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文短教,如何选准教学“切入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文短教,如何选准教学“切入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新才,武汉市汉铁寄宿初中教师。

翻看初中语文教材,会发现文质兼美的长文选入了不少。这些“长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如果教师教学上希望面面俱到,往往费时多、收效微,学生也较厌倦。因此实现“长文短教”,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内容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何实现“长文短教”呢?有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一个地球。“长文短教”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也就是说,长文短教的主要策略在“选点”上,那么如何从冗长的教学内容中选准教学切入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文本特点,寻找教学“切入点”

1.文题切入法。许多文章的题目与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从文题切入教学,学生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再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首先引导W生看题目,学生知道了文章写的是于勒,接着再往下探讨:于勒命运有怎样的变化?使其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谁导致了他的悲剧?这样层层挖掘,学生既把握了文本内容又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2.中心句切入法。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概括主要内容,或显示结构层次。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教学切入点,可以使内容复杂的课堂教学脉络清晰,进而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考,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老王》时,我便是从“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中心句切入,补充介绍杨绛一家时悲惨遭遇的资料,然后追问:幸运的人是谁?她为什么她说自己是幸运的?又为什么愧怍?除了愧怍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既把握了文本内容,也体会了作者情感。

3.人物切入法。有些写人叙事性的文章,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往往会穿插关键人物,这个人物有时是主要人物,有时却是次要人物。在具体的文章中,关键人物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有的是引出事件,有的是行文线索,有的能扭转局势……分析课文时找准关键人物,理清不同人物之间的联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如讲授《范进中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切入:这个54岁中举的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速读课文,转换视角,以“在 (某个人物)眼中,范进是一个 (性格、品质特点)的人”的句式发言。这一问题激活了课堂,同学们纷纷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各抒己见,促成了教学的第一个高潮,为上好整节课做了有力的铺垫。

4.情节切入法。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情节很精彩的文章,有的娓娓道来、妙笔生花,有的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作者的感情抒发都会在这些情节中得到体现。引导学生从情节的精彩处进行赏析、质疑、探讨,进而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明确文章的主旨,从而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在上《猎狐》时,我让学生探讨“戈文亮千辛万苦逮住红狐后为什么又放走了它?”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反复读课文,找出很多原因:被红狐母子深情感动,班主任韦老师让他懂得了同情和怜爱等等。学生既熟悉了故事内容,又了解了人物的性格。

5.文法切入法。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多种,有借景抒情,有托物言志,有欲扬先抑,有对比衬托等。以文章写法作为切入点,可以给拓展延伸留下充足的空间,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精彩。《故乡》运用了对比手法,我教该文时,在学生自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资料后,引导学生将“闰土、杨二嫂”的二十年前后进行对比,找出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揣摩作者描写这巨大变化的意图。这样教学起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考深入,精彩的个性化理解频频闪现。

6.比较切入法。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不同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范进中举》,可以与《孔已己》进行比较。两文都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朽之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写作背景、人物遭遇,周围人的态度和写法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7.矛盾点切入法。长文,特别是小说中往往会存在矛盾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故事情节的矛盾等。在教学中聚焦矛盾点,从矛盾点切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长文短教、课堂高效的目的。如教《社戏》,先让学生找到中心句: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依据戏不好看作者又说是好戏的矛盾,可设计主问题:我为什么会那么怀念那夜的戏呢?然后把主问题分解为:我到底怀念什么?从哪些情节可看出来?还有哪些事和人令“我”难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平桥村的人美,情更美。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切入点”

1.从学生的兴趣切入。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老师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趁兴而学,有利于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最佳状态。小说教学往往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如果简单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学生听课时跟着老师亦步亦趋p缺少热情,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便会低下。我教《鲁提辖拳打郑镇关西》一文时,开始便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镇关西的部分,学生们对打斗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浓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本文的兴趣。就有善思的学生不断提问、探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原因、文中人物间的关系、他们分别是什么出身、性格如何……然后水到渠成地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2.从学生的疑难点切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学生的疑难点切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穷根探源,主动阅读,向纵深推进,进而能深刻理解整篇课文。还记得教《故乡》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交流,组长整合后觉得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小疑”,立即请其他组同学帮忙解答,如果是“大疑”,就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号,全班讨论,逐一解决。因为是自己设疑,学生便乐于探究解疑,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3.从学生的经验切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学需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体差异,从学生的经验切入,长文教学更应如此。长文难度大,一般表现为不太适合该学段学生的心智水平,学生望而不懂,望而生畏,那么老师教学时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使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当学生与作者情感距离远,难以产生共鸣时,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营造“设身处地”的氛围,架设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进行情感体验。当文章语言意蕴深厚,学生感到棘手时,老师可选取学生已知的与文本类似的内容打比方,作比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形象地感知深奥的道理。只有从学生已有经验切入,教学的效果才可能高效。

总之,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是不拘一格的,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老师细细品味文章,巧妙地选准文章的教学切入点,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