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化学教学探究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头脑风暴法”的概念及特点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集体思考法或智力激荡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参与者敞开思想,集体讨论,相互启发、思维互补、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最后对提出的设想逐一客观、连续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黄金”方案。
二“头脑风暴法”理论依据
“头脑风暴法”最初用于广告设计,后来在大型企业的信息分析决策中被广泛地应用。其理论依据是模仿了人类大脑神经元发散型的结构,把我们的思维形成一个思维地图。构成我们大脑神经的神经元,就好像是一棵大树,分出无数的枝杈,这些枝杈就是神经元的树突,树突越多,就越容易和其他神经元相连,人也就越聪明。“头脑风暴法”符合我们自然的记忆模式,同时它也强调逻辑性,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信息、激发灵感。这种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三“头脑风暴法”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创设一种自由的气氛,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甚至是荒诞的想法。
2.在现阶段量有价值,而不是质。提出的建议越多越好,发言量越大,意见越多种多样,所论问题越广越深,出现有价值设想的概率就越大。
3.延迟评判。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头脑风暴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与会者的积极思维,破坏自由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应该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4.禁止批评。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些自谦之词,这些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5.取长补短,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
目前,这种方法在企业培训方面运用的比较多,但很少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笔者遵循“头脑风暴法”的规则,尝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并且有诸多收获。
四“头脑风暴法”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样,运用“头脑风暴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确保大部分甚至是所有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由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法”能够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语言学习的过程转化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过程。
五“头脑风暴法”教学的实施
1、确定议题
一个好的“头脑风暴法”需要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因此,老师必须在头脑风暴前确定一个目标,使学生明确通过这次讨论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一般而言,比较具体的议题能使学生较快的产生设想;比较抽象和宏观的议题引发设想的时间较长,但设想的创造性也可能较强。对于我选择的教学片段,主要的议题是“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2、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任命组长,并且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学生在讨论发言时可以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进一步促使学生踊跃参与、活跃思维。针对教学内容实际,我在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讨论时间限制在十分钟。
3、实施“头脑风暴法”教学
依据“头脑风暴法”的特点、原则,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景就叫做“头脑风暴”。老师简明介绍讨论问题的内容,扼要介绍各种系统的设想和方案,然后激发学生踊跃发言,一些有价值的设想,往往可以经过“思维共振”的“头脑风暴”来产生。在相互启迪之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这种发散性思维和“头脑风暴法”的训练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灵活地思考,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达到思维的互补
下面以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研究说明“头脑风暴法”的使用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flas“死狗洞”——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附近有一个“死狗洞”,狗、猫等动物一走进去,挣扎几分钟就死了,人却可以安然无恙地通过这个洞。迷信的人因此说,洞里面有“屠狗妖”。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现象呢?原来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关,那么,二氧化碳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分组讨论
交流设计: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有学生讨论需研究二氧化碳的哪些物理性质?交流后进行分组,分为密度组、溶解性组、能不能供给呼吸组。交流结束后,教师作实验前的提示:合作;记录;需要仪器与教师联系。
分组实验
自主探究:学生按设想完成实验。(1)密度组: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二氧化碳均为(250ml),放在天平上称量。(2)溶解性组:取15ml注射器一个,抽取10ml二氧化碳,将注射器竖浸入5ml水中,观察注射器中剩余气体情况。(3)呼吸组:两个小白老鼠,两个250ml的烧杯,一瓶CO2气体。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密度组:天平指针偏向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溶解性组:注射器中剩余气体为5ml,证明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中。
呼吸组:在倒有半瓶CO2的烧杯中小白老鼠8分钟内死亡,另一个则安然无恙。
教师引思:有没有其他方法也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教师演示:在一只250mL的烧杯中,放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如图所示),用一个100mL的集气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解释与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可溶水。
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等。
学生在实验中,积极、认真、投入、合作;实验后意犹未尽,他们感到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思路宽了,方法多了。课堂中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体现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巨大的潜力。
4“头脑风暴法”教学评价
老师在综合大家的意见后,进而提出最终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在对“信息具有哪些特征”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传递性、传播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可处理性、可存储性、可转换性、真伪性、事实性、相对性、可依附性、滞后性、可触摸性、载体性、不完全性、可再生性、等级性、主导性、表现性、实用性、不确定性等二十几种特征,尽管这些特征有些是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些都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现。头脑风暴完成之后,我又对这些特征进行了分析、综合,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信息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际运用,我们发现“头脑风暴法”适合大多数的复习课或概念性不强的新授课。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将大家零散的、不成逻辑的思想火花,汇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价值的思想、方案、行动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运用“头脑风暴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头脑风暴法”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禁止批评、自由畅谈、追求数量、取长补短。此方法的目的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所以要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提出独创性的想法。尤其要鼓励平时比较内向或不爱发言的学生多发表意见,提醒学生可以利用别人的思维火花来点燃自己的灵感和智慧。但切不可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不可随意批评学生的设想。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都可以实施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就一个主题自由畅谈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不发表任何评价,但当学生有困难时要适时启发、引导和鼓励。活动结束后还可以作个小结,纠正明显不妥的表达。
再次,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从平时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在课堂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课堂教学拓展的宽度与广度,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并满足学生需求。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变被动的学习、无奈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愉快的学习。
总之,“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技能,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头脑风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优势与实力,感受到参与和成功的愉悦。
参考文献:
林重德.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吴星.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