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的实施,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将成为加快国内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对武汉大学该项目的执行情况、实施成效及今后工作思考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公派留学 实践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学术空间,是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国家人才发展重大战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启动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下简称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国内优秀研究生成建制、有针对性地被派往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填补了我国亟待弥补的前沿科学领域人才缺口,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外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和沟通服务渠道。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是立足长远、着力培养国际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国内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推动力量。

武汉大学自参加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以来,充分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研究生公派留学工作,积极推动公派研究生项目稳步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以武汉大学为例,介绍了近几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成效,对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选派机制,扩大选派规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一、扩大选派规模,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精英人才

为加强和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我校于2007年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约,以首批“985工程”院校身份纳入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大批选派校内优秀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师从一流的导师。在学校及职能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较好地完成了与留学基金委的签约计划。现将我校公派研究生项目执行情况加以介绍。

1.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规模。近9年(2007―2015)来,我校利用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累计录取1095人,其中联合培养博士生702人,攻读博士学位393人。经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专家评审,我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平均录取率为85.1%;攻读博士学位平均录取比率为88.9%。目前从项目执行情况看,已超额完成国家留学基金委下达选派计划。

从我校各学部公派留学派出人数统计看,人文科学学部占比12.32%,社会科学学部占比17.44%,理学部占比19.56%,工学部占比9.97%,信息学部占比14.33%,医学部占比21.27%,其他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占比5.11%,属于较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公派留学派出人数分布模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学科。近几年我校在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医学9大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121个二级学科内均有研究生被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并赴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理学、工学、信息学和医学学科专业共计派出研究生769人,占项目派出总人数的70.23%,其研究方向均属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领域。同时,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表现出较强的实力,共计派出326名研究生,占项目派出总人数的29.77%。由此可见,我校选派学生的学科分布情况与学校的学科布局与学科建设规划基本保持一致。

近些年,我校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计派出研究生864人,占派出总人数的78.90%,其中学科专业属于国家留学基金委优先资助学科专业范围内的人数比例超过90%。可见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领域的研究生是国家公派留学申请和派出的主要候选人来源。

3.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派出国别。自项目执行以来,我校国家公派留学选派学生大多前往教育科技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占派出学生总数的91.86%,派出目的国遍及25个国家。其中前往美国418人(占比38.17%)、法国163人(占比14.89%)、德国121人(占比11.05%)、英国90人(占比8.22%)、荷兰54人(占比4.93%)、加拿大52人(占比4.75%)、澳大利亚52人(占比4.75%)、日本33人(占比3.01%),这与国家总体研究生公派留学目的国区域分布相当,这种分布与世界科技发达水平和一流大学的分布情况高度一致。

4.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所派往世界高水平大学分布。为确保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取得预期效果,在校内各培养单位评议和遴选基础上,学校将“三个一流”作为国家公派留学项目选派学生最主要的评选标准,严格选派程序。

2007―2015年,按当年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统计,我校派往世界前30名高校有170人、前50名高校有134人、前100名高校有171人,前200名高校有204人,被录取学生派往世界前200名高校占派往国外高校总数的60%以上。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都有我校公派留学学子的身影。同时,结合学科建设实际,学校还有针对性地选派了一批学生到国外在某些研究领域已取得突出成就和创造性成果的知名科研院所研修学习。

5.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就业回国情况统计。截至2015年6月统计数据,我校国家公派留学学生已回国就业531人,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中到高校就业297人(占56.0%),包括选留本校74人,其他高校223人;科研院所51人(占9.6%);企事业单位92人(占17.3%)。与全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进行比较,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回国后,在本校和其他高校就业人数占比远高于全校研究生在教育单位的就业比例,实现了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这些回国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现有职业与其职业期望基本吻合,并且通过公派留学项目获得了更完善先进的训练和培养,不仅打下了更坚实的学业基础,而且扩展了学术视野,更容易融入国际学术交流环境。其中许多人已经在新的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显示出良好的科研潜质与创新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升项目运作水平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选派工作,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和项目实施等多层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按照项目要求积极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同时,不断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运作,从项目的宣传推广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

1.完善组织机构,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我校成立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项目组成员包括研究生院、国际交流部、人事处等学校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订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政策及项目总体协调。研究生院和国际交流部协作分工,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由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运作,因而确保了项目的高效实施。

