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看戏曲的大众文化传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看戏曲的大众文化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将民族传统文化才艺秀这一新的电视艺术形式搬上荧屏,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节目为戏曲文化的大众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将离大众生活比较远的戏曲通俗化,既发挥了节目应有的娱乐性,又实现了戏曲文化传播的目的,成功地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找到了一个雅俗共赏的结合点,为大众文化的良性发展开辟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明星展示了深藏于

中国人心里的戏曲文化情结

《非常有戏》邀请各界名人登台唱戏,旨在启蒙和弘扬我国的戏曲文化,先后有李光羲、黄豆豆、罗家英、陈松伶等60多位各界明星以参赛选手或表演嘉宾的身份登场。这些明星参赛选手们都是怀着对戏曲的热爱来登台表演的,虽然他们来自其他领域,有的甚至跟戏曲根本不沾边,但是他们对戏曲艺术都怀有浓浓的文化情结。当看到这些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时装模特、当红主持人以及歌手们一个个勾上脸、戴上冠、扎上靠,一丝不苟地学戏、认认真真地演戏,而且还要如初登舞台者一样接受戏曲评委的询问和点评时,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那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事实上,几乎所有参赛明星在“初尝甜头”之后都欲罢不能,在他们看来,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即使是短时间的学习也对他们自己的事业大有裨益。

人们谈论“戏曲危机”已经多年了,现代的青年也总是认为戏曲不外乎“公子落难,小姐赠金;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等一些老套的故事,情节单调,节奏缓慢,拿腔拿调的唱段和道白令人费解,离现实生活也太远,武打就好像是杂技……然而,戏曲是一种文化,它代表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的精髓正在融入当代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①这些明星们很好地充当了这样一个传承戏曲文化的载体,在《非常有戏》的舞台上,他们将自己对戏曲的那份热爱传递给观众,以此让更多的人喜欢戏曲,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比起纯粹以宣泄、解压、感官娱乐为目的的流行歌曲、肥皂剧等有着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强的生命力和持久魅力。

评委的解说向观众转译了

艰深的戏曲文化知识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中国戏曲有三百余种,每个剧种有不同的艺术流派,其艺术体制也十分精深。戏曲强调写意,空旷的舞台上面一无所有,“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这个空无一物的场地可以演出上下数千年、纵横天地间的种种现实的、非现实的故事,可谓是“人生大戏场,舞台小天地”。中国的戏曲和诗词一样还存在着“意境”的追求,这种“意境”观念在观众和演员之间达成一种默契,文人赞赏,妇孺明白,这其中就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底蕴问题。不仅如此,戏曲的角色行当生、旦、净、丑都需要付出多年的心血来演艺,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更是演员们的看家本领。戏曲的音乐配置、文武场面非常讲究,舞台美术更是具备写意化、装饰化的特征。②

这些只是戏曲知识的一个简单的介绍,然而对于这些知识一般的观众可能是很难理解的,其中很多的专业术语也是大家不曾听过的。《非常有戏》就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学者、大师们来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通过这些大师们的讲解,一方面是运用现代话语对一些艰深的戏曲名词进行“转译”,以迎合大众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提高电视节目的水准,使戏曲在电视媒介上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关注。

观众饱尝了一次丰盛的戏曲文化大餐

以时尚包装、娱乐手段推出的《非常有戏》节目比赛持续了11周,参赛明星经过5场初赛、3场复赛、2场半决赛和1场决赛,最终决出1名冠军。与国内同类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相似,《非常有戏》的整个赛程赛事对观众来说不论是在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品味上都可谓是丰盛的文化大餐。节目吸引了明星纷纷报名参赛或登台表演,并且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将戏曲的表现形式展现给观众。《非常有戏》巧妙地利用了影星、歌星、主持人、“人气王”等明星效应,通过对参赛明星台前幕后进行的跟踪报道,尤其是每次比赛下来镜头都会追随选手到准备室,第一时间展露他们赛后激动、紧张、兴奋的心情,让观众随时了解他们所钟爱的明星们的比赛心路历程。此外,各领域的明星参赛选手还当场拜师学艺,首批参赛的明星张信哲、范文芳、花儿乐队等流行乐坛歌手们还与著名歌唱家李光曦、殷秀梅、奚秀兰等进行了难得一见的同场竞技。

