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民间音乐的审美情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民间音乐的审美情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任何一种艺术品种,在一般的美学范畴或具体审美属性上,都有自己的个性归属。如田园诗的“优美”,散文的“自然风度”等等,民间音乐作为长期生活中传承和创造的一种音乐文化,有着它的多元性、开放性,它所呈现出的种种美学格调,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关美的话题,任何时候只要提起来,都会给人带来诱惑力。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进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审美对象的世界;另一方面,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与道德境界紧密项链。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的双重属性,通过审美的陶冶达到生命的和谐和思想的升华。那么,作为审美对象的中国民间音乐究竟美在哪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精髓的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乐器曲又何以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发展至今?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得从民间音乐的审美特征来加以考证。

我国民间音乐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乡土性。所谓乡土性,又称为地方性或地域性。我国可谓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就使各族人民在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方面的差异表现。这种差异表现形成了我国民间音乐发展基础。而这其中,交通越发达,对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反之,交通越闭塞,与外界交往越少,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鲜明。

民间音乐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即兴性。即老歌手、老艺人或师傅在传艺时凭借演唱演奏,新歌手、年轻艺人或徒弟在学艺时凭借听觉和记忆,基本上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这一方面使我国的民间音乐至今没有完善的记谱方法,另一方面,又使所有优秀的歌手、艺人有机会在继承下来的民间音乐中发挥才智,对民间音乐进行加工改编。民间音乐的成果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造成了民间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为集体加工提供了条件;而不断的集体加工,又使世代流传的民间音乐日臻完美。如此,民间音乐在演唱、演奏中的即兴发挥,就成了验证歌手、艺人造诣的标准。

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式的传播方式,以及乡土性、即兴性的特点,导致了它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性。这变异主要体现在地域性变异、表现功能拓宽性变异及体裁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变异。

一、地域性变异

一支民间曲调在异地流传时,会因唱词方音的变化而导致旋律的变化,也会因各地人民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发生曲调情绪上的变化。一首《绣荷包》从歌词到曲调基本一致,仅仅是几处细微的差别,却表现出了二者情绪上的不同:山西的《绣荷包》明媚、俏丽,带有喜悦之情;陕北的《绣荷包》淳朴、抑郁,流露出凄凉之感。再加上山西《绣荷包》的演唱者使用的是明亮甜美的音色,陕北《绣荷包》的演唱者使用的是沙哑、涩滞的音色,更凸现了二者的对比。

二、表现功能拓宽性变异

民间音乐有一曲多用的传统。表现某种题材内容的曲调,换上其他内容的唱词,并在曲调上加以修改以适应新的内容,这是民间音乐习用的创作方式。比如民歌中有些曲调原是叙述民间传说中的愁苦内容的(如《孟姜女》),后来用作表现爱情(《送情郎》)以及歌唱四季生产劳动的繁忙(《四季歌》)等等。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些曲牌或腔调,中速时平稳流畅,慢速时徐缓抒情,快速时活泼热情或紧张激烈。当然,这些曲调除了作速度上的变化外,旋律的繁简也有所增删,曲调的线条也要作相应改变。

三、体裁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变异

应当说,民间音乐所吸收外来艺术元素很多,有些民间小调吸收了曲艺音乐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的表现功能;有些曲艺音乐则吸收了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扩大了表现戏剧性冲突和紧张激烈情绪的能力;有些民间器乐,从曲目的情节到乐曲的结构,都受到戏曲的强烈影响;还有些器乐或声乐,在演奏、演唱时互相吸收润腔方式,拓宽了表现手法和表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