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领区域校本研究潮流,创立生态校本研训新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领区域校本研究潮流,创立生态校本研训新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因此,新课程的着力点必然在课堂,而课堂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关键在教师,教师也就必然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教师发展为先的新课程实施战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要务。基于以上逻辑联系,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植于学生、课堂这两个最富生命力的课程要素,教师的发展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基于课堂问题的解决,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获得真发展,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立足于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课堂为本,要因学生不同,教师不同,课堂不同,甚至于学校的不同,师生各个时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专业发展策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研、科研和培训必须找到教师这一交汇点,把教研、科研和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为纽带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研训一体,真正做到按教师的需要研训,促进教师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在教师的发展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施训者的发展,最终达到教师、学生、学校、专家的协同发展和进化,所以,这一教师培训方式是最富生态化的培训方式,它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原生态现场,考虑教师发展的各种生态因子,满足教师的最优化发展需要。沛县第三中学根据“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以发展为动力,在县教师培训资源中心的指导下,创新校本研究制度,在县域范围内率先实施生态校本研训,建立了生态校本研训的体制机制,搭建了生态校本研训的系列活动平台,规划了生态校本研训的系列制度,形成了生态校本研训的鲜明特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组织保障――建立与生态校本研训相适应的体制。

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这就形成了生态因子的多样性,也就表现为生态系统各生态样式的多样性,惟其如此才表现出生态系统的活力,但生态系统的活力来源于各生态样式的协调发展,它们互为补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根据这一生态理论,学校本身应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学校各职能部门应是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协调的生态样式,只有加强联系才能实现各职能部门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所以,学校管理的关键是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一个职责分明而又相互协调的和谐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观念的指导之下强调系统思维、整体协调,从全局的高度去筹划具体的工作,为此,学校整合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各职能部门的力量,重新调整各教研组的布局,规划成立七个研训组,特别是整合各小学科组形成形成强大的合力,壮大研训队伍,拓宽研训眼界,相邻学科互相辐射、协同进化。各研训组分派一名校干具体负责,校长负总责,具体指导各个校干的工作,这就打破了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的条块分割,根据各校干的特长具体指导、服务研训工作,形成研训合力。

二、机制护航――建立促进生态校本研训发展的优化机制

1 建立系列保障制度。学校全面分析本校教师队伍整体状况,认真剖析不同层次教师的典型案例,分类梳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明确不同层次的研训目标,制定详细的常规研训和分类分层研训相结合的整体研训计划,做到教师人人知晓研训计划,各各明白研训目标,并系统规划学校研训制度,确保各种制度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制度的设计上创造最适宜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支撑环境,包括研训理论学习制度、研训常规活动制度、研训考勤制度、研训评比制度等,做到目标到位,任务到位,时间到位,管理到位,研训到位,提高到位,用系统的管理保证校本研训整个生态系统有序而高效地运转。

2 狠抓过程性管理。生态系统的运转要求空间和时间的充分保障,要求生态因子的协调发展,强调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因此,生态校本研训要抓好考勤、记录、考核、总结等过程管理工作。学校要求每次研训要有明确的研训主题,要有完整的记录,要有主讲教师和填写课堂评议表,确保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持)人,并有完整的过程记录。切实发挥分管校干、研训组长的作用,在教师认真阅读相关理论,作好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研讨、交流,写好反思文章,并组织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小组学习等形式开展讨论,鼓励教师结合在学习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组织相关的课题研究。

3 强化激励和评价。教师是校本研训的主体,有效实施校本研训的前提是要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学校鼓励教师参加校本研训活动,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探索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实施名师工程带动战略,发挥政策激励和利益驱动效用。学校特别加强常规研训管理工作,强化研训的过程和成果考核,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对工作进行反思的过程,更是自我完善提高的过程。学校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客观地制定适合本校实情的评价方案,并定期开展自评、组评和学校评价。通过评价环节,让教师展示研训成果,交流研训收获,并和全县的教师培训量化考核结合起来进行学分认定和量化评估,根据相应的奖惩措施,把研训考核与教师的评优、聘任、职称晋升、绩效工资等挂起钩来,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使评价与研训融为一体。

三、形式多样――适应生态多样性要求满足教师多样发展需求

1 反思式研训――深入灵魂的专业提升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建立反思制度,书写教育叙事,学期末进行检查评比。在反思形式上以教师自我的个体反思为主,注重于教师的课堂反思;也有教师的群体反思,如课例、专题研讨的同伴交流反思和专家教研人员参与的专业引领共同反思等。通过反思实践,使教师深化了教育理论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育水平。同时在反思的程序上做到课前、课中与课后反思三结合,拉长了反思链,升华了教师的实践智慧,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同伴互助式研训――在团队精神的张扬中实现教师的成长。

校本研训为了学校,也要基于学校,要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的宝贵资源,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达到同伴互助、互相促进的目的。因为是同伴,他们面临的教育情境、教育现象、教育困惑十分相似,因而他们的经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现实性,互助研讨也就具有很大的共鸣性,研训的效果十分理想。

