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随着“连片整治”、“以奖促治”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仍然相当脆弱,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整体上尚未完全得到遏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笔者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探讨,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一些措施。希望更多的人们关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Q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随着国家加大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解决,城乡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农民的生活理念、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度假、旅游、休闲到农村去的人群在日趋增多,现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一道靓丽如画的的风景,也是人们不可忽视的丰富自然资源。

但是伴随着农村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有些甚至成为制约农村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概括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大致分以下三类: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目前,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还没有具体的监管措施,农民群众大多选用廉价普通农药化肥,有机肥、生物菌肥等应用较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大多超标,作物吸收少,土壤分解慢,部分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造成交叉污染。大量使用的地膜、塑料袋,分解慢,回收难,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生态环境。

农作物桔杆利用率低,目前仅用于畜牧业饲草和生活薪炭,效益偏低,收集成本较高,被村民直接点燃或随意堆放。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空气污染。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不仅影响农村环境,对城市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危害,甚至影响到交通安全。

2.农村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村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3.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够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几年,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加之其规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布局上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环境危害直接。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危害并不低于工业企业: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并危及地下水源,还有恶臭。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对人群健康的威胁也更直接――人畜共患疾病的载体主要是家禽粪尿。

二、造成农村生态环境影响成因分析

导致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环保机制不完善,制度缺失危害甚于污染本身。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职能部门执法缺位,难以形成执法合力,除乡镇以外的广大农村基本没有环保投入和环保队伍。

2.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年长者甚于年轻一代。由于受人力、财力等条件限制,我国环保宣传教育多集中在城镇区域,农村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多数群众,特别是较为年长村民,认为垃圾只要扔到塌窑烂地坑或沟边洼地就行,甚至一些畜禽尸体随意丢弃,遇洪水、大风四处漂散,或漫天飞扬,给流行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3.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应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为抓手,并有相应的经济条件、制度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等与之配套,不断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持续深化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理念,切实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实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

2.以科技为支撑,推广成熟的农用技术。注重生态平衡和生态防治相结合,大力扶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讲求化肥施用“处方”,做到合理正确使用,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利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施用农药。进一步扩大沼气池项目实施范围,通过示范户现身说法,深入宣传推广沼渣、沼液、沼气应用和“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引导,变废为宝,控制养殖污染。大力治理“白色污染”,建立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回收点,支持引导农膜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使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绿色食品检测准入体系,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

3.强化措施,建立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的监管机制。一是强化政府和职能部门对辖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内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办法,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各个环保责任主体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措施到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增强基层环保力量,设立基层环保机构,在行政村成立环卫队和环境信息员,逐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环保工作网络。逐步建立与健全农村环境质量的初级动态监测体系,做到农村环保有人管,环境问题有人抓。

4.增加投入,着力落实环保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项目,用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二是政策倾斜扶持,对于环保公益项目或环保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

结语:总体上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于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要发动最大多数的民众,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要素,充分利用宣传教育,政府干预,等多种手段,并使这些手段有机结合。坚持统筹规划,预防、治理和建设相结合;教育、引导和强制相结合,制定的对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