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应激与体育锻炼的机关性刍议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应激与体育锻炼的机关性刍议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研究诣在了解福州地区大学生心理应激以及体育锻炼的相关状况,探讨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究竟存在何种相关。利用“大学生心理应激事件评定量表和大学生运动等级量表”对160名福州地区男女大学生心理应激和运动量等级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男女大学生之间自身以及运动量指标与应激事件得分间的相关度进行分析。结果:①男大学生的应激水平明显低于女大学生,但运动量要高于女大学生;②低年级学生应激水平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但运动量与高年级学生无明显差异;③男女大学生各自不同运动量之间学生的应激水平也有较明显差异;④男女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其应激水平得分均呈不同程度负相关。结论: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减缓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心理应激体育锻炼福州大学生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离开家长单独生活的考验、考试和考研的压力以及就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应激源的刺激,使得这个群体常常因为心理应激反应而产生诸多的身心健康问题。过度的心理应激给许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有许多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而且不全面。而选取福州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考虑到福州大学城大学生的特殊环境状况。由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可能引起的心理应激源也会不尽相同。对福州大学城大学生进行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大学城地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以及体育锻炼情况。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关。体育锻炼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

2.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在福州大学城师大校区抽取文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低年级高年级男女学生共16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年级81人,高年级79人,男生75人,女生85人。问卷发放180份,回收175份,问卷回收率为97.22%,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有效问卷为160份,问卷有效率为91.42%。

2.2方法

2.2.1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

大学生应激事件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该量表共60道题目,分四个因子,包括学习、社交、家庭、发展。根据事件量表的计分采用主客观两种评分方法,分为事件有没有发生、心理影响程度、影响持续时间三个方面。心理影响程度分为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五个等级。分别计分为01234分,而持续时间分为三个月内、三个月到半年、半年以上分别记分为123某事件的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得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得分。评分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与重测信度是衡量量表的重要指标,本量表α系数为0.86说明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结果与调查期限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调查期限越短,重测结果也越一致。国外的一些著名量表12周内的重测信度多在0.80左右,信度较高。从国外资料来看,使用scl-90指数作效标对多种量表做了准则关联效度研究,得到相关在0.34~0.54之间。效度已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2.2.2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_3进行评定,本量表主要调查被试者上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心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运动量=强度时间心率,每个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时间从l~5等级分别记0~4分,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大运动量,pars一3的重测信度为0.82。

2.2.3施测与数据处理

以宿舍为单位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

3.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以及运动量的比较情况

表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性别n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运动量

m±sdm±sdm±sdm±sdm±sd

男7513.93±.10.8023.33±15.235.36±5.2512.13±7.0536.48±23.6女8520.41±.13.3332.71±18.139.94±9.8115.41±9.6614.52±12.19

[注]p%26lt;0.05,p%26lt;0.01

3.1.1

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统计显示(见表1):从男、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除了男生的发展因子均分低于女生,且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外(p%26lt;0.05);男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因子均分均远低于女生,与女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1.2

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男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明显普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遍高于女大学生,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表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年级n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运动量

m±sdm±sdm±sdm±sdm±sd

低年级8123.81±12.4434.39±19.169.44±9.4116.08±9.3322.71±19.95

高年级7910.77±8.8122.08±12.856.10±6.6411.60±7.3326.97±22.74

[注]p%26lt;0.05,p%26lt;0.01

3.2.1

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显示(见表2):从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生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低年级发展因子以及家庭因子均分高于高年级,并有显著差异(p%26lt;0.05):而低年级学习和生活社交因子均分远高于高年级,并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p%26lt;0.01)。

3.2.2

从表2可以看出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低年级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稍微低于高年级,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3.3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表3不同运动量的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大中小

(n)(14)(40)(21)

m±sdm±sdm±sd

学习9.66±8.7613.95±7.7320.28±17.15

生活社交16.33±10.6522.02±8.7537.57±24.78

家庭4.95±4.405.40±5.735.85±5.33

发展10.28±6.1211.67±6.6116.21±8.35

注:大小运动量间比较:%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

p%26lt;0.05.p%26lt;0.01

3.3.1

从以上表3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男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除了家庭因子均分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26lt;0.05);而且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生活社交均分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表4不同运动量的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大中小

(n)(14)(29)(42)

m±sdm±sdm±sd

学习7.00±4.6514.68±8.3228.83±12.35

生活社交14.42±5.5427.79±15.2242.21±16.80

家庭3.19±3.194.93±3.5115.45±11.13

发展8.35±3.6711.96±6.5820.14±10.45

注:大小运动量问比较:p%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

p%26lt;0.05.p%26lt;0.01

3.3.2

从以上表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中,除了中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的家庭与发展因子均分间呈显著性差异外(p%26lt;0.05),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4.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表5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分析(m±sd)

