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论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 诗意栖居 的伦理学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海不.备尔;建筑伦理;诗意栖居
论文摘要:文章以海德格尔的“此在本体论”为视角,探讨了“诗意栖居”的哲学依据;以对“四位一体”和“四重保护”的分析揭示了“诗意栖居”的筑造理念;以属人空间为关照阐释了“诗意栖居”的场所精神。
海德格尔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通过对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的栖居”的引用与阐释集中表达了他的建筑伦理思想。
海德格尔在其《筑·居·思》一文中指出:建筑的本质乃是人之栖居,也即让人“是其所是”地存在,而能够让人“是其所是”的建筑必定体现为对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眷顾和聚集,否则,人即使住在房子里,也同样会陷人无家可归的状态。由此,他提出了“诗意栖居”的伦理学命题。“诗意栖居”是人之为人的“完全展开”状态,是切实的自由生存状态,是人与世界的一种诗性融合状态。这种栖居的境界就是要打破物的硬性规定,使其变为“柔性的”栖居。在这里,人的精神融人并自由穿梭于其中,人的素朴存在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人可以把素朴之心敞开,任随万物契人,按照本来的心性在世界之中生存。
在哲学的视域里,本体论是价值论的基础。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伦理学命题,是以他的“此在本体论”作为哲学依据的。作为20世纪的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面向思的事情》一书中,提出了“哲学的终结”说。他认为,自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分析型思维方式,这种偏向分析的方法论过分看重对事物性质甚至是刻板范畴的研究,忽略了那些生成和显现着的事物本身。他说:“迄今为止的欧洲越来越清楚地被迫堕人的危险大概就在于,首先是欧洲的思想在逐渐展开的世界‘天命’的本质进程中落后了。”于是,海德格尔提出,哲学本体论要“走向事物本身”、“走向存在”,走向人(“此在”)本身。
在《存在与时间》中,他称自己的本体论为“此在本体论”。在这种本体论中,“此在”(人)比其他“在者”(如物质、精神等)拥有价值“优先”性,可以说,“此在”(人)本身就是“存在”。“此在”之“此”的展开包括“现身情态”、“领会”和“沉沦”三种状态。存在者之被揭示就是通过这些展开状态而成为可能的。而展开状态又是被“此在”的本质—操心,即“先行于自身的(将来)—已经在(一世界)中的(曾在)—作为寓于(世内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当下)—所决定的。海德格尔继续分析说,在存在论的视域内,“此在”是与其他人的共在。在本真的共在中,“此在”能发展出有解放作用的关心他人的能力,道德的权威不仅仅存在于进行选择的个人手中,也不仅仅存在于历史的确定因素里,更重要的是存在于其他人的自由之中。在这些其他人面前,“此在”既要对自己的各种可能性负责,也要对其他人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负责。也就是说,任何个人都不能把他人视为自己存在的工具,都必须遵守“不把他人视为工具”的道德律令。
关于世界观念,海德格尔说:“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映射游戏,我们称之为世界。”而人与世界的关系,他认为“一切都是亲密的”。海德格尔说:人如同是一个被抛入世界的异乡客,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与幻想,强烈的探究欲使人人于周围的在场与显现,人与周围世界圆融为一,未分彼此。人与万物若为主客关系,就会被外物和他人所限,“只能‘沉沦’而达不到‘本真’,达不到自由。只有超出主客,超出科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万物之展露口,才能复归于‘本真状态’,才能与万物为一”。在这里,海德格尔实际上否定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方式,他既向哲学唯物主义挑战,也向哲学唯心主义挑战,具有明显的主客合一的思维倾向。
在这样的宇宙观念支配下,“大地”、“天空”、“终有一死者”、“诸神”等概念频繁出现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这反映了海德格尔试图走出观念世界和体制化生存,重返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要求。“大地”、“天空”作为一种具象化存在,是海德格尔表达宇宙情怀的主题概念;“诸神”的概念与其说它表明了与欧洲传统基督教的联系,毋宁说它只是一种神性的维度,是神性对人的生存根基的重要的庇护;“终有一死者”是指人类,对此,海德格尔解释说:“人类之所以被叫做终有一死者,是因为他们能够赴死……只有人赴死……作为无之圣殿,死亡庇护存在之本质现身于自身之内。”