(1)集体备课中开展同伴互助。在规范办学条件下根据教学发展需要,学校出台了高效“六步备课法”:主备人备课――集体研讨备课――主备人二次备课――课堂实践――集体反思――再次实践。学期初,学校要求备课组长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特长确定各教学章节的主备人,主备人在借鉴县教研室教学案的基础上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提炼自己的个性化问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案。在集体备课中,将自己的问题提出,备课组成员进行研讨交流,充分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梳理共性问题,作为个人或者是备课组的研究专题,组内教师在翻阅大量的相关理论,上网查阅大量的学科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研讨达成共识,在集体的智慧引领下,主备人二次备课,进行操作设计。课堂实践,遵循在集体备课中对共

性问题的操作设计,组内研究者共同上课操作,课后反思中集体研讨问题解决情况和新生成的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策略。

(2)师徒结对帮扶中开展同伴互助。师徒结对研训是对学校宝贵研训资源以契约形式的利用,它比松散式的同伴互助多了一些约束力、计划性、针对性。在研训内容上从实践到理论,从课堂教学到班级管理,从教学基本功到工作作风等,随时随地、按需而研,且每周互听课不能少于一节。在教学过程中,徒弟虚心学习,师傅倾囊教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的氛围。学期末,我们举行徒弟汇报课,评选出优秀师徒进行经验交流,以更好的促进师徒研训活动的开展。

3 专家引领式研训――以高端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

研训必须建立在科学和规范的基础之上,需要缜密的理性思维和对问题的系统把握,专家的智慧和引领是高水平的研训最先导的因素,有了理论支撑研训就会方向正确,教师就会提升理论修养,往往会使实践中的困惑产生顿悟,或使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教师的创造性思考就会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课堂操作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学校形成了聘请专家教授指导研训的制度和传统,学校聘请江苏省教育学会专家指导学校教科研主干课题《三好两长一合格学生成长机制研究》,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使教师对本课题更加明晰,对本课题的实施更加充满信心。学校还聘请了市、县教育局的教研员,参与指导我校研训工作,并作了《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开展教科研工作》等报告。学校校长、业务骨干定期给全体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及时地指导学校的研训工作,使学校研训工作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学校还为全体教师提供了“走出去”的交流机会,让老师到教育思想先进的地市区进行观摩学习,学校教师先后到无锡江南中学、常州实验中学、苏州一中、徐州西苑中学等学校学习,老师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真正使教师逐渐由专一的“教书匠”,向“名师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4 网络式研训――在开放与碰撞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

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廉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培训资源和手段,随着校园网的建立和国家远程培训网络的健全,学校开展了网络式研训,在网络环境中,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打破时空的限制,就某~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既打破了时空界限,又不受工作条件的限制,教师可灵活安排研训时间。学校校园网络中的各主题论坛中,经常会看到教师们就一堂课或一个主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在教育专家的指点下,达成共识。同时,学校利用远程培训网络,开展了班主任培训和语文、物理教师省级培训,既节约了成本,又大面积地培训了老师。

四、特色鲜明

1 亮点鲜明――以学校《研训报》为载体实施专题研训。学校《研训报》每月一期,每期一个研训专题。选题采用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了解教师教育教学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筛选出普遍性和个别化问题,对普遍性问题提炼为几个研训的专题,利用《研训报》对专题知识、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并在实际研训中由主训人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的培训、问题解决策略的指导,在指导中强调引领和互助、自我反思相结合,在教师们的积极互动中、思维碰撞中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2 系统规划――以学校主干课题为引领统筹研训系列内容。学校以教科研主干课题《三好两长一合格学生成长机制研究》为总揽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各项工作始终处于科学发展的轨道。根据学校的主干课题,结合省、市、县规范办学的有关要求,学校着重从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师生评价、校本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科学规划、创新改革,建立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综合管理、评价新机制。根据综合管理、评价新机制的要求确定几个重要的研训主题。在德育教育研训主题的确定上,学校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素质结构,突出抓好身体、品德、习惯三个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着力在体育、音乐、美术、武术诸方面发展两个特长,为学生学习成绩合格打下动力基础,成绩合格既是学生发展的底线,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层次发展要求,承认学生发展的层次性、多样性、多面性,鼓励学生特长发展、超长发展。为此,学校确立了“新・心”德育教育生态模式这一研训专题,围绕这一专题以“走进师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为切入点,以“净化心灵,提高道德素养,优化生命质量”为目标,从教师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师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唤醒自我修养。为强化“新・心”德育教育实效,学校创设多种活动平台,形成“新・心”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升旗仪式形成常规,艺术节、运动会为展现“新・心”德育教育成果提供活动舞台,主题班会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机会,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橱窗、广播站、《冬桃》报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围绕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开展了“新・心”德育系列研训专题,形成了“新・心”德育教育特色。在课堂教学研训专题上,以县136课堂教学模式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形成了“练――讲――练”教学新模式,围绕这一教学新模式开展了系列研训,包括课堂结构的研训、操作模式的研训、问题设计的研训、课堂导入的研训等等。在师生评价研训专题上,开展了教师发展性评价研训活动和学生“三好两长一合格”评价新机制研训活动,形成了教师评价档案袋管理制度和学生“新”三好评价标准和办法。在校本管理研训活动中,围绕民主管理和爱心文化形成了教代会议事制度、学校系列规章制度、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办法草案、学校爱心救助制度。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作为沛县窗口学校,研训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学校综合实力因此不断增强,先后荣获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