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析报纸记者的网络素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析报纸记者的网络素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者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格里高利・法弗里在担任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主席时说:记者是“一群热爱语言,一直精益求精、心怀敬畏地使用它的人,他们吃苦耐劳,并随时准备被闹钟叫醒。”在网络时代,对每一位记者的要求更高。美联社录用新记者时,既要求候选人有可靠的新闻写作本领,也将其个人网页作为参考。但是,未来最优秀的新闻记者绝不在于此,而在于其内在综合素质,包括网络素质。

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报纸记者不可或缺的工作伙伴和最大的新闻资源之一。网络时代需要更明智的头脑和更自觉的自我再教育,也是个性化素质教育。其目的是成为复合创新型人才,更从容地应对网络的挑战。

网络时代对平面记者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呢?

1.明辨力・责任心

当你在网上获取一条富有刺激性和冲击力的新闻时,能否足够清醒,独立思考,辨明真伪,筛选核实?要有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对纷繁的网海信息搜索、过滤、整合,并规范地使用这些资源。谨记,不能以牺牲真实性来换取时效性。对重大、突发新闻,要步步求证,严格把关。具体而言,要做到三条:一问网上新闻的来源,是权威信源还是可信度不高的博客?二问新闻的区域,是比较可信的新闻网页,还是BBS、聊天室的随意交谈?三要警惕过于离奇、巧合的事情。

2.富于创新的想象力

记者必须有丰富的网络生活体验,才能得风气之先。还要有“沙里淘金”的想象力。想象力在当今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比掌握知识、比智力勤奋更重要。现在是“知识在于检索”。知识和信息就在那里,需要想象力之船抵达。

记者作为新近有效信息的收集、组织、整合、传播者,面对信息的可接触范围无限扩张的现状和传播的开放环境,要在网上和网下信息海里求新、创新,这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帮助记者去发现一般人眼中发现不了的新闻(人无我有),尽可能利用网上网下的优势多角度多思维逼近新闻真实(人浅我深),创造受众欢迎的传播新形式(人有我新)。

3.全球传播意识下的国际视野

网络时代的记者要有全球传播意识,才能被各国受众接受。这需要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掌握中、外文,而且要求图表、文本、照片、声画等多媒体的表达能力。未来的报纸可视、可听,报纸记者需要掌握十八般武艺,在新闻正在发生的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即时。

4.自我控制、平衡的能力

对一个记者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特别重要。而在网络世界,好奇心也有可能让人目迷五色,往往在检索新闻线索时,会被新闻背后的故事或者新闻周围的新闻、新鲜事物牵着鼻子走,耗费时间,又一无所获。这时,若是没有“用网不为网用”的自控能力,没有对自我的把握,是干不成大事的。在截稿期限压力下网海畅游,一定要懂得取舍,善于平衡和把握自己。

5.自我更新的能力

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新事物,新闻记者要随时充电,让自己如同一台电脑,不停地更新系统,升级换代,“联网”学习。自我更新能力是以上所述的基础。

这是一种主动永续的自学能力,因为热爱这份职业,记者不仅要读杂书、读报刊、读网海,学习网络传播的新理论,学习网络新事物,还要掌握网络技术,从QQ、MSN到博客、播客、网络会议等等新武器,还包括与同事朋友、网友交流学习。

一项小调查所反映的网络素质

那么,目前报纸的记者、编辑的网络素质究竟如何?前不久,笔者对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十多家报纸(包括日报、周报、中文报、英文报等)记者编辑做了网络素质抽样小调查,共收到35份有效答卷。

被调查者包括男性16人,女性19人;记者6人,编辑15人,采编合一12人,其他2人;26~35岁19人,36~45岁10人,45岁以上6人。

以下就调查结果作一分析:

1.网络生活

首次上网时间:调查显示,35位记者、编辑无一不上网。记者得风气之先,上网也较早。在1997年前上网的10人,在1998年~2000年上网的20人,两者相加,占总数的86%。最晚的一位2004年也成了网民。

在线时间:一周上网20小时以上的16人;11~20小时8人;3~10小时8人;3小时以下3人。

问及“连续三天不能上网”的感受,5位感到“浑身不舒服”,20位“有一点想念”。无疑记者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上网方式:宽带占86%,5位还在“电话拨号”。

