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商业健身俱乐部是广大群众最为熟知的体育商业形式,健身俱乐部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健康中国理念的实现。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逻辑推理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关键词: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1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41-02

引言

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是体育产业中最为前沿的一种行业形式,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着体育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因此,加快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促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体育产业整体布局与开发都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举措。在此,对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预测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趋势。

一、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历程

要了解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健身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的概念是什么;其次我们还要了解国外发达国家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概况。

(一)健身俱乐部相关概念

1.什么是健身俱乐部。在了解健身俱乐部的概念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俱乐部”一词的来源以及什么是俱乐部。“俱凡俊币淮适侨毡救硕浴club”的音译,英文“club”一词汉译为“总会”的意思,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俱乐部”定义为:“进行社会、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现在我们可以将俱乐部理解为总会、会所、社团、团体等。参与主体、活动地点、活动主题是俱乐部中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参与的主体是指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兴趣爱好,活动地点是相对较为固定有一定的专属性,活动的内容是参与主体在活动地点参与较为相似或同一主题的活动内容。在认识了“俱乐部”一词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很好地对健身俱乐部进行定义,健身俱乐部可以理解为:有健身兴趣爱好的人们聚集在一个专门的场所在较为专业的教练的指导或自行进行专门的器械、健身操以及各种球类项目的训练,各种体育项目是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把健身及健身服务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专门场所。

2.健身俱乐部的分类。根据健身俱乐部参与主体、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经营方式等可以将健身俱乐部进行多种形式的划分。依据健身俱乐部参与主体不同而划分,按照性别可以将健身俱乐部分为男子和女子健身俱乐部,比如说某某女子健身会所;按照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可以分为:高端、中端和普通健身房。依据健身俱乐部的建设地点或者目的可以分为:附属型健身俱乐部和独立型健身俱乐部。附属型健身俱乐部多是以附属的形式存在,比如,大型酒店和宾馆为提升自身档次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建设的健身房。独立型健身俱乐部就很好理解了,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一般属于这一类型。依据活动的内容或运动项目来划分,比如健美塑型健身房、游泳馆、羽毛球馆、瑜伽健身馆、高尔夫健身会所等等。依据健身俱乐部经营的性质可以分为:经营性俱乐部和非经营性俱乐部。经营性俱乐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世界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

俱乐部的雏形最早诞生于17世纪的英国,最初是皇室们社交的一种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上层社会一种较为专业的交往场所,再后来这种交往形式进入了民间,并且不断进行细分,俱乐部的种类不断丰富。喜欢健身的人们聚集在专门健身的活动场所进行各种健身活动,逐渐形成了健身俱乐部。

目前,健身俱乐部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十分流行,无论是健身俱乐部的数量还是运营状况或是管理水平都要明显优于我们国家的。比如说在美国,平均每8人就用有1个健身房,健身俱乐部的数量可想而知。在这些发达地区健身俱乐部行业已经成为体育产业构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诞生了诸多健身行业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外知名健身企业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中国的国际知名健身品牌非常多,比如一兆韦德、宝力豪、健乐菲利斯、倍力、加州健身等国际知名品牌。

(三)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起步较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健身俱乐部才逐渐发展起来。美国好莱坞著名影星、健身教练简・方达的有氧健身操在我国的广泛流行被认为是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的开端。当时健身俱乐部还是以器械训练和跳健美操为主要内容,数量少、规模小、投资少是当时最主要的特点。

已故著名健美教练马华对于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健美五分钟”的热播,国内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健身热潮,大量面向普通群众的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加速了健身俱乐部的商业化发展步伐。马华也将健身俱乐部连锁经营的模式引入中国,马华品牌也成为当时最为知名的健身品牌。1995年,国家先后颁布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两部重要的关于体育的文件,明确大力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至此,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二、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商业健身俱乐部及会员的数量。健身俱乐部行业在中国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差距首先体现在数量上。在美国平均每8人就有一个健身房,而我国平均100万人才有一个健身俱乐部,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大中城市。由于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规模、性质、经营方式、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很难准确统计。在经过多方调查之后了解到,2008年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总数大概是2 700家,到2015已经拥有4 450家;2008―2015年商业健身俱乐部数量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2010―2013年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经过调整2014―2015年健身俱乐部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增速超过了20%。健身俱乐部的会员总数:2008年约为320万人,2015年约为680万人,2009―2013年为调整期,2015年会员总人数增长幅度较大,增幅超过了25%。

第二,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规模。我国人口众多,客观上说健身俱乐部消费的群体也是最大的,因此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健身消费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2015年,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分别为:691|、818亿、968亿、1 068亿、1 176亿、1 272亿、

1 381亿元人民币。在健康中国理念和体育产业国家战略发展双重政策红利的推动下,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市场规模和产值将会进一步增加。

第三,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运营状况。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运营行为具体可以从投资的特点和经营的方式两个方面体现。我国健身俱乐部的投资主要呈现出建设初期资金需求数额巨大、地域性差异显著、投资回收速度较慢、消费者完成交易的周期相对较长、运营成本较高等特点。经营的方式主要有会员制健身俱乐部、专门店、复合健身俱乐部、休闲时综合健身美体中心以及家庭式健身俱乐部等几种经营方式,目前“互联网+”又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O2O线上线下直接对接,丰富了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方式。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 450余家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运营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能够实现盈利的俱乐部只有不到三成,约有一半的健身俱乐部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行业的经营状况不够理想,是造成2010―2013年大量健身俱乐部相继倒闭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趋势

第一,政策面利好。首先,《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颁布鼓励大力发展健身俱乐部行业,政策的导向一般会引导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健身俱乐部行业,为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其次,今年才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的颁布会进一步强化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健康将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内涵,运动健身正是实现这一健康目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这一发展纲要的引导下,我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健身消费群体的人数将急剧增加。

第二,商业健身俱乐部将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商业健身俱乐部内涵式发展道路其实就是指服务更为贴切、指导更为专业,管理更为高效,盈利更为合理。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自20世纪80年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以力量健身健美为主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以有氧健身为主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以时尚健身为主阶段(1998年前后至今)――专业化健身阶段等四个阶段。专业化健身其实也是回归了运动健身的本质,通过更为贴切的专业化指导让健身者对健身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通过专业化的健身让健身参与者获得最大的健身收益。

通过较为专业管理团队的运营,实现健身俱乐部的高效率运营,切实保障投资人的效益,同时确保企业走上内涵式的发展道路。通过专业管理团队的高效运营实现健身俱乐部的良性发展,是盈利更为合理而又持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不管是从行业的主体,还是从行业的客体来看,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整体上还没有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作为行业主体的各个商业健身俱乐部无论从营销到管理、从服务质量到品牌建设、从从业人员的素质到经验和水平上都与发达国家的健身俱乐部存在差距。作为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客体的健身消费市场尽管孕育着巨大的商业利润,潜在消费者群体十分巨大,但是前期市场的培育和健身消费观念的灌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大发展并非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尤洋,于江洋.从健身俱乐部停业引发的对中国健身市场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17-22.

[2] 刘娓,于忠涛,姚志江.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4,(5):95-97.

[3] 张显.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定义与划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