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感冒证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感冒证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感冒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必须详为辩之,苟若辩不如法,则治不对症,每使小恙酿大疾,缠绵难愈,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感冒之病,不可不慎,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之法,通过对感冒病的症候分型,达到辨证施治,随症加减,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一常见疾病运用廉价的中医药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感冒;辨证论治;中医药

感冒是常见的一种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头痛身疼,恶寒发热,咳嗽,脉浮为特征。感冒之病因,是感受风邪病毒所致。因四时气候不同,受邪亦有区别,如春多风温,夏多暑湿,秋多燥气,冬多风寒。本病初期,邪在肺卫,当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的原则,以解表疏邪为大法;但临床证候有风寒、风热等区分,风寒宜辛温,风热宜辛凉。同时还应注意兼证挟证,体质强弱,地势高下,气候寒温,须同中求异,审证求因,随因施治。兹将本病通常证候及其治法,分述于下:

一、风寒表证

病机:风寒外袭,腠理闭塞,郁遏卫阳,内合于肺,而致肺气失宜。《成方切用》说:“寒邪外束,阳不得越,故郁而为热”。经曰:“人之伤于寒,则为热病”。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声重,吐痰清稀,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疏风解表,宣肺散寒;

处方:荆防解表汤(《时氏处方学》)。

药物:荆芥、防风、杏仁、苏叶、白芷、陈皮、葱白各6克,炒建曲、赤茯苓各9克,生姜三片。

方义:荆芥、防风、白芷、苏叶、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陈皮宣肺化痰,建曲健胃,赤苓渗湿。

加减:咳甚者,加前胡、百部各9克,化痰宁咳;身痛甚者,加秦艽、蚕砂各9克,祛风通络。

病例:吴××,男,32岁,2015年1月20日就诊。外出劳动,着衣单薄,途遇风雨,当晚恶寒怕风,头痛身疼,次晨发热(体温38.5℃),咳嗽吐痰,鼻流清涕,初服复方阿司匹林,继服参苏丸,俱未见汗出,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风寒束表,肺卫被遏。治宜疏风散寒,宣肺解表。方用荆防解表汤去建曲、赤苓,加麻黄、僵蚕各6克,服一剂汗出症减,脉浮稍紧,以原方去麻黄、葱白加甘草3克,继进一剂,疏散余邪,诸证霍然。

二、风热表证

病机:感受风热,邪郁肺卫,卫失宣疏,肺失清肃,而致风热表证。《证因脉治》说:“温热发热之因,感时令火热,热淫所胜,或应寒反温,或应凉反热,温热之邪,袭人肌表,传入经络,则温热发热之证作矣”。

症状: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喉痛头痛,鼻溜浊涕,咳嗽痰黄,口微渴。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处方:清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

药物:薄荷12克,蝉衣9克,生石膏15克,生甘草4.5克。

方义:薄荷辛想清凉开腠理,泄风热,蝉衣轻清宣肺,散风热,利咽喉,石膏清热解肌甘草解毒养胃。

加减:表邪甚者,加荆芥、桑叶各9克,疏表发汗;咳嗽甚者,加杏仁,桔梗各9克,宣肺止咳。

病例:蒋××,男,9岁,学生,2014年5月2日就诊。发热头痛,微恶寒,咳嗽鼻塞、喉中灼痛,服安乃近,四环素、银翘解毒丸,三日犹未解。体温39℃,心烦口渴,无汗,舌红苔黄,脉浮数。证属风热上受,犯卫伤肺。治宜疏风解表,清热利咽。用清解汤加银花、连翘、大青叶各9克,马勃、贝母各6克。服2剂病愈。

三、感冒挟热

病机:阳热素盛,或痰热内伏,外感风寒,卫表闭塞,热郁于里,不得宣泄而致寒邪包火。《证治汇补》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疏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吐黄痰,心烦口渴。舌苔边白中黄,脉浮滑数。

