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索颈动脉超声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索颈动脉超声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 受检者160例,分为无高血压的对照组(1组),原发性高血压组(2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3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组(4组)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5组),观察两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2组、3组、4组及5组的CCA-IMT值均高于对照组,3组、4组及5组的CCA-IMT值均高于2组,4组高于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高频超声检测CCA-IMT及斑块形成有助评价动脉硬化及其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CCA-IMT;高血压

近年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壁结构的病理改变在超声显像下主要表现是内-中膜(IMT)增加及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其与冠状动脉、脑动脉等血管的粥样硬化之间有着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础,颈动脉IMT增厚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标志,因颈部血管表浅,高频超声技术很容易显示其解剖结构,其二维图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的横轴和纵轴解剖图像,观察动脉壁的厚度、较准确地判断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大小、范围、管腔狭窄的程度和范围。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受检对象来源于2005~2009年在我院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28例,男性62例,女性68例;年龄36~89岁,平均(62.09±9.95)岁。入选标准如下:根据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更新》收缩压≥21.3 kPa和(或)舒张压≥12.7 kPa,确定为高血压;冠心病诊断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糖尿病依据WHO 1999年诊断标准;伴有脑梗死病史的依据临床及CT检查成立。

根据病史分组,128例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为2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为3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为4组,有32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为5组,为了便于统计,各组入选患者均为32例。另取有头晕或胸闷等症状但无高血压,而且也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来院检查者32例作为对照组。

各组入选患者的基本资料分组例数男女年龄(岁)1组32131962.09±15.502组32191361.72±12.663组32171562.34±8.764组32122061.63±11.235组32141862.69±6.471.2 研究方法 使用仪器为美国产彩色多普勒超声仪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固定检测者操作,使用高频探头L11-7,探头宽频频率范围:7~11 MHz。

受检者取仰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显露颈部。取颈动脉长轴切面,于心电图R波顶点测量颈总动脉(CCA)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ICA)近端1cm范围内动脉后壁管腔-内膜交界面与中膜-外膜交界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作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测量时注意避开粥样斑,观察内中膜形态,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测量其范围、数量及回声特点等,用随机软件估测斑块处的管腔内径有否狭窄及其程度。

颈动脉IMT正常值<0.9 mm,分叉处IMT<1.2 mm。斑块定义为血管内-中膜局限性增厚>1.0 mm或≥相邻IMT 0.5 mm,或≥邻近部位IMT值的1.5倍。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对照组检出斑块15例,占46.88%,检出41块斑块;原发性高血压组检出斑块16例,占50.00%,检出67块斑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检出斑块24例,占75.00%,检出75块斑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检出斑块29例,占90.63%,检出97块斑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检出斑块28例,占87.5%,检出106块斑块。

5个组间的CCA-IMT值比较,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组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CCA-IMT值均高于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伴糖尿病组与高血压伴冠心病组IMT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160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各组斑块的发生均为窦部最多,颈总动脉次之,颈外动脉最少。

安表3 160例患者颈动脉斑块部位分布情况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形成动脉硬化的机制各异,但其病理变化均是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早期表现为IMT值增大。晚期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本研究结果显示,病变组的CCA-IMT和粥样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两比较,4组高于3组,3组高于2组,2组高于1组,5组高于1组、2组、3组(P<0.05)。提示高血压时CCA-IMT增高,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时增高更明显,且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斑块数目严重程度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提示IMT增高是多种因素独立作用而又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将加速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动脉硬化的发生。

虽然冠脉造影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最可靠方法,但为有创性检查,在老年患者中较难普及,颈动脉超声扫描检查是一种较好的替代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损伤与冠心病高度相关,并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Kotsis等研究指出,IMT作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IMT越高,提示罹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提示颈动脉IMT可以间接估测冠状动脉内膜病变程度,对反映冠心病的发展和转归有一定意义。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后颈动脉结构更易发生改变。通过对颈动脉的超声检测,我们能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病变,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对于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且其病变往往早于冠状动脉及脑动脉,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又被认为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颈动脉位置表浅,干扰性小,超声扫描技术可直接显示管壁,能观察到尚无明显管腔狭窄时管壁的增厚,且具有无创、便捷、费用低廉等优点。用高频超声检测CCA-IMT及斑块形成来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的血管病变是可行的,同时还可以评价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智章,张爱宏.外周血管超声彩色血流成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

[2] Visona A,Pesavento R,Lusiani L,et al.Intima-media thickening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as indica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giography, 1996, 47(8): 61-66.

[3] 陈育华,褚俊.超声诊断颈动脉硬化新进展.医学综述,2006,12(18):1142-1144.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