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导师制在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导师制在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它也是当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本文主要针对辅导员在导师制中的作用发挥做了充分的阐述,以保证导师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效果。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joi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of university and corporate and it is also the current trend of vocational training.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role of counselors in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made a full exposition, to ensure the role of tutorial system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关键词: 校企合作;导师制;"1+1+1+n"导师制;辅导员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utorial system;"1+1+1+n" tutorial system;counselor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49-01

0引言

导师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本文提出了“1+1+1+n”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有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充分发挥。“1+1+1+n”即1名行业师傅+1名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n名高职学生的导师建团队、学生分小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校方和企方双方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

1高职校企合作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我国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大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期,虽然历史短,但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性人才,而且也“结识”了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2“1+1+1+n”导师制模式的提出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方自愿行为,不带有任何强制的色彩,在合作的过程中,校方和企业都是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和愿望。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他们必然把校企合作能否为其带来最大化的利润做为是否合作的关键指标;学校最为合作的另一方,他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他所制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等无疑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而展开的,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必然追求自身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达到的这一目标。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一种教育制度,它和学分制、班建制一起,统称为高等院校的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它的具体含义为:学生从入学起至毕业,学校为其配备专业导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加强对学生学习、科研、生活、品德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确保学校教书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有效实施。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素质、业务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提出“1+1+1+n”导师制有其特殊意义,是特指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实施导师制,以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能够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1+1+1+n”即1名行业师傅+1名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n名高职学生的导师建团队、学生分小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校方和企方双方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带动学生参与,全程捆绑,实现教学过程、职业辅导、考证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指导一条龙,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育人效率。

3辅导员在校企合作“1+1+1+n”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思想层面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学生的认知意识薄弱学生对学校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人培养模式,表面较欢迎,但具体落实时,主动寻找就业单位紧迫感不够强烈,顶岗工作过程中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没有真正树立将顶岗工作当作一种学习机遇的理念,甚至有学生过于看重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顶岗实习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3.2 工作岗位选择盲目,心理跨度过大,角色定位不准,难以适应新环境校企合作实施前,多数学生对自身分析、设计、规划不够,职业生涯定位比较模糊,所以工作岗位选择时随意、盲目,因此失败几率也就较大。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气馁的现象,由于对顶岗工作的角色定位不准、不熟悉工作环境,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间存在逐步转化的过程,再加上顶岗工作中又需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不仅会影响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生心理忧郁症的出现。问题的解决都要靠辅导员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适应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辅导员无关的思想,而是把辅导员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辅导员作用的发挥按阶段可以加以归纳:①在准备阶段,帮助学生制定计划,统一思想。明确工学结合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应该在学生进入学校初期,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最后一年在企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第三年的课程学习、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和就业实践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选择自己的职业,这也将有利于克服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盲目选择工作岗位的现象,避免学生出现心理落差。②在实施阶段,师生密切联系,提高工学结合的效果。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辅导员对学生不能是放养式的管理或者是彻底撒手不管,而是应该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学生的行业师傅和专业教师联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③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通过第三年的工学结合,学生在毕业设计方面应该更有心得体会,辅导员应该指导学生把这些心得体会加以凝练,形成自己论文的核心观点。同时,在学生回归学校后,辅导员还应该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工学结合的成果,帮助学生分析和总结,平时让学生再重新审视自己,评估自己,争取能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