治则:发表散寒,宣肺清热。

处方:加味麻杏甘石汤(据《伤寒论》方加味)。

药物:麻黄6克,杏仁、桔梗、瓜蒌皮各9克,生石膏15-30克,甘草3克。

方义:麻黄发散表寒、杏仁、桔梗、瓜蒌皮宣肺化痰,石膏清泄里热,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内热甚者加山栀皮9克,宣泄郁热。

病例:刘××,男,30岁,干部,2015年4月7日就诊。肺热素盛,三天前感受风寒,发热(体温39℃)恶寒,鼻流浊涕,咳嗽痰黄,头、腰、四肢关节疼痛,胸闷心烦,口渴,无汗,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边白中黄滑、脉浮滑数。证属风寒外束,痰热内郁。治宜散表寒,泄肺火,涤热痰。用加味麻杏甘石汤增贝母,,桑皮各9克。服3剂,寒罢热退,胸闷顿开,咳嗽减轻,吐痰带黄,咽干口渴。苔薄黄、脉滑。为肺热未尽。再予疏肺清热,化痰宁咳,用止咳散去荆芥、加瓜蒌皮,黄芩、银花各9克。服3剂而愈。

四、感冒挟湿

病机:雨湿季节,或冒风淋雨,或坐卧湿地,感受风寒,阻遏卫阳,搏于经络,郁闭肺气,而致风湿表证。《中医学基础》说:“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如裹,肢节烦疼,转侧不利,胸脘痞闷,咳嗽痰多,苔白滑,脉濡缓或弦滑。

治则:疏风解表,化浊渗浊。

处方:芳香解表法《侯敬舆验方》。

药物:藿香、佩兰、苏叶、淡豆豉各9克,桔梗、薄荷、生姜、郁金各6克,通草3克。

方义:苏叶、生姜、淡豆豉解肌散热,薄荷疏风达表,藿香、佩兰化浊,通草渗湿,桔梗、郁金利气宽胸。业师沈仲圭谓:“此方乃侯敬舆验方,感冒挟湿之证为难治,本方既能解外感,复祛内湿,病当霍然”。

加减:肢节痛甚者,加秦艽、桂枝各9克,祛风通络。感受湿热,苔黄腻,脉滑数,去苏叶生姜,加连翘,蝉衣各9克,疏表泄热,茯苓皮9克利湿浊。

病例:黄××,女,43岁,工人,2014年5月3日就诊。恶寒发热、头身重痛,鼻塞咳嗽,曾用去痛片、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参苏饮治疗五天未效。胸闷腕满,咳咳多痰,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厚腻、脉浮滑数。证属感冒挟湿、郁而化热。治宜疏表宣肺,清热化湿。用芳香解表法去苏叶、生姜,加杏仁、黄芩各9克,桑叶6克。服2剂后,寒热已解,头身痛止。惟咳嗽胸闷,脘满纳差,头晕肢倦。舌质淡红、苔黄滑、脉细滑。为湿热留恋,正气一亏。治宜清热祛湿,肃肺无痰、益气健胃,药用条参12克,银花、佩兰、杏仁、陈皮、六曲、苡米各9克、芦根15克,甘草3克。服3剂,诸证消失。

五、感冒兼暑

病机:感受暑热,加之贪凉乘风,寒湿外来,腠理闭塞、暑热被遏。按此证亦有称为“阴暑”,如《时病论》说“夫阴暑之为病、因于天气炎蒸,纳凉于深堂大厦、大扇风车得之者,是静而得之阴证者。……此为阴寒所逼,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

症状:身热恶寒,头痛无汗,周身拘急,胸闷心烦、苔黄腻、脉浮紧数。

治则:解表涤暑,清热祛湿。

处方: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方)。

药物:香薷、厚朴、连翘各6克,银花、扁豆花各9克。

方义:香薷辛温芳香,既解表祛暑、又和中化湿,扁豆花涤暑和中,厚朴行气化湿,银花、连翘清透暑热。

加减:热甚者,心烦口渴,加黄莲3克,清热除烦。

病例:顾××,男,50岁,干部,2014年7月13日就诊。3天前天热乘凉、发热(39℃)恶寒,头晕胀痛、服安乃近、四环素、银翘解毒片未效,腰肢重痛、咳嗽痰稠、脘满纳少、神疲缺力、口渴、无汗、小便短黄、舌苔黄滑、脉浮滑数。证属夏月受暑,属为寒遏,肺卫失宣、正气已亏。治宜疏表散寒,涤暑化湿,佐以扶正。用新加香薷饮增茯苓、六曲、太子参一散9克。服3剂,热退病愈。