2.深入动员,加大项目宣传力度。为了提高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参与度和知晓度,充分调动全校研究生和导师的积极性,学校全方位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例如在项目宣讲方面,邀请国家留学基金委有关领导到学校举办专场公派留学宣讲会,给全校师生做国家公派留学政策解读;学校主管领导亲自到宣讲会现场进行公派留学工作动员;针对不同学科特色,以学部为单位进行不同学部的公派留学专题宣讲会;邀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海归导师举办沙龙,介绍其国外留学经历。同时,学校还广泛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不断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此外,还在研究生新生入校的《新生手册》中及时反映我校公派留学相关政策和信息,让入学新生进校后就能知晓我校国家公派留学相关政策。

3.政策激励,积极引导。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项目执行中的积极作用,鼓励研究生导师以科研合作平台为纽带,为研究生出国积极寻找国外一流导师。切实执行公派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兼招补偿”政策,对导师名下当年有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第二年导师招生时,实行博士招生指标补偿,并落实到博士生导师名下;免除有公派留学研究生的导师应缴纳的研究生培养费;优先推荐有公派留学研究生的导师公派出国短期访问,积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国家公派留学项目。

4.利用校际交流协议,扩展派出渠道。我校根据学科发展整体规划和自身学科优势,与国外一流大学签订一批校际交流合作项目,建立较稳定持久的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渠道,促进我校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实质性合作。例如,主动寻求与美国杜克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签订几十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和双学位项目,深入挖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资源,拓展公派留学派出渠道。

三、拓展研究能力,凸显项目实施成效

1.开阔了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了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开拓了我校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他们广泛接触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国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使研究生获得了充分的国际交往机会,在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综合学术能力,并与国外专家和同行建立了学术联系,并为将来的深入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2.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促进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为派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平台,使他们充分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同时还学习到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显著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力显著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拓展,发表的高水平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2015年间留学回国的研究生中,有427人发表SCI/CSSCI/SSCI等高水平科研论文632篇,有部分博士生还在本学科顶级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涌现出一批学术新秀。另外,在公派留学研究生获奖项方面,有1人次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66人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61人次获我校研究生学术创新奖。获奖比例远高于全校研究生的平均获奖比例,显示公派留学研究生日益成为我校研究生学术科研和实践创新的生力军。

3.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优秀后备人才。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为我校及国内其他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储备了优质的人才资源,有相当数量的公派留学回国人员到本校和其他高校任教,充实了师资队伍。这批博士学位获得者通过在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跟随一流导师学习和研究,具备了国际学术视野,接触到了本学科学术发展的最前沿,掌握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开阔了研究思路,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为成长为创新型学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奠定了基础。随着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持续发展,其留学效益和派出成果将会愈发凸显。

四、今后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工作的思考

1.探索国际化培养新模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多年实施,国外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和一流导师通过该项目与国内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双方导师、研究团队的双边合作不断深入。例如,我校在与法国有关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生过程中,法方学校明确希望对派出留学生进行“双博士学位”培养,双方互派导师参与公派留学生学位论文答辩,双方学校联合授予学生“联合博士学位”或“双博士学位”。这些新现象新问题的出现,表明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逐步向学位体制、法律制度、管理模式等更深层次在逐步推进,探索国际化培养新模式,拓展博士生联合培养的内涵及外延,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论证和研究。

2.提升项目管理的服务水平,提高选派质量和项目运行效率。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涉及复杂的管理流程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工作中需要加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在掌握公派留学政策的同时,工作中还要面向公派留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保证和提高留学效益提供有力支持。

(1)从人员选拔环节说,现有申请流程仍比较繁琐,周期较长,网络信息平台功能需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还需要完善和细化。

(2)从项目选派质量说,学校学科发展与公派留学选派人员的针对性、目的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院应该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公派留学生。在项目申报的学科结构、公派留学派出渠道、世界高水平大学排名、导师参与积极性、公派学生自身素质等各方面综合评估考量,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选派质量。

(3)从在外管理角度说,当前主要是依靠我国驻外使领馆的属地管理和学校的跟踪管理,今后应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在加强国内导师与公派学生指导和联系的同时,学院、学校和驻外使领馆文教处各方都应密切与公派留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尤其是公派留学生在身心健康、突发事件等方面应建立更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使公派留学生在外学习和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成效。

3.完善公派留学生回国服务配套机制。随着公派留学生的陆续回国,进一步完善公派留学回国服务激励机制,已成为日益迫切的要求。对于留学人员回国后的科研工作和学术发展需要,用人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在公派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及其待遇、人才使用及规划、科研工作设施的支持性等方面,努力构建更有利的学术成才环境。缩小公派留学回国人员的职业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对于发挥公派留学的长期效益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马永霞,郝晓玲.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进程――以战略路线图为工具的历史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5):25-31.

[2]徐晓媛,高新柱.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30年政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48-51.

[3]贾爱英,胡晓阳,等.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16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