总之,在这里,海德格尔把“此在”(人)视为本体,将“操心”视为“此在”的本质,将“此在”视为是与他人的共在的思想,以及“天、地、神、人”相互映射和彼此统一的世界观念,为其“四位一体”、“四重保护”和“属人空间”为主要内容的“诗意栖居”的建筑伦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
二、“四位一体”和“四重保护”:“诗意栖居”的筑造理念
海德格尔认为,栖居的真正困境主要不在于住房匾乏,而是在于人根本就不懂得“栖居”以及“栖居”的本质,因此,人应该根据栖居的本质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筑造活动。他说:“居住之为居住始终发生为、绽出为‘重新寻求居住的本性’或‘重新学会居住’这种由存在本身而来的困境的话,那么对居住着的人来说,真正的事情就不是如何去一劳永逸地‘摆脱’这种困境,而是如何本然地去进人这个困境,也就是纯然地去倾听那把自己唤人居住的‘唯一’的呼唤,并进而平静地将自己遣送人那无家可归的深不可测的生存中。”
作为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诗意栖居”是由“天空”、“大地”、“诸神”和“终有一死者”所构成,在这里,处于诗意栖居状态的人“把一切闪现者,大地和天空和神圣者,带人那种自为地持立的、保存一切的显露之中,使这一切闪现者在作品形态中达到可靠的持立”。从伦理学的视域解读海德格尔的栖居,其基本内涵是:第一,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第二,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宇宙中的存在方式;第三,作为栖居的筑造包括保养生长的筑造和建立建筑物的筑造。在这里,海德格尔把“筑造”视为“真正的栖居”,把栖居视为“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应该说抓住了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问题,他把栖居作为建筑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海德格尔把“筑造”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保养生长的筑造”,其二是“建立建筑物的筑造”。关于前者,他进一步解释说:在爱护和保养意义上的筑造,是指爱护和保养诸如耕种的田地、养殖葡萄等,或者说,它是“守护着植物从自身中结出果实的生长”,“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种保护”。他认为,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而是存在的看护者。显然,海德格尔是将“筑造”活动罩于广阔的视野中去理解,置于系统的生态环境之中去认识的。
为了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建筑伦理思想,他提出了著名的“四位一体”和“四重保护”说。所谓“四位一体”,即“筑造”作为“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要把“天空”、“大地”、“诸神”、“终有一死者”四者“归于一体”去考量。他以桥为例勾画了一组“天空”、“大地”、“诸神”、“终有一死者”这4个与筑造相关的要素之间的联系图景:图景一:桥轻松而有力地横跨在河流之上,将河流、河岸、陆地及其四周的风景聚集起来。在这里,桥聚集着大地。图景二:桥时刻准备应对无常天气的变幻,在桥梁跨过河流的地方,桥使河水流入弯形的桥洞,遮住了冲天的水流,然后又让其自由地流去。在这里,桥聚集着天空。图景三:桥为能死者(人)开辟一条道路,并且以多种方式疏导人群,使他们能来往于两岸之间。在这里,桥聚集着能死者(人);图景四:桥作为一个横跨的通道,聚集在诸神的面前,并且它也把人带到诸神之前。
不仅如此,海德格尔还通过对雅典卫城的描述进一步说明了“筑造”的整体关联性:“这个建筑作品包含着神的形象,并在这种隐蔽状态中,通过敞开的圆柱式门庭让神的形象进人神圣的领域。贯通这座神庙,神在神庙中在场……正是神庙作品才嵌合那些道路和关联中,诞生、死亡,灾祸和福社,胜利和耻辱,忍耐和堕落……从人类存在那里获得了人类命运的形态。这些敞开的关联所作用的范围,正是这个性民族的世界。这个建筑作品阒然无声地屹立于岩地上……承受着席卷而来的猛烈风暴,因此才证明了风暴本身的强力。岩石的璀璨的光芒看来只是太阳的恩赐,然而它却使得白昼的光明、天空的辽阔、夜的幽暗显露出来。神庙的坚固耸立使得不可见的大气空间昭然可读了。作品的坚固性遥遥面对海潮的波涛起伏,由于它的泰然宁静才显出了海潮的凶猛……希腊人很早就把这种露面、涌现本身和整体叫做(涌现)。同时也照亮了人赖以筑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大地(erde )…神庙作品阅然无声地开启着世界。”海德格尔反复强调神庙“屹立于山岩上”,这高地或山岩不是物理空间中同质的某一个点,而是具有特质的场址,神庙惟有屹立于这一场址,才能真正开启场所,并使这场所成为雅典人生活世界的中心。在这里,建筑物本身以它同人体比例相和谐的体量和尺度,围合成汇集天、地、神、人等各种关系的场所,从而形成神圣的境域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