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张謇产学研相结合职业教育思想的启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张謇产学研相结合职业教育思想的启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研究了张謇先生产学研相结合职业教育思想,受其启发论证了职业教育要主动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之路,依托校企联盟,产学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做法,以及如何构建职业院校师生的实践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

关键词:张謇 职教思想 产学研结合 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01-02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晚号啬庵,清咸丰三年出生于南通海门常乐镇一个亦商亦农的普通农村家庭。我国近代状元,实业家,教育家。

张謇在从官的生涯中,深知清末民初的国家腐败与混乱,实非以一己之力所能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国家。因此,与朝廷(政府)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同时以自己亦官亦民的有利的状元身份,开始了在家乡经营实业之路。他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其后半生的精力身体力行,创造出卓越的业绩。

他早期经营的大生纱厂与通海垦牧公司的成功,使他产生扩张并缔造实业集团的雄心。张謇的人才立国的理念,一方面全面推行师范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另一方面提炼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以自己培养人才以发展实业的举措,筹办了纺织、农业、医学、河海工程、土木测绘、伶工、女红等专业职业学校。亲身组织了南通地方自治的实践,从而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其影响“倾东南,波及全国”。在南通的历史上,张謇曾创造了数个“第一”。教育无疑是其中最亮点之一。这一突出的成就是在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及其两者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取得的。

虽然张謇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敬业精神,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方面,至今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地方。张謇在教育事业上展现出了他个人所特有的、过人的人格魅力,也许这正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今天纪念他、研究他的重要原因。教育事业,如同他的企业、社会事业一样,留给后代丰富的精神财富。

1 张謇教育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张謇的一生主要倾注在实业和职业教育方面。“实业”是指农工商各业,即是今天的第一、二、三产业。实业与教育相结合,就具有产学研结合的丰富内容。张謇对产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全方位的、辩证的思维,从实践到理论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实业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是张謇在教育思想领域里的一大贡献。我们今天来研究它,因为它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1“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的探索

在张謇看来,职业院校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的场所,是为了实业 建设、社会发展,因此要适合社会的需要。他讲:“教育尤其宜变动,不过必当顾及本地的需要。例如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 通的。”因此,办职业院校,张謇强调二个字:即“用”与“适”,明确提出“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指导思想。他在1920年欢迎美国教育家杜威到南通参观讲学时的致辞“凡事必求其适,譬如常人置一冠,购一履,尚唯适之是求,矧在政治、教育之大者乎”,阐明了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

正是基于“用”与“适”的指导思想,张謇先生从实业家、教育家的高度,准确地把握教育与实业之间最根本的关系。在实践中系统地勾勒出职业教育必须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系列主张。他提出的“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所至,即教育所至”、“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办学宗旨,揭示了产学结合既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学校从事教育的主要动力,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必然趋势和重要途径;明确了以职业为导向,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诸生在校数年,科学知识,日就新异,然此为书籍上研究,至实地作业,又重经验”,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强化其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蕴含着科技在产学研三者关系中的先导和纽带作用,指出职业教育应以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载体,开拓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教育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所以他办的学校,十分重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重视实践的教学环节,科学地安排实习课时,努力创设实践场所。其目的是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1.2“以教育改良实业”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的探索

实业扶助了教育,实业也需要教育来帮助。学问的载体即是各类人才,而人才有赖于教育的培养。教育的目的在开民智,明公理,提高国民素质,同时也为实业提供所需的各种各级技术人才。人才以其专业知识,即以学问来改良实业,促进实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的这个目的就决定了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业,为实业服务。张謇为了产学结合,达到教育改良实业的目的,采取了许多可贵的新理念和新举措。

1.2.1办学与生产相结合

创办什么样的实业就设立什么样的学校,教学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

张謇看到西方先进国家“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能够达到“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目的。张謇创办的各类各级学校就是以西方先进科技为教学重点,甚至连纺织青年工人的夜校,也要学习纺织学、机械学和英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就更是如此了。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种层次的人才,都有程度不同的科技水平。学校为工厂企业的技术更新与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

1.2.2在办学的选址上与工厂相结合,以利于产学的联系

张謇对教育,向来“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为此,对学校的选址也作精心的考虑。根据学科的性质,学校相对应地设在实业的周边,有 利于就近实践。

综上所述,受张謇产学研职业教育思想的启发,依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调动企业与行业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件下,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实施教学、科技、生产紧密结合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途径,创设与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教育机制。

2 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教育机制

2.1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保障机制。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不同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展多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发挥人才、技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发新产品、提供“短、平、快”的服务;对提供较明确的就业岗位的企业,学校按岗位要求对愿意前往就业的学生采取量身定做的办法,开设必要的选修课和专门的技能训练课,为企业培养人才,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毕业生等等。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让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吸引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为促进学校与相关企业或行业双向选择合作伙伴注入了动力,进而促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展生产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合作,对校企双方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现产学研结合效益的最大化。

2.2构建产学研结合的调节和引导机制

学校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把企业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中获得的利益作为合作的切入点,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和调适机制。不断更新办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和完善专业结构。学校还定期组织各教学部门深入全省有关行业和企业,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电话咨询以及网络查询等方式,对已开设和拟开设的专业进行人才社会需求和人才规格要求的调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促进了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融教育教学、生产实习、科技推广、经营管理、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学机制,可以把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增加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致富能力。

2.3构建产学研结合的集约化机制

建立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行业或区域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对职业教育集团在政策、经费、建设项目、招生计划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实训基地自主发展的新机制,推进各类实训基地产业化经营,面向区域所有院校和培训机构开放,以市场化方式承接教学实训项目,并在完成教学实训的基础上,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生产、技术服务,构建学生就业信息网,优化学生就业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与现场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有机结合;把专业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和企业当前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新工艺的设计和实施有机结合;把社会生产实践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持续发展有空间,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张謇关于实业教育之间关系,以及产学结合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达到了时代 的最前沿和新高度,就是今天看来仍不失其先进的意义。张謇在实践经验中探索的实业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就是教学与生产的结合,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为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对产学研的结合作了宝贵的早期探索。

参考文献:

[1]许铁梅.对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01年第6期.

[2]兰曦亮.职业学校产教结合的思考[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M].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朱洁颖,女,1980年12月出生,学位:文学硕士,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