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质量”为先:2015国际棉花会议智慧风暴之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质量”为先:2015国际棉花会议智慧风暴之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国际棉花会议的主题是“质量消费 传承 创新”。与会代表将围绕这个主题,探讨中国棉花产业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寻找发展新动力。

为何将“质量”作为会议主题的第一关键词?透过专家及嘉宾们的言论不难找到答案。

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常态下中国棉业发展之路

中国棉花协会会长戴公兴在发言中阐述了棉花质量与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这是新常态下中国棉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指出,2014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总体来看,实现了预期目标:市场机制形成、内外棉价接轨、纺织竞争力提高、棉农利益得到保护。在全球经济放缓、内需不足的形势下,以目标价格政策代替临时收储政策,探索推进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是促进中国棉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从高速增长开始进入中高速甚至是中速增长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显现。但同时,“新常态”也是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方向演化的必经阶段,速度降低但质量效益提升等新的经济特征正在凸显。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1.2%,上升3个百分点,增长动力开始从出口、投资拉动转向最终消费驱动,这表明中国经济减速具有结构性特征,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发育。

当前,中国纺织业转型升级加快,低端纱产能逐渐缩小,中高端纱产能增加,对棉花质量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一方面市场上棉花销售困难,但另一方面,符合纺织企业要求的、高品质的棉花仍是供不应求。过去长期以来,在紧供给的环境下,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产量,以支持快速发展的纺织工业。改革开放迄今,中国棉花总产、单产均增长了2倍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消费层次、结构快速升级,质量应该成为我们着力的重点。

从这个角度看,产量相对过剩为我们行业调整生产结构、提高棉花质量提供了有利机遇,产业发展方式亟须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作为行业利益的代表,近年来,中国棉花协会在政策制定、标准修订、品牌推广等多方面力促棉花质量的提升,包括提出政策补贴与质量挂钩;在《国产棉质量差价表》中体现优质优价;积极推广“中国棉花”品质证明商标,倡导优质、纯棉、环保理念等,希望通过努力,引导行业步入“提质增效”的轨道,实现从产量要收益转变为向质量要效益。

棉花要回归到真正以质量为本的市场状况

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孙伟挺指出,棉花产业是有希望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纤维当中,没有哪种纤维会像棉花那么舒适和亲肤。我们跟一些纤维企业做超纺方面的联合开发,有一个综合指标就是舒适性。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在舒适性上没有一种纤维能够取代棉花,所以对于棉花的需求、消费,应该是永远充满信心的,没有必要对棉花悲观失望,棉花是永远的,这是我的观点。

全球棉花需求2500万吨左右,国内也就是1000万吨左右,整体需求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就中国来讲,棉花这样一种政府主导下的产品,如何真正体现以质量为本,是我比较担忧的。

目前棉花没有按照纺纱的需求来进行细分。比如华孚需要的棉花寻找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满足需求的棉花品种研发是一件很辛苦事情,要孜孜以求,确实不如提高产量来得实在,产量提高了,补贴拿走了或者收储了。所以我觉得目前还没有回归到真正以质量为本、以品类为本的市场状况。如果回归到市场,纺纱有很多针对性的产品,可以到纺织制品里去找市场。比如做毛巾,毛巾用的纱线,它对吸湿性要求很高,要体现满足其需要的主体指标,而其他产品可能有不一样的指标需求。像做色纺,它的主要指标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棉完全可以做细分品类。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以产品为本,包括我们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都要回到这里去,这才是根本。

在新疆调研的时候,我们也提出一个需求,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应该有一部分质量补贴,而不应该全部都是数量补贴。我觉得无论是以面积或产量哪个补,都不是一种市场机制。因为产业是要讲质量、讲效率的,而政府考虑的是棉农的利益、公平性等等,这需要在经济效率和政策支持上找寻平衡点。

作为纺织企业,我最大的希望是把棉花的品类、质量控制好,把常规品种做好,做细,做出品质,让纺织上不管我们做低支、中支,还是做特高支,都能有原料可选。这确实需要在产业链上、政策层面和产业参与者,理念和意识都要一致起来。现在的政策有些是违背这种原则的,市场很浮躁,不是努力做品质、做产品,做一个负责任的棉农、一个好的实业家或者一个诚信的棉商,而是在博机会,等政策,等消息,等机会,结果是越等越渺茫。我觉得这个会的主题很好,讲的是回归,产业繁荣的本质就是要回归到产品上去,回归到质量上去。这是我的一个呼吁,也是我的一个体会。

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谈道:其实我们纺织企业呼吁质量问题也好,呼吁产业链各方重视内功也好,可能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是在过去的时候,我们棉花不愁卖,所以大家就忽略了这个问题,日子过得都还不错,只要有利润赚,棉农注重于扩大单产,提高单产,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对于流通企业来讲,只要棉花有利润,只要卖出去,就可以“萝卜快了不洗泥”,但是现在整个产业进入需求疲软、销售不畅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希望这不是一个权宜之计,不是因为现在棉花不好卖了,我就抓一抓质量,过了这个劲儿,我们该干吗干吗。现在面临的难关,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期。我们要把这个产品的质量,把产业运行的内在质量,确实要摆在一个重要日程上。