不仅如此,《非常有戏》的参赛剧种除了以京剧、黄梅戏、越剧等为主体外,还兼容了在北方较有影响的评剧、豫剧和港台地区流传甚广的粤剧。节目还运用时尚元素全新演绎经典唱段,大胆引进许多全新的电视表现手段。比如:钢琴与二胡的对话、传统戏曲与流行歌曲的对话、中国戏曲与国际舞蹈的对话等,将传统和时尚、戏剧和综艺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剧作家魏明伦感叹道:“虽说是时尚与传统并举,但实质还是以时尚托举传统,是对戏曲的雪中送炭。”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说:“当年家父之所以能名动菊坛,开创别具一格的梅派艺术,就离不开对各种流行文化的吸纳。”

节目成功地赢得了更多的受众

如今,传统艺术正面临着小众化的困境,戏曲的受众群大多是戏迷,而且年龄偏大。戏迷多是好事,但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人们所关注的东西越来越多。要是把看戏的人比做是一块大蛋糕,那么随着各种娱乐媒介的出现(电影、电视等),将会使戏曲分割的蛋糕越来越少,戏迷市场就会萎缩。所以,除了戏迷之外我们还要尽量的争取那些关注戏曲的“观众”,也许他们并不专业,但是“只有不专业的演员,没有不专业的观众”,艺术是相通的,艺术没有欣赏的限制。由于观众是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去欣赏戏曲的,所以他们的眼光更加客观,没有偏见。③《非常有戏》恰恰看到了观众的这一个环节,努力采取一切手段来吸引观众,所以它创造了几乎在一夜间一扫传统戏曲曲高和寡的尴尬现状的奇迹,一举超越同期播出的强档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成为东方卫视的收视冠军。更为可喜的是,分析显示,《非常有戏》的收视人群打破了戏剧频道的收视主力通常为65岁以上、小学文化以下观众的常态,吸引了各年龄层和学历层的观众,其中15-34岁、45岁以上,大专及以上的人群收视率较高。另外,四百万人次在网上留言投票,形成了上海乃至华东地区“一时人人说戏”的壮观景象。④在“非常有戏”的颁奖盛典现场上,由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国剧协合作打造的《非常有戏大学堂》正式揭幕。“大学堂”已采取讲座、观摩表演等多种形式,在各大学府普及中国传统戏曲知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观众的范围在扩大,年龄层也在降低,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来致力于戏曲的发展。这对于当前戏曲的危机无疑是一个有利的转机。

“非常有戏”成功的思考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阐述了人类将要被大众文化“娱乐至死”这样的一个理论,并且以赫胥黎的警告来揭示大众文化的破坏性之重:“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评更加深刻严厉。的确,大众文化本身的商品性使得它一与大众传媒结合,便因为过多关注商业性追逐,而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不具备一贯性给大众带来选择的困难,从而使人们无所适从地迷失了自己的审美情趣,造成大众传媒这个以传播精神思想文化内容为主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常常迷失方向。同时,也使精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逐渐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思想行为指路明灯的作用,文化热点会为了商业利益而发生转移:打开电视后收视率最高的往往都是些通俗的小品、喜剧和娱乐肥皂剧,大街小巷充斥着灯红酒绿的歌厅、舞厅。

精英文化的介入可以为迷失方向的人们以警醒,而最好的警醒方式就是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结合,让媒体借助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等各种力量培养大众的价值观念、审美修养和自觉意识,使其在辩证地看清大众文化的利弊后,能够正确鉴别大众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大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自觉意识,提升其高尚的审美追求,使大众文化在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同时也为大众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休闲方式,提供文化导向和文化资源。⑤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就是这样一种新的精英文化传播模式,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作为精英文化的传统戏曲不能还用单一的方式让大众接受,而应不断创新,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去赢得大众。而传统文化与电视结合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艺秀《非常有戏》这一个新的大众文化形式,正好利用了大众文化通俗性、流行性的特征,以电视作为载体很好地普及了戏曲文化知识。

注释:

①②周华斌.《广播・电视・戏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06月第1版.P1、P4-5

③毛时安,蔺永钧.《传承与发展: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京剧艺术节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486

④光明日报.《现代传媒激活传统文化 “非常有戏”引发非常思考》

⑤李方海.《大众文化对舆论引导的消解》.《青年记者》.2005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