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30例难治性宫内组织物残留的治疗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30例难治性宫内组织物残留的治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戊酸雌二醇配合妇科千金益母颗粒治疗宫腔组织物残留的临床疗效及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戊酸雌二醇1mg,口服,每日三次,共7天;维生素B630mg,口服,每日三次,共7天;黄体酮针20mg,肌注,每日一次,共3天;缩宫素10U,肌注,一日两次,连用7天;妇科千金益母补血颗粒12g,口服,一日三次,共7天。治疗后复查彩超21例全部有效,7例虽未能自行排除残留物,但清宫时很容易将其刮出,阴道流血全部在残留物排出后1周内停止。治疗无效后清宫的2例均为有多次妊娠史。结论:戊酸雌二醇,缩宫素,妇科千金补血益母颗粒治疗宫腔残留物疗效满意。

关键词:戊酸雌二醇 宫腔残留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55-02

宫内组织物残留,多为不完全流产、人流不全、产后胎盘胎膜残留所致,临床上多采用清宫手段处理,但少数病例未能及时行清宫术,反复阴道流血,病程长,致宫内感染,造成残留物和宫壁致密粘连、机化,导致治疗的困难,再清宫时已难刮干净。本文采用以下治疗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2012年的住院病例,其中12例患者在院外治疗无效而转入我院,30例患者均因组织物残留而实施过1-2次清宫,因残留组织物和宫壁粘连紧密,无法刮出或术时子宫出血多,术时长患者不能忍受而停止手术,经B超检查,证实残留组织依然存在,其一般情况见表1。

从表1可见,30例患者中,组织物残留宫内时间长(21-90d),有不同程度贫血。

1.2 治疗方法:30例均经抗感染、加强宫缩、纠正贫血等治疗。①戊酸雌二醇1mg,口服:每日3次,共7天。②缩宫素10U肌注,一日2次,连用7天。③千金补血益母颗粒12g,口服一日3次,连用7-10天。④抗生素用一周。⑤阴道排出物病理检查,B超复查宫腔。

1.3 疗效判定及观察。①组织物排出时间(简称排出时间):从用药开始至组织物排出止。②阴道流血停止时间(简称停止时间):从用药开始自阴道流血停止为止。③治愈:阴道排出残留组织物,流血停止,B超检查宫腔内无残留物,病理检查证实排出物为宫内残留组织(胎盘、胎膜、绒毛组织);④有效:服药一周后,阴道仅部分或完全未排出残留组织,经行清宫术,但残留组织很容易刮出。⑤无效:服药一周后,残留组织物未排出,仍紧密粘连,无法刮出,清宫失败。⑥随访:患者出院后以预约门诊方式或电话咨询随访3个月经周期。

2 结果

2.1 30例患者治疗结果,见表2。

30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最早4天排出残留物,治愈率达77%,7例虽未能自行排出残留物,但清宫时很容易将其刮出,阴道流血全部在残留物排出后1周内停止。

2.2 病理及B超检查。①病理检查:30例病例中送病理检查22例,均为胎盘、绒毛组织,并见白细胞侵润,其中15例残留物中有钙盐沉着且坚韧。②B超:阴道流血停止后,复查B超,全部病例宫腔内清晰,无组织物残留。

2.3 随访:30例患者中,随访22例(75%),阴道出血停止后的28-37天月经复潮,子宫大小正常,月经规则,经量正常。

3 讨论

难治宫内织物残留,由于其病程长,残留物及周围组织的反复感染,炎性渗出物的包裹、机化而使残留物变得坚韧,并和宫壁产生致密粘连。患者不同程度的贫血,多次手术治疗失败引起的心理焦虑,可造成再次治疗的困难,出现“残留-感染-出血”的恶性循环。本文30例患者,均经抗感染、纠正贫血、加强宫缩等治疗,使全身一般情况得到改善,同时采用戊酸雌二醇片及千金补血益母颗粒口服,戊酸雌二醇片是天然合成雌激素,与人体内的雌激素完全一致,同时,戊酸雌二醇的生产工艺是微粒化或酯化,微粒化使吸收更快,酯化使戊酸雌二醇在体内转化平稳,吸收迅速而副作用小,戊酸雌二醇可改善子宫内膜血供,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千金补血益母颗粒具有补益气血,祛瘀生新的作用。在服用雌激素的基础上,服用千金补血益母颗粒及肌注缩宫素,增加了子宫平滑肌的敏感性,加强子宫排异作用,同时软化了机化坚韧的残留物,祛除宫腔内或粘附于宫壁上残留“异物”,从而达到了治疗目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淑萍,娄霞,戴红英,姜玉珍,吴红蜻.药物流产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05)

[2] 高军.宫内组织残留的中医中药治疗[期刊论文].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03)do::10.3969/jissn1001-7585.2008.03.055

[3] 姚华.戊酸雌二醇配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后取环的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