改变过去根深蒂固的重产量、轻质量的做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麻公司总经理梁东亚指出,新疆兵团在新的一年在提升质量方面准备打个翻身仗。

首先,兵团希望从政策上来引导种植优质棉。目标价格政策今年是第二年,现在兵团和自治区初步方案已经出来了。自治区计划把补贴总额的10%拿出来,按面积补贴给南疆四地州,剩下90%是在全疆范围内按产量补贴。兵团去年就是按产量补贴的。今年制定方案时,兵团的方案是优质优价。好的棉花就多拿补贴,差的棉花就少拿补贴。因为去年按产量补贴,产量补贴不到位等种种问题都出现了,当然如果按照新的办法实施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兵团也是想从政策上来引导种植优质棉,改变过去这种根深蒂固的重产量、轻质量的做法。

第二,兵团高度重视质量,而且从上到下都下了很大的决心。2014年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已经发现了棉花质量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了杜绝这些问题,我们专门出台了提升兵团棉花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个刚性的指导意见,通过出台措施来提高兵团棉花生产质量。因为质量是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品种栽培、田间管理、采摘加工等一整套过程。兵团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一套组合拳,攻坚战,持久战,目的是要把兵团的棉花质量问题彻底解决。

当然质和量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关系。这几年棉花生产、流通行业过分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损害了产业链下游的整体发展,事实证明,也对我们棉花产业发展不利。今年兵团也下了决心,把各师团组织起来,到内地纺织企业去调研,摸清纺织企业的需求,并成为我们质量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在这一年的经营中,确实遇到了不少棉花质量问题

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万翔指出,棉花质量问题,也是我们企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棉花质量直接影响我们的销售,影响我们的经营成果。在这一年的经营中,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少棉花质量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表现:

第一,棉花品种结构和纺织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这可能是由于三年收储到目标价格这种政策的转变给市场带来的变化,原来大家主要针对国家储备这个标准来进行生产,而现在则需要针对市场化多样化的需求来种植生产,才能保证棉花品种结构和纺织企业的需求相互匹配。我觉得当前棉花的质量问题确实比较严重,高质量的棉花占比在下降。

第二,机采棉的质量问题。机采棉的概念最初来自于进口的机采棉,印象里机采棉三丝少、整齐度和一致性比较好。但是我们的机采棉,可能由于还在推进初期,应该说问题还是比较大的。三丝不少,一致性也比较差,短绒率高,很多企业只能拿它悄悄去做仓单。我的感觉是,我国本年度的棉花质量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应该处于下游。原来我们的棉花,尤其是新疆棉,质量是比较好的,和美棉、巴西棉相比都是各有千秋的。但是,今年从价格就可以看出来,应该说我们的新疆棉比澳棉、美棉、巴西棉,还是差了不少,甚至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比也没有体现出太多优势。更有甚者,有的企业说新疆棉还不如印度棉,可以说质量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刻不容缓加以解决的时候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只能用企业的思维方式给提高棉花质量的问题提供一个思路,抛砖引玉。第一,战略发展规划。做企业都是要有战略发展规划的,我觉得要想提高棉花质量,棉花产业也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要根据棉纺产业的实际发展方向来系统地进行规划,做顶层设计,使我们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第二,有关我们产业的制度和标准的体系。我们需要一个制度体系来支持棉花产业各个环节的行为规范。现在有一些已经出台、正在执行的标准,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补充和完善。比如,棉花生产环境的标准,机采棉的种植标准,田间管理的标准,收购加工的质量标准等等,这一系列的标准,我认为是最好能用制度、法律或者条例的形式给予落实,这样才能使我们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据可依。第三,需要多管齐下,用政策和市场来引导我们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主体去做提质增效的工作。我觉得要提高我国的棉花质量,就要有一个战略规划作为指引,还要有一整套的相应制度和标准体系来做支撑,多管齐下,用政策和市场引导各个环节上的热爱棉花事业的主体来共同努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棉花质量问题与创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副处长尹坚在就新常态下棉花产业的发展方面,也提到了一个关于棉花质量的话题,他说,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国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对棉花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将是提升中国棉花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农业大学柯炳生校长更是对棉花质量问题阐述立场。他建议,让涉棉补贴彻底为一个单一品种补贴,而对于棉花的补贴主要在新疆进行,我们对新疆农民进行比较高的、显著高于国内其他地方的这样一个耕地面积补贴。其他地方补贴100块钱一亩,新疆补贴200块钱,甚至300块钱一亩,非常简便易行,这样使我们的棉花在市场机制下作用,才能解决质量问题、创新问题。在计划手段解决不了的一些质量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容易通过优质优价的办法解决。我觉得这是把整个关系理清楚,补贴仍然叫补贴,但是桥归桥,路归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这也是十报告中说的,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

关注2015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信息,每一个棉花从业者都倍感振奋。中国棉花产业必须改革,需要发展,而所有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质量与供给的保障,当把“质量” 作为棉花产业发展的第一方略时,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矫健的中国棉花产业已与我们不远,一个充满朝气和憧憬的棉业之春将温馨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