上网地点:办公室占88%,家中占54%。

上网内容:从多到少依次为:查看新闻(26人次,下同),收发E-mail(23),使用搜索引擎(20),聊天(10),浏览专门网站(8),网络购物(5),论坛灌水、影音软件下载、随便逛逛各2人次。有意思的是,游戏项无人选择。

网络首页:有7位选择新浪,4位选择空白(为保护电脑),2位选择文新,其他还有:Go o gle,MSN,天涯论坛和搜房。

搜索引擎:83%选择Goo gle,43%选择百度。搜索内容依次为:最新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发展(25人次,下同),其他(9),人名(7),新闻事件的反响(5),论坛新观点(2)。

网络社交:记者编辑最喜和知根知底的老友聊天(22人次),不聊天的有5人次。交网友也较慎重,只有1人回答“网友太多了,数不清”,8人回答“网友几十个”,少于10个的和没有网友的各为13人。

网络新利器:依次是:MSN(22人次,下同),拥有专用网名(12),QQ(7),匿名聊天(7),博客(5)。

对于网络新科技、新名词的了解:依次是:BBS(29人次,下同),BLOG/VLOG(22),P2P/BT/EMULE(10),IPTV(10),WIKI(4),都不知道(2)。

上网最兴奋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特别兴奋的有12人,占34%。网络兴奋点大致有几类:

①克服地域差距。如:“直接冲浪到英国罗斯林研究所,采访多利羊之父”;“在国外采访,收到国内的信息――好像收到了情书。”

②新发现。“找到所需信息”(4人),“美女”(2人),“昔日老友”(1人),“意外发现新闻线索”(2人),“发现新世界”(1人)。

③沟通。“论坛有人回帖”(1人),“看到他人真实观点”(1人),“买书”(1人),“卖自己的二手衣服”(1人)。

④视网络为老师。“把网络当字典查成语,输入别字也可”(1人)。

上网最头疼的事情:回答“没有”8人,占23%;“网速慢”11人,其次是:“想看的打不开”(4人),“上不去”(3人),“网络杂音多,重复多,创新少,无从选择,一无所获,时间不知不觉流逝”(5人),“和人吵架”(1人),“时间长了头疼”(1人)。

关于“网瘾”的看法:71%的认为,网络就是大千世界,应该明辨之,用网不为网用;23%认为这是正常现象;2位认为青少年应戒除,成人不必。

认为自己有网瘾的占23%,有一位说得理直气壮:“有,就像我们现在无法离开电一样,没有网络,就没有效率”;有一位还特别说明是:“信息收集成

瘾”和“网络关系成瘾”。

2.网络与新闻工作

网络采访:利用网络采访有20人,占57%,采访方式依次是电子邮件(17人次),网上笔谈如MSN、QQ等(10)。

网络调查:利用网络调查(14人次),占40%,其中调查次数大于3次的(7),占20%。调查结果,11人成功,2人失败,还有1人无所谓。

网络影响力:8位认为“足够强大”,19位认为“一般”,5位“说不清”,3位认为“尚很微弱”。

网络对于新闻工作的利弊:26人选择“利大于弊”,8人选择“利弊相当”,1人选择“弊大于利”。

上网最需要的能力:依次是:明辨力(19人次,下同),网上冲浪发掘淘金的能力(15),语言能力(5),自制力(4),自我平衡能力(3),不怕失败的勇气(1)。

网络是否对报纸等传统媒体构成威胁:21位认为“网络目前与报纸等可以和平共处,构成威胁还需时日”,占60%;11位认为“报纸等媒体已经危机四伏”,占31%。另有1位认为“平起平坐”。仅有2位认为“没有威胁”。

小调查中有一项是报纸记者编辑常去哪些网站浏览,调查结果是――

1.常去网站之一(与工作的关系比较直接):

综合门户/搜索引擎:依次是:新浪(29人次,下同),搜狐(8),雅虎(8),网易(5),百度(2),上海热线、TOM、21CN、一搜等各一。

新闻网站:新浪网(29人次,下同),新华网(18),人民网(13),东方网(5),中新网(4),联合早报(4),文新网(3),千龙网(2),中青网(2),纽约时报网(2),选择中国网、南方网、凤凰网、南华早报网、中央电视台、学习时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华读书网、美国新闻周刊、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各一。

