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当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当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在愉悦中充分发挥潜能,求得知识,这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五趣法”,并且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抛疑引趣

对于说明文,许多学生感到学起来枯燥,不像小说、散文那样易于吸引人。根据学生的这一普遍心理特点,在讲授说明文的时候,我采用了“置疑法”。如《食物从何处来》这一课,我先将课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加上一个大大的“?”。我说:“人天天吃食物,人以外的生物都有食物吗?什么叫食物?食物到底从何处来?”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开始学生有些不以为然,后来读出了东西,读出了门道,觉得“食物”并不简单,引起了极大兴趣,并通过认真阅读,知道了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是一种供应能量的物质;水和矿物质盐类不属于食物;除了个别细菌外,其他一些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获得食物的。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讲:“说明文其实并不枯燥,学习说明文就像吃花生一样,剥皮吃瓤,味在其中;学习小说、散文,就像看金鱼,透壁观鳞,情景易见。”此喻虽不十分恰当,但学生们觉得在理,枯燥也变为有趣。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根据古人的教诲,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

二、以智启趣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知识的不断扩散、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智力活动过程。新知识的吸引力往往就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的原动力。已知的延伸条件是对未知的兴趣,由已知的基础拓展出崭新的境界,这是一种创造力。从某种程度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是创造的体现。记得在讲课外阅读时,有一处句子形容一人物又白又胖的脸“像刚出锅的馒头”,比喻十分精彩。讲到此处,同学们都笑了。在以往学过的文章中,还有没有形容人的比较精彩的比喻句呢?有的同学想起《故乡》中的杨二嫂“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等。我趁机讲:“比喻一定要形象、贴切、生动,对人物的比喻一定要符合该人物的身份与本质性格特征,要像那些句子一样富于创造性。”一次,学生的作文中就产生了很经典的比喻句,“仲秋,初升的月亮看上去像一只腌透的鸭蛋黄……”写一位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像一只岁月的筛子……”由于学生的兴趣在由已知向未知扩散中形成了一种创造兴趣,对作文的兴趣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三、设趣导趣

发现学生的其他兴趣,抓住时机及时引导,使之产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良策。

名著阅读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但每学期初布置的读书任务,大多数同学都很难完成。了解原因,学生们普遍反映名著内容古板难懂,更重要的是故事情节远离他们的生活,很难激起他们读下去的兴趣。如果把名著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会不会解决学生不爱读名著的问题呢?

一次在搜狐网的“博客・专栏”中看到几篇和《红楼梦》有关的文章,如《误读红楼,我的阅读经验》、《王熙凤是个好领导》等,我就推荐给学生阅读,其中写到凤姐是个自信的人,我问学生,你们说说凤姐的自信体现在哪里啊?如果是现在她可以做我们的班长吗?后来又推荐了《最难缠的女人是林黛玉》、《寄生虫贾宝玉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因为观点新颖,语言易懂,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对于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然就会到《红楼梦》原著中去寻找答案。那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大增,并经常能听到学生们在课下讨论的声音,甚至连他们的QQ签名都改成和《红楼梦》有关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生签名叫“潇湘竹韵―残红”,她解释说,潇湘馆是黛玉的住所,潇湘馆中翠竹居多故名竹韵,黛玉又有葬花之事,故名残红,三者合一便是“潇湘竹韵―残红”。另外一个学生改名叫“绛珠草”,这在红楼梦第一回便出现的概念,指的是林黛玉的前身。还有一个学生把他的个性签名写成:“分红,买楼,还做梦”。听来好笑,可是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却带给我很大的欣慰和满足。

四、见景生趣

学生的生活环境大多比较单一,往往与课文中描绘的情景有着很大的差别,以他们的年龄和阅历理解作品实在很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创设一个与课文相符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体验情境,体味教材,领悟主题,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一课》中,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一直以来是庄重、无畏、深情,有着崇高爱国情感的形象。我仔细研究韩麦尔先生的课堂教学,竟发现他还是一位创设情境的高手:语法课上,他深情地赞美法国语言,寓意深刻,语重心长,创设了浓郁的情感情境;习字课上,他精心设计了新的、美丽的圆字帖,创设了联想的情境,使学生感觉这些字帖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创设了告别的情境,把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感渲染得如此浓郁与炽烈。可以说,如果没有韩麦尔先生高超的创设教学情境的艺术,小弗郎士的变化就不会如此顺理成章。

五、以情达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姿态横生”的那种情绪,涉及课堂语言时,要以形象出之,听教师讲课,使学生置身作品情节之中,情趣盎然。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中,我试着用粗厚的语调讲出鲁达之“粗”,用细腻的语调讲出鲁达之“细”,用急切的语调讲出鲁达之“急”,用舒缓的语调讲出鲁达之“慢”;带着感情抒发鲁达对金氏父女的“怜”,控诉对恶霸郑屠户的“恨”,用绘形绘声绘色的语调讲述那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三拳”,学生的情绪随着我的语调的起伏,爱憎与情趣相交融。我还学过豆腐西施杨二嫂那圆规似的姿势、尖利的声音,中年闰土见到迅哥时满脸的凄苦和悲哀。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对小狗的满脸堆笑、对赫留金的凶狠跋扈,用体态和语言让学生在深切体会文字的情味中接受知识,并积极地与同学、教师、作者情感思维互动,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那就是始终秉承“趣径通优”这一原则。只要我们在“趣”上下足工夫、做优文章,就一定能够当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