年争论,虽然已逐渐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闻教育观点,但重理论教学,忽视新闻业务训练的状况未真正改变,以致于出现了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学博士。

“媒体进课堂”的发展和完善

提高质量,及时评估和提炼 对讲课的水平、案例分析的质量和技巧,通过学校师生调查意见来全面掌握,做出评价,及时反馈,使之不断提高讲课水平。同时要协调各单位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为讲课提供案例和素材,或协助分析提炼,帮助 “媒体进课堂”项目不断完善丰富。

积极拓展,与学校深度合作 一方面,学校积极吸收媒体实践经验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要求,主动开出课程科目,招聘有经验的媒体人员到学校开课。也可组成项目组,由学校教师与媒体人员合作,共写教案,共同备课,合作讲课。成熟后,还应鼓励讲课者将精彩观点、议题,进一步进行凝炼、深化,形成品位高、思考深、有社会影响力的专著,使“媒体进课堂”工程得以深化。

政策配套和扶持“媒体进课堂”作为培养人才的一项新措施,需要有相应政策扶持,还要建立起包括人才和工作案例等资源的支持,适当发放津贴或奖金等系统配套的激励制度,明确讲课效果好、反响热烈并达到一定讲课时数的,方可推荐由社会认定名记者、名编辑。这样,“媒体进课堂”才能真正得到关注和落实,从而为培养人才、宣传党报集团、提升知名品牌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