性别(运动量)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总应激值

m±sdm±sdm±sdm±sdm±sd

男-0.328-0.451-0.059-0.27-0.463

女-0.648-0.576-0.516-0.491-0.689

[注]p%26lt;0.05,p%26lt;0.01;运动量指标是指大、中、小运动量的总平均值

3.4.1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相关情况。对于男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家庭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不显著负相关外;其中,发展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5);而学习、生活社交以及总应激值与运动量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3.4.2

对于女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运动量指标与各心理应激因子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4.讨论

4.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比较情况

女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普遍高于男大学生。这一结果说明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比男大学生承受更大的来自学习、生活社交、家庭以及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这一结果在其它相关研究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

4.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无论是低年级男生还是女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要普遍高于高年级男女生。这主要是由于大学新生在入学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要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而导致。其主要表现在各种环境的心理适应方面。它包括面对新的学校、同学以及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而得不到及时调整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包括由于新生的人际交往对象的改变以及交往中方法的不当引起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以及由于学习任务、发展任务、竞争对象的改变所引起的心理落差。同时,远离家人也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的提高。而相比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同时,适应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主要心理应激源来自于就业和发展方面。而运动量在两个年级的比较上并没有很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运动量水平稍低于高年级学生。

4.3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的比较

男大学生的运动量普遍远高于女大学生。而且差异非常显著。这主要由于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从生理角度说,一方面,女生的发育时间要普遍早于男生,当女生发育基本成熟,运动量也随之下降时,男大学生却处于发育的末期,各种新陈代谢还在继续。而大量的体育锻炼促进了新陈代谢的更好进行;另外,由于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导致在运动能力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女生运动能力要明显低于男生。导致在运动强度、频率方面弱于男生。二、传统的观念影响所致,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认为很多体育项目只适合男性参与。例如对抗较激烈的足球、篮球等项目,女生只适合参与跳绳、羽毛球等强度较低而又不会破坏形象的体育项目。三、从体育锻炼动机方面分析,男生更倾向于通过体育锻炼来丰富大学生活、结交朋友、锻炼身体。而女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单一,表现在减肥、业余爱好等方面。

4.4从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不同等级运动量水平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一般表现为运动量越大,心理应激水平越低,具体表现为大、中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比较低,小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较高,这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提高了有利的证据。虽然影响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本次研究足以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是有影响的,而且是积极影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应激水平。

4.5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其运动量水平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越高运动量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水越平低,相反越低运动量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应激越高。所以说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有积极的干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它可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和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功能。这些功能都能够间接减少和预防由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心理应激事件的发生。二、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和降低压力,从而降低心理应激水平。适当运动量不仅可以让人感觉心情愉悦,降低紧张和不安;同时在运动的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和释放的过程。从而对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有积极作用。三、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适应。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克服孤僻,暂时忘记烦恼。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广交朋友,增进交往,提高交际能力。从而提高由生活社交带来的各种心理应激的干预能力。四、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自我效能、增强自信。当在运动中成功地完成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之后,就会无形中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5.结论

高校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中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其身体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心理发展正在高速走向成熟而又不完全成熟,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责任、成就动机都比其它同龄人要高,而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首先,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身高、体重、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第二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引起了青年期学生对自己身体形态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体型的看法,当对自己的身体形态不是很满意,别人的评价也偏低时,这时候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来自这方面的心理应激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注:女性在这方面的表现会更突出)。其次,就心理发展而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智力、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等各方面都已经成熟,但又没达到完全成熟。这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种矛盾方面。例如,心理特点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大学生心理发展已经接近成熟,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很多积极的特点,如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等等。而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又会表现出情感难以控制,自我意识、自尊心过强,情绪情感不稳定等消极特点。另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也比较突出。这些消极的心理特点是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已不是以往的天之骄子,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确在提高。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大学生只有不断充实自己、适应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其心理应激水平也会高于同龄人。

面对高校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以及应激源,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解决方案。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应激的影响,结果证明体育锻炼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应激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但并不是任何体育锻炼都能够起到作用,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体育锻炼方案。健康行为学家认为:“以增强体质和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健康相关行为,是有利于健康的、外显的、基本的促进健康行为”。而对于运动量来说,中等运动量水平对促进心理应激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还需考虑兴趣、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但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心理应激干预的可能方法之一。仅仅依靠体育锻炼是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而其干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应该把科学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相结合。以期望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剑平、朱浩亮等。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教育评论,,(04):31-32。

【2】王冰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济南职业学院学报,,(8):93-94。

【3】林文瑞。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付策略研究。闽江学院学报,,25(1):138-139。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83-85。

【5】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3(2):81-87。

【6】杨天庆。体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9(6):106-107。

【7】杨金声,赵宏伟,王俐玻等。大学生心理性应激源变化趋向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9):853-854。

【8】汤晓玲。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方式。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l8(3):42。

【9】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

【10】饶永辉。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6):617-618。

【11】马申,王白山,隋光远。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干预效果。中国健康教育,,21(3):189-190。

【12】邱远。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7(12):1640.

【13】谷玉冰,金秀舫。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2(3):29-30。

【14】李新红。体育锻炼与增强高校学生的应激能力。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5-86。

【15】章巨焕。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8(8):75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