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阶梯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阶梯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文的悠久历史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它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应当把文言文当作一种文化,而不是当做一种语言来学。文言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把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富的中国文化,我们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要继承并发扬这种文化。

初中文言文教学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一方面,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教学。通过词语解释、语法分析、句子翻译等方式,让学生能读懂文言文。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归根结底,文言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然而,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经常要求初中生在毫无文言知识储备的情况下,疏通文字,读懂文章。要解决这个问题,自然离不开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的训练。可单纯的反复操练,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点阅读中国古代典籍的兴趣给磨平了,使学习文言文变得那么索然无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既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尝试寻找一条既能提高学生文言知识,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捷径。

初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的编排是有所侧重的,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八年级则共有两个单元,每单元五篇,课文篇数也几乎增加一倍。九年级基本情况和八年级类似,但课文的篇幅明显变长,内容也相对变深。如果说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只是“入门”前的准备,而八年级则是“入门”前的正式启动,九年级则是“登堂入室”了。学生从此便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开启新的文学之旅。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据此,我也拟定了初中三年文言教学的分阶段实施计划。

初一:重温典故,基础与兴趣并进

小学六年,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让他们接触到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字。说它熟悉,是因为这个故事以前就听说过,说它陌生,是这个故事以这样的一种文字形式出现。孩子们略显疑惑而又好奇地读着,一遍,两遍,三遍……最后发现文言文原来并不是十分古旧而难懂的东西。感受到了小小成功的学生,对这些成语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因势利导,在课后带着他们读《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狐假虎威》……渐渐地,连读带蒙,运用课本上学到的一些释词方法,学生可以粗略地阅读这些简短的文言文了。碰到一些不能解决的词语,我又教他们去使用《古汉语词典》。学会了使用字典,犹如鸟儿拥有了一双灵活的翅膀,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那些熟悉的故事了,他们渴求在古代典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于是,我又引导他们去读那些经典的小故事,(当然,我会筛选这些故事,以保证文章的难易适中)于是,《司马光救友》《精卫填海》《东施效颦》……也都还原了他们的“本来面目”。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一方面大大巩固了课内所要求的文言知识,熟练掌握了常见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同时,在课外阅读中,碰到一些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也能蒙个八九不离十。另一方面,学生们逐渐地喜欢上了文言典籍,他们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本身所具有的无法超越的言简意赅的魅力。优秀文言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阅读之窗,透过这扇窗户,他们窥见了远古典籍里散发出的迷人光芒,这里有奇异瑰丽的神话,有生动有趣的寓言,有巧比妙喻的故事……这实在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艺术瑰宝啊。

初二:侧重整体感知,加强字词训练

初一的文言阅读,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文言典籍的兴趣,可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阅读要求了。他们需要更大地丰富自己的文言知识,拓宽阅读的视野。于是,我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初二的文言学习。课文的精心编排,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看到了知识分子处世之身的态度(《爱莲说》《陋室铭》),看到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核舟记》),看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到了自然山水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三峡》《与朱元思书》)。这些古诗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着民族精神的精华。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的社会生活,感受到了古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古诗文还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品位。

在课外文言文的选读上,我也尽量与课内保持一致,或从作者,或从作品主人公,或从表现手法,文章体裁方面选择,使课外成为课内的一个自然延伸。

引领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独特风采的同时,我也没有放松对学生文言字词的训练。文言翻译要去字字落实,向来是初中文言教学的一个准则(虽说不必真的每个字都落实,但还是强调字词的解释要到位、准确)为此,初二阶段,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每两天读、做一篇文言短文,要求学生全文翻译,这样学生的阅读目的性更明确,当然难度也比初一有所增加。在练习中学生往往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于是,我鼓励大家相互讨论,勤查字典,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整体翻译的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在考试中,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得分率有了很大提高。

到了初二下半学期,我又要求学生在每篇文言文翻译完成后,从文中找出五个重点字词(或实词或虚词),然后至少回忆出一种这个词在课内出现的语境,加强一词多义的训练,实践证明,这个训练对于打通课内外、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很有帮助。

初三:增强备考意识,强化专项训练

光阴荏苒,学生们转眼进入了初三。初三的课内文言文编排,引领我们渐渐走进一些鸿篇巨制。为了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我采用名篇推荐的手法,学了《陈涉世家》,我推荐学生读《史记》,读《项羽本纪》《李广列传》,学了《小石潭记》,我让学生把《永州八记》都找来读一读…… 然而,面对高强度的复习和大量的作业,文言文的训练不再拥有宽裕的时间了,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根据本地区的中考要求,我对初三的文言文教学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新课的同时,依然保留要求学生两天做一篇的习惯,但是除了做题外,只保留训练五个重点词语的项目,对于整理一词多义现象,如有可能,要求学生尽量多回忆课内学习过的词语。这样,省却全文翻译的环节,学生一下子感觉轻松了许多。涉及对于作品人物及内容评析的题目,作为阅读的一部分,在平时的训练中,是与现代文的阅读有机结合的。因此,应对每次考试,学生并不十分费力。

因为有大量的阅读训练,同时又注重了课内外的结合,所以,对于三年中所学的文言课文,学生非常熟悉。本届的初三复习,学生在文言文这块上,基本没花什么时间,既没有炒冷饭式地重新翻译一遍,也没有大规模地抄写、整理,因为都已经细化到平日的训练之中了。在随后的一模、二模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基本不失分。

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我和学生都庆幸,三年里有序的、扎实的训练让我们能从容应对平日的阅读与考试的检测。同时,三年的学习,又让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佳篇华章中,采撷到一枚枚熠熠生辉的贝壳、一株株含苞待放的花蕾。同学们欣赏它,品味它,探究它,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乐的享受,理的润泽。文言教学,引领我们敲开中国古典文学的大门,发现这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后记:无心插柳柳成荫

可能是因为在三年的教学中比较注重文言文教学的原因,学生对古诗文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核舟记》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我与学生一起吟诵“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学生们爱上了《三国演义》,我们一起与易中天《品三国》,同于丹《读〈论语〉》,共钱文忠诵《三字经》。今年暑假,一学生读《阅微草堂笔记》,发来短信,和我一起聊鬼故事,聊人生,我不胜欣慰。我想,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该感谢这三年我们共同走过的文言教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