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宋纪年佛骨石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宋纪年佛骨石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9月30日,甘肃省庄浪县城郊王家庄子村,北距泾(川)甘(谷)公路约100米处的二级台地上,一盗墓团伙掘出北宋释迦院佛塔地宫。由地宫甬道进入,发现一具有雕刻和铭文的石棺。这一珍贵佛教文物在盗运时,被当地村民发现后截回。棺内文物早年被盗无存。石棺为北宋元元年(1086年)瘗(yl)葬佛骨石棺,距今已919年。

石棺为灰砂岩质,雕刻精美。主体由棺盖、棺身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石棺前高后低,棺首部略宽,首部通高90厘米、宽45厘米,尾部通高80厘米,须弥座长100厘米、宽65至60厘米,棺盖和棺身壁厚7厘米,总重约400公斤(图1)。

棺盖为七面体半拱形,棺盖首边框饰阴线忍冬纹,正中阴刻佛像一尊。佛身首饰背光,着通肩大衣,结跏趺于莲花座上,施禅定印,神态安详。佛像两侧饰云纹和牡丹纹。棺盖的首尾各凿有两个如意头扣手,便于手抓套合。棺身略呈长方形,下部出沿,在出沿的平台上钻有许多细小圆孔,用来安插固定周围石雕护栏(护栏已被盗贼打碎)。平台下方四周雕双层凸面莲瓣,底部宽平沿,内凹。棺身首部中央线刻双扉,上有圆孔数组,似为门扉铆钉装饰,疑原有料石之类镶嵌物。左右有二武士挺立,穿戴甲胄,足蹬马靴。左侧武士双手持鞭横于胸前,右侧武士右手持剑,神态威严。棺身两侧中央饰对称线刻双排门扉和牡丹图案(图2)。

棺盖尾部阴刻有铭文计12竖行74字,上刻:“大宋元元年岁次丙寅,拾月壹日乙酉朔,施主李利涉、刘泽等贰人舍水洛城释迦院塔下葬佛骨石棺壹座。岁改年移,愿不毁于冥,故志。施主李利涉,施主刘泽。进士刘书,石匠李政刊。”棺身尾书:“释迦院修塔主讲经律沙门定芝,小师志才。本邑户民助酒会数人:郑仕宗、王信、赵远、高安、张和、梁仕明、杨义、刘齐、李吉、吴显。”计10行48字(图3)。

棺座上部与棺身、棺盖同宽,内空。四周雕凿凹如意头纹,前后各两组,左右各四组,排列有序。下部为三级须弥座,底部内凹,底座顶部四角雕凿凹形方孔,可与棺身底部四角凸榫套合。石棺通体施黑彩,融阴刻和传统线刻于一身,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其整体造型优美,保存完整。

瘗葬佛骨石棺地宫位于水洛南河北岸二郎山南侧,坐北面南。地表塔身无存,塔基因早年改土造田平毁,东西宽约8.5米,断面夯土深3.5米,夯层4~10厘米。地宫位于塔基正下方,由宫道、宫门、宫室三部分构成。宫道竖井式,平面似长方形,残长2.5米,宽0.8米,距地表高约5.7米。宫门拱形,高1.15米,进深1.25米,宽0.8米,由外向内分别用土坯和砖瓦封堵。宫室青砖砌筑,因早年顶部盗洞渗水,地面水浸土墁。平面近方形,南北长1.9米,东西宽1.87米,方砖夹条砖错缝铺地。顶部八角攒尖式,顶至底高2.5米。顶部因历史上曾遭盗掘而略有破坏。地宫建造宏伟,结构严谨。

宫室内北、东、西三壁共镶嵌浮雕方砖13方。北壁5方(其中3方被盗贼撬下),正中为释迦佛,左右侍立弟子,上刻有供养人姓氏,另有牡丹、荷花图案(图4、5)。东壁4方,有拴马(图6)、牡丹、环钱纹窗、侍女掩门。西壁4方依次为、牡丹(图7)、环钱纹窗、侍女掩门(图8)。刻划生动,形象逼真。宫室内部还发现有刻铭及姓氏7处,墨书题记3处,在甬道口有墨绘佛像2处。

另外,在宫道和回填土中,发现许多灰陶方砖,烧制坚硬,有些表面磨光。在地宫内清理出灰陶钵、灰陶炉和白瓷碗残片以及两方安放石棺地砖的手印方砖。在盗洞外的扰土和地表还清理出一部分琉璃筒瓦残块,釉色艳丽,足见昔日释迦院殿宇之恢弘。

庄浪宋代佛骨石棺与释迦院塔地宫在甘肃省属首次发现,甚为珍贵,是庄浪佛教文化的见证。该佛骨石棺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宋代佛骨石棺的形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和瘗葬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编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