六、感冒挟食

病机:风寒湿邪外侵。过食生冷油腻,邪郁肌表,营卫不和,食停肠胃,运化迟滞、而成为感冒挟食之证。《通俗伤寒论》说:“伤寒挟食,十常七、八,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

症状:寒热无汗,头痛骨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泻而不爽,苔白腻,脉浮紧或弦滑。

治则:外散风寒,内疏食滞。

处方:宣化畅中法(《丁甘仁用药113法》)。

药物:荆芥穗、苏梗、佩兰、藿香、广皮、六曲、大腹皮、枳壳、赤茯苓各9克,姜半夏、佛手花各6克,砂仁3克。

方义:荆芥、紫苏疏风散热,藿香、佩兰、佛手芳化和胃,法夏、砂仁、陈皮、六曲、枳壳、腹皮畅中化滞,赤苓利湿导浊。

加减:兼湿热苔黄滑,去砂仁,佛手加黄芩9克,清热祛湿。

病例:孙××,男,65岁,干部,2015年3月2日就诊。受寒后,进食油腻,发热恶寒,头晕作痛,关节疼痛,胸闷脘满,恶心呕吐,咳嗽吐痰。经中西医治疗,1周未解,口苦、小便短赤,舌苔边白中黄腻,脉弦滑。证属风寒束表,食滞于中,日久化热。治宜解表化湿,宣肺清热。用宣化畅中法去砂仁、佛手,加杏仁、各9克,黄芩6克。进三剂而愈。

七、虚人感冒

病机:病迈体衰,或禀赋不足,或病后正气未复、卫气不固,腠理疏豁,外邪乘虚侵入,而致感冒。《证治汇补》说:“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议即显风症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

症状:恶寒身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吐痰,神疲体倦,语言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则:益气扶正,解表疏邪。

处方:扶正疏表汤(自拟)

药物:党参12克、黄芪20克、苏叶、淡豆豉、杏仁、陈皮、茯苓各9克,荆芥、葱白各6克,炙草4.5克。

方义:参、甘、茯苓,扶助正气,苏叶、荆芥、葱白、豆豉疏散风寒,杏仁宣肺宁咳,陈皮理气和胃。

加减:阳虚感冒,肢冷脉迟,去淡豆豉加附片,桂枝各6克,黄芪12克,助阳益气。血虚感冒,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面色无华,脉细无力,去茯苓、加当归9克,养血和营。阴虚感冒,身热微寒,口渴咽干、干咳少痰,舌红乏津,脉细数,去苏叶、荆芥、陈皮、茯苓加玉竹12克,白薇9克,养阴清热。

病例:彭××,男,75岁,干部,2014年10月21日就诊。素多疾病,近2月易患感冒,服解表药,则汗去身爽,过1-2天复受外邪,缠绵难愈、恶性发热,(体温38℃),头晕作痛,鼻塞流涕,胸闷心悸、咳嗽吐痰、气短神疲、脘满纳差、咽干口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虚数。证属年老体衰,易感外邪,痰热内阻。治宜益气解表,清热化痰。用扶正疏表汤去苏叶、茯苓加桑叶6克,、瓜蒌皮、谷芽各9克,川贝3克。连进3剂,寒热解去,诸症减轻。舌淡苔黄,脉虚弦略数,以原方去葱白,淡豆豉。续进4剂病愈。

【参考文献】

[1]刘叶,黎敬波;外感病病因辨证研究进展[J];新中医;2004年03期

[2]许亚娜,汪寿鹏;中医风寒病因实质探讨[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1期

[3]陈刚;外感湿邪的本质探讨[J];光明中医;200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