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导学案使用的误区与矫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导学案使用的误区与矫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导学案≠填空题

“基础知识梳理”几乎是导学案中必不可少的栏目,很多导学案都是采用填空形式出现,成为填充式的教材,是教材的“精华版”、“浓缩版”。

笔者认为这样的导学案仅是教师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框架构造,罗列出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在重点字词部分留空给学生填写,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填写促使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对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其缺点主要有学生填写时间比较长,浪费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知识点罗列太全面精细,导致重点不突出;由于学习任务很明确,学生一味忙于填写,头脑中不会主动构建知识框架,仅留下一些字词印象;另外,这种学习从形式上看确实是学生自己在看书填写,但是它严重束缚学生思维,是一种被动的、不利于能力培养的学习。

矫正:采用“问题式”或绘制“知识树”

“问题式”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问题式”导学案克服“填空式”导学案的一些弊端,其优点主要有: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必须进行思考才能有答案,通过自主思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问题和答案具有一定体系,且头脑中能建构出知识框架;这种自主学习不是“一刀切”式学习,允许学生有差异地进行,清楚哪些问题已解决、哪些问题有困难,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学习。

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部分,知识点比较零碎,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导学案设计,可以让学生构建“知识树”,其优点主要有:将零乱并相对单一的知识连成系统的网络状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学习线索,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的主动学习。

二、导学案≠教学案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主要目的是导学;教学案是指导教师上课为主的方案,以教师为中心,主要目的是导教。所以导学案与教学案的主体并不相同,学与教也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习行为。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教学案的各个条框详细化、条目化之后变成导学案,导学案就是教学案的“翻版”,教师上课由“照本宣科”变成“照导学案宣科”,没有创新和突破,也没有针对不同的班级而改变。

导学案等同于教学案是教师的一种“懒汉”行为,说明教师没有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没有发挥自身教学优势、没有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没有认真研究学情,利用导学案的便利省略了书写教学案这一环节,忽视了很多课前思考和准备,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学生和自己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

矫正:以生为本设计或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路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资料之一,但不是教师上课的惟一依据。教师首先应认真研究学情,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出发点,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在充分熟悉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再备课、再创造,寻找教学案与导学案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而不是一味地合并或等同。如果所学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对于学生能自学的知识不再进行讲解;如果所学内容属于重难点知识,则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设计探究活动由师生研讨解决;如果所学内容属于考试说明有要求但教材缺失的知识,则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补充该知识进行学习。总之,教师应该将导学案区别于教学案,不应被导学案所束缚,而应创造性地使用,做到为我所用;如果教师习惯于导学案与教学案的一体化,可以尝试设计“导学教学案”,即导学案与教学案二者相互整合,是一份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习讲义。

三、导学案≠习题库

在“小高考”、“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受功利主义影响,应试教育的痕迹处处皆有,导学案中也不例外。不少导学案俨然就是一张课堂测试卷,教师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直击考点的习题,如开篇预习题、典型题、提升题、巩固题,“以学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练为主”的课堂,重练不重学。

课堂上师生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一个个学习活动生疑—解疑,从而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再用精选典型例题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使用“习题化”导学案后,课堂容量无形中大大增加,会压缩真正授课的时间,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掌握不透,导致做题处于半蒙半猜、浑浑沌沌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无疑事倍功半,教师苦于赶课、讲习题,学生课堂忙忙碌碌却严重“消化不良”,收获甚微;而且这种“习题化”的导学案与新课改精神逆道而行,弱化学生主体地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减弱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矫正:以学代练,精编精练

课堂原本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导学案的基本要求是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导学案作为师生之间的“桥梁”,应该充分发挥其“导”的功效,导学、导思、导练,导方法、导过程、导能力等。

以学代练,即在导学案上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设计成问题链。问题链设计遵循由易至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通过问题链把学和练结合起来,将学习方法和实效有机结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培养能力。

导学案上可以出现少量习题,但应少而精,这样的习题绝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答案的题目,也不是学生冥思苦想都无解的难题,否则习题训练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导学案上应多出现绝大部分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或教师稍点拨就能解决的题目,因为毕竟是新授课,学生对新学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灵活运用的程度尚低,选取少量难度适中的习题进行训练,学生可以查漏补缺、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动力。

四、导学案≠万灵丹

笔者经调查发现,在导学案使用中,下列现象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无论全年级多少班级、几种类型,均共用一份导学案;导学案上设计栏目多样,面面俱到,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知识梳理、课堂研讨、规律总结、拓展延伸、课堂检测等,一课时的导学案竟达到4~6页;学生没有专备的笔记本,导学案就充当笔记本;课堂上学生几乎不需要使用教材,但是必须人人一份导学案。

以上现象过分强调了导学案的作用,将导学案看成是包治课堂弊病的“万灵丹”,可以替代教材和笔记,可以容纳一切知识,可以适应所有学生,可以发挥所有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导学案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拐杖”。既然是“拐杖”,那么“拐杖”的高度应该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的学生,甚至有些学生不需要“拐杖”。所以,如果教师纯粹为完成导学案而使用导学案,让导学案成为课堂主宰,将所有学生按照一种模式进行培养,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偏离了育人根本,是一种“不道德”的教育。

矫正:对症下药,因“才”而导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使用导学案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惑、各有所解、各有所获。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应该关注学情、关注生成、关注育人,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对症下“药”,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导学案,因材而导。

针对全年级多种班类的现状,应该实行导学案分层。如果全年级使用同一份导学案,务必会导致竞赛班的学生过于游刃有余而丧失学习兴趣,普通班的学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丧失学习信心,同时也不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教师精力有限,可以先编制中等类别班级的导学案,以此为模板改编其它等级的导学案,使导学案服务于所有学生,让不同类别的学生使用导学案后都能学有所获。

导学案与笔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记更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记录,如学习提纲、重点内容、存在的疑点、总结的规律、解题的思路等,所以将导学案与笔记完全等同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在导学案上适当留白,方便学生记录笔记或者指导学生适当记录笔记,对于导学案上讲解很清楚的可以不记,课后对导学案进行整理完善,再剪切粘贴到笔记本,因为笔记本不易丢失。

另外,导学案的容量应该根据学习的实际需要而设计,但不易超载。导学案不是杂货铺,教材上有的没有必要搬抄到导学案,课堂一带而过的学习活动可以省略,大段的阅读材料或图表可以用多媒体代替,导学案应该线索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分明。

总之,导学案应该结合新课改精神,真正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评价、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差异很大;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不同课型模式不同;不同学段、不同班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均有差异。所以导学案不应该有统一的编制格式,应该因“材”而异、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真正发挥出其“引导学习”的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