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本位的再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本位的再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让学生自由表达独立阅读中的自我感受和感悟,充分展示个性的思想。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人本位

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最终指向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笃定了任何教育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人文背景,由此亦规范了21世纪的语文教育不能离开了中国人所处的传统和文化构建中国语文体系。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正是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民主教育的思想为基础,从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出发,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自己个性发展的阅读空间: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并从尊重学生的人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张扬学生的个性的角度,让学生自由表达独立阅读中的自我感受和感悟,充分展示个性的思想。因此,打破以往的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育,实际就是一种精神培植,就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和文化涵养的加深,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主题到遣词造句、表现方式,无不体现出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自由人格只有在自主的阅读中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课余自由阅读质量当然还比不上学有所长的成年人,但一旦成为读书的主动者,没有了任务规定下的压力与困惑,涉猎的主动和思考的独立就会鼓舞他们作出大胆的判断,动因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需要。结论与正误也多由自己判定,不必去钻别人织就的套子,只有在这时,最大胆的怀疑和最优美的联想才会产生,个性也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朱自清的柔丽含蓄,余秋雨的厚重深邃……这就是这些作家的文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作品只是作者某种情感的物化,要深入理解作品,就不能忽视作者自身的“情”,唯其如此,方能追本溯源。

语文阅读自然不能脱离作品本身语句修辞逻辑的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都饱蘸了写作者的深意。如鲁迅的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却历来是教师颇感棘手、学生也甚觉吃力的,教师为了讲深讲透,动不动就对作品的词句进行肢解后大加分析。企图通过那些支离破碎的字词的组合,归纳出作品的深刻思想和深远意义。这样做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其实,作品毕竟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和再现,站在作者的立场。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直接进行心灵对话,是领会、理解字词的关键。尤其是那些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作品,不从作者的价值取向着手,更无法体味出平凡中的深微来。如象征性的阅读课文《灯》,就作品本身而论,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篇就事论事的散文。如果作者不是巴金,如果巴金不处于那种特定的时代,如果巴金没有特定的写作目的,那么谁能说“几盏灯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就一定暗示着中国革命的希望呢?

二、传递理解感悟,改变教师阅读习惯

一切探索都是可贵的。语文学科大讨论唤醒了很多人。许多教师能真正静下心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品读作品了,课堂上也早有了讨论和点拨,这是十分可喜可敬的,但这样的课型仍然是“阅读一师生问答一定论”这一基本形式的翻版,是改良而不是改革。新世纪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就是追求阅读的社会化、人格化、个性化,使阅读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得阅读知识的、习得阅读能力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开发智力、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地方。换句话说,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体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也是读者,教师把自身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与借鉴,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任务。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得好:“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一一这要经历一次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没有人能替代我们,也没有人能使我们免除这种跋涉,因为我们的智慧是一种我们最终赖以观察世界的观点。”教师广泛的阅读,不但赋予自身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还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语文教育,从更高的角度来解读教材。“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阅读习惯的改变能从文明的传播、思想的启迪、人生的导航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教学,把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有深度。如讲授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课,作品中,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这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这又和伯仲叔齐、许由巢父、阮籍嵇康、王维孟浩然、袁枚黄宗羲等人的人生态度有着直接的、明显的承继关系,把中华民族传统中隐士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和心态推向一个新的认识维度。试想,倘若没有这人文思想底蕴深层次探索,不能把作品置于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下给以历史的透视,又怎能引领学生去探索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呢?一篇《归去来兮辞》,照出了陶潜一生的心路历程,也照出了所有中国古代文人要走的路。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得益于丰富的人文品格,而理解的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语文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渗透和熏陶这种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的丰富因素,因而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将会比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灌输所树立起来的抽象认识要更加深入、也更加扎实,在他们今后长期人生经历中发挥的作用,也将会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三、富于创新意识。扩充学生人文精神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加工的对象。而应让学生主动学,培养能力,交给学生钥匙,让学生掌握方法”。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正是强调学生 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可能性,不是将结论交给学生,限制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学习中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对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语文教师必须担当传播真善美的使命,像重视智育一样重视人格的培养,促使学生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语文新教材有着人格培养的最佳素材,对新教材语文教学的处理也应成为品格激励的最佳契机。如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就会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读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韦应物的“神欢体自轻、意欲乘风翔”等,就会得到科学的方法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在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

中学语文在工具性和知识性之外急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为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应是高中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学会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未来,又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最具价值取向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曾祥芹.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2000,1-2.

[2]康健主编.教育环境优化与学生个性发展.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9.

[3]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