论坛:西祠胡同(4人次),天涯、世纪中国各一。

购物网站:当当网(2人次),卓越网、旌旗网各一。

图片网:中国图片库、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各一。

其它:各地政府网、人民银行网、博客网、和讯网、华奥星空、华军、腾讯QQ、WIKI、中科院网、中国汽车网、中国作家网、出版之门网、出版总署、中国图书出版网、三石图书文化传播网、弦在烧音乐花园等。

2.常去网站之二(与工作的关系比较间接):

综合门户/搜索引擎:网易(5人次,下同),新浪(4),上海热线(3),Chinaren(2),雅虎(2),Google、百度、搜狗、搜狐、深圳热线、TOM、MSN各一。

论坛:天涯、西祠胡同各5人次,燕南社区、文化先锋(已关)、先锋论坛、缘为书来各一。

购物:淘宝(5人次,下同)、易趣(4)、卓越(3)、九九读书人(2),孔夫子旧书网、当当、麦网、贝塔斯曼各一。

游戏:第九城市、Showgame、17173、游侠网各一。

宽带业务:宽带山、VERYCD。

其它:携程网(4人次,下同),育儿(2),搜房(2)。还包括上图、国图、复旦、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科院、电脑之家、博客中国、安家、房产之窗、Didibaba、上海政府网、英语直通车、新闻漫画网、卫报、Discovery、Nature news等。

这里,不妨和国外的新闻工作者比较一下。2004年美国新闻界权威杂志《主编与发行人》上刊登了一篇查尔斯・鲍文的文章,经过几年的观察、调查、统计,他列举了美国记者最青睐的十大网站:

可以链接1800多个电子词典,涉及250种语言,包括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在世界范围内,这个网站是新闻记者查阅新闻或写作时使用最多的。

2.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网上电影数据库。存有约10万部电影。现在业务已扩大到电视片、书籍和音乐。

3.Thomas美国国会图书馆网,可以检索馆藏文件、国会的会议记录等。

4.Bary Price's Listof List作为新闻记者对这些细化而又丰富的信息是永远不能满足的。如,租借最热门的录像片,最富有的人,最繁忙的机场,最危险的城市,最畅销的书和照片,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等。

5.Hoover's Onlin e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网,存有世界35000家顶尖企业的资料,还提供股票行情等。

6.Project Vote Smart有关选举的网站,有大量、详尽的选举信息。

7.Medscape医疗保健网,记者也可得到最近的医疗突发新闻。

8.FinanCenter财经网站,其财经新闻资料足以满足任何记者的相关咨询。

9.CIA World Factbook美国中央情报局曾花时间收集大量的各种有关其他国家的信息和地图资料,还有政治地图。这个网站成了相当详尽的有关社会和地理信息的主要信息源。

10.Map Machine《国家地理》杂志收集的世界各地地图网。有城市地图、国家地图,还有街道地图,而且也收集相关历史信息及实用信息,深受记者欢迎。

如果把两份调查相比较,不难得出以下的结论:互联网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狭小,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为我们的新闻工作服务?看来也需要更高的眼光和能力,拿来为我所用。在中国,平面媒体记者编辑较早地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在网海畅游。在用网的过程中,他们尝到了与新闻工作相结合的甜头,越来越重视网络的地位,并且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传统平面媒体存在的危机。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新闻媒体记者编辑用网的程度、能力差异巨大,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业余爱好,他们常去的网站显得比较杂乱,没有规则,对信息的搜索、过滤、整合、再利用因人而异。

而“美国记者常去的十大网站”虽然资料不新,但是其包括政治、历史、经济、地理、语言、医疗、文化、社科等各个层面,还是可以给我们的新闻工作以启发。美国是信息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记者最青睐的几乎都是巨大的详尽的数据库和资料库、排行榜和突发事件信息。眼光是世界的、历史的,信息吐纳是巨量的。

此项调查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网站建设同质化竞争较多,尚未形成独特的、权威的、具一定规模的公开的资料库,供记者编辑和普通公民使用。中国网络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图书馆、各类统计信息如何更多地公开透明到网络,中文网站如何建立更多一些实用的数据库和排行榜信息,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