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神为道德信仰留地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神为道德信仰留地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仰涉及人生意义和价值,涉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归宿等形而上的问题,是人们精神的支柱,体现着人对价值理性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融系着人对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信仰包含“信”和“仰”两个层次。“信”是指人首先要对一事物、一种主义等持肯定的态度,这是信仰最基本的可能。信仰的第二层次是“仰”,是指信仰客体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并使人对其力量产生“仰”的信念情感。人们以此为行动的指南和参照标准,以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并从中自感一种提升和超越。

一、道德信仰的含义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基本形式,是指道德主体对某一道德模式、规范体系和道德理想深刻而有根据的坚信,醇厚而又执着的情感以及对履行义务的强烈责任感。道德信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道德实践基础上实行的有机统一。道德信仰的最终目的是成就有德性、有良知的完善的人,使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形成对道德信仰对象的崇敬感,进而在行为追求中萌发神圣感和强烈的义务责任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信仰的缺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屡见不鲜,个人中心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的浸透,也渐渐占据我们的精神高地,而道德信仰逐渐地迷失了,主要体现在:道德认知肤浅和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观念的冲突和困惑、道德选择上的无序性;道德信仰目标的迷失、道德评价功能的弱化;道德行为失范、道德人格异化;道德工具化倾向突出,使人们迷失了道德信仰目标,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异化现象。

二、道德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目前,我国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与社会的急剧转型是分不开的。我国在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引起社会政治、文化等整个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从而导致道德信仰危机的原因较为复杂:

一是新旧道德体系的断裂。在由封闭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开放多元的市场经济模式转换的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上也要求由单一统管向多元发展的转换,原有的道德体系被打破,而适应时展的新的道德体系未建立起来,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

二是法制不健全和分配机制不完善。人们希望建立一种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从而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但此时法制不健全、新旧道德体系出现断裂、分配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下,使转型中的人们灵魂出现了分裂现象。

三是道德教育缺乏、偏窄,道德评价标准单一、失真。我国倡导德育是第一位的,但在现实社会中,道德教育机制和平台形同虚设,往往被现实主义所淹没。另外,原有的道德评价标准不能与时俱进地运用,缺乏现实性和可行性,给人一种“假、大、空”的失真感觉。

三、道德信仰的重构

道德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本体,是维系社会和个人正常运行和生活的无形的“指挥棒”,我们必须进行重构。而“重构”并非是单纯的恢复原有的道德信仰,是要根据现实制定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信仰,恢复人们对道德信仰的敬畏感。

1、 加快经济发展,为道德信仰的重构提供经济基础。

在以往的道德观念中过度地强调“义”而排斥“利”,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却把人们压抑了利益欲望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和监督,而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经济作为支撑。经济对于道德形成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方面对于社会和个人而言,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解决和满足后,就会转向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因而,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有更多的物质条件来追求精神的富足,对未来充满信心,并正确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另一方面,我国在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宣传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为道德信仰的重塑提供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同时,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平、正义、诚信、自由、平等的原则也不断地丰富了我国道德教育的内容。

2、完善民主法治,为道德信仰的重构提供法治保障。

道德和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法律是强制的道德,道德是自觉的法律。道德建设可以同法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可以强化道德的他律,提高人们的自律意识;通过法律规范来纠正人们的道德判断标准;通过法律来建立社会道德的奖惩机制;通过法律手段创造出良好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氛围,以法律的威慑力加强监督;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处来进行道德谴责,督促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正确的道德价值选择。因而,完善法制和增强法治为道德信仰的重塑提供保障。

3、加强道德教育,是重塑道德信仰的核心途径。

道德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社会成员施行道德影响的过程,是使人具有德性和良知,这与道德信仰的目的指向是相契合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有序化、高效化的德性培养过程,是道德信仰得以落实的重要环节和核心途径。

传统的教育模式较为封闭、单一,忽视了现代社会对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呼唤,而在解决现实的道德问题、人们道德价值冲突上显得苍白无力。因而,当前的道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地以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实现中国梦为内容,以具体的道德实践为手段,以完善和发展道德人格为目标而实施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道德教育。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之下,我们的精神被物质和金钱的欲望所占据,道德信仰的迷失使我们感到人生的无意义感、无安全感,失去了道德信仰支撑的精神是没有根的树,终究是会死亡的。因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要想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精神就应为道德信仰留地盘,从而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英]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英]罗素. 我的信仰[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3] 刘建军. 追问信仰[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