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向西方观众讲述中国书法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10月13日,在欧洲的“心脏”、欧盟首府,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重头项目――“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英文名:The Orchid Pavilion:The Art of Writing in China)――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隆重推出。通过120余组/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以及其他公私收藏的中国书法、绘画和当代艺术精品,“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首次向西方全面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历史发展和伟大创造,让欧洲观众从不同视角体验和思考中国书法艺术亘古常新的社会文化魅力。此次国际大型展览由中国文化部和比利时欧罗巴利亚国际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共同承办,中国美术馆牵头组织策划。展览于10月14R对公众开放,至2010年1月31日结束,将历时三个半月。
在展览开幕前的10月8N晚上,刚刚参加完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开幕式的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中国驻欧盟大使宋哲等在百忙之中专程莅临参观指导了正在布展中的“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10月13日上午1_点,大展新闻会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展厅现场举行由该馆馆长迈克尔・德格特(Miche Draguet)主持。欧罗巴利亚国际协会总经理克里斯蒂・穆尔德(Kristine De Mulder),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法国学者柯柏(Andre Kneib)等向新闻媒体通报了展览情况。10月13日晚上7点,200余位来自欧洲和中国,美国等地的嘉宾观众亲历了别具一格的展览开幕式。嘉宾们首先在典雅堂皇的中央大厅观看了动人心魄的现场书法演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当场书写一幅高4.4米,宽5.8米的草书巨制,赢得了人们的热烈掌声。开幕式嘉宾致辞特意安排在在个精心营造的“兰亭情境”空间举行,让人们恍如置身千年前大书法家王羲之等兰亭雅集的场景。开幕式致辞由迈克尔・德格特馆长主持,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张援远,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克莱尔・吉尔尚(Claire Kirschen)、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纪天斌等出席。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中,比双方总协调人董俊新局长、吉尔尚前大使分别致辞,高度评价了此次大展,并对展览开幕表示祝贺。董俊新说,这是中国在境外举办的规模最大,精品最多,展品创作年代跨度最大的书法展览。“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感受兰亭雅集的风雅淡泊,还可以体会曲水流觞的闲情逸致,从而了解书法折射出的中国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随后观众自由参观展览,并出席酒会,整个活动持续至晚9时许结束。配合此展,还出版了精美的法文版、荷兰文版同名学术画册。来自中国,比利时,法国,美国的12位国际知名学者撰写专文,从不同角度介绍和阐释中国书法文化。展览期间,馆方还组织了系列公共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增进欧洲社会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为精心策划组织此次大展,中国美术馆专门组建了学术阵容可观的国际策展班子。中方策展人为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傅红展(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主任),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国际事务部馆员)。比方策展人为:柯遁柏(Andre Kneib,法国国家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巴黎第四大学副教授)、史蒙年(Jean-Marie Simonet,比利时皇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在展览从创意到实施的两个年头里,笔者有幸作为项目协调人和策展委员会成员之一,与诸位领导,老师一起工作,亲历了展览策划的全过程。以下对大展的策展理念,展览内容,工作方式、文化意义等作简要综述。
策展理念
“向西方观众讲述中国书法文化的千年故事”可以说是此次展览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也是最主要的策展理念。策展委员会从一开始就达成共识第一,这个展览的目标受众主要定位在来自比利时和欧洲各地的西方普通观众,而不是对中国书法更为熟悉的西方汉学家和华人社会。因此,展览应具有相当的普及教育性,充分考虑到在西方社会传播中国书法的特殊性,包括观众的知识,文化、语言背景等因素。第二,这个展览的展示内容定位在中国书法文化,是一个“书法文化展”,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见的“书法艺术展”或“书法历史展”。展览将从当代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对中国书法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全新的解读,探讨中国书法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思考中国书法的当下发展及价值所在,探索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理解,沟通、对话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第三,基于以上的考虑,展览将别开生面地采取“讲故事”的方式,从一个中国社会几乎家喻户晓的兰亭故事说起,由点及面,发散开去,通过精心遴选组织的书法、绘画和当代艺术作品,呈现和探究中国书法所反映的中国人文化心理和精神追求所折射的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环境。
“再序兰亭”这一别致的展览主题,无疑也是此次大展策划中的点睛之笔。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之初,大书法家王羲之与朋友们雅集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在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清流激湍之畔,大家饮酒赋诗,极尽欢愉。乘带着酒性,书法家王羲之当场挥毫为众人所赋之诗作序,抒写对自然人生的感怀。被中国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的经典名篇《兰亭序》由是诞生。《兰亭序》以其“清风出袖,明月如怀”的高雅气格,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成为中国书法成熟与完善的标志。王羲之也因此被世人尊为书圣,成为一盏高高照引中国书法道路的长明灯。千百年来,后世文人书家在兰亭精神熏染滋养之下,继承创新,孜孜以求,不断续写着书法文化的熠熠篇章。从这样一个兰亭的故事讲起,展示中国书法的创造奥秘和丰富传统,是此次展览在策划上的独特思路。用范迪安馆长的话说,“纵观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在《兰亭序》光辉的照耀下,中国书法在不同的时代文化条件下,通过对传统的继承、转换与超越,形成了书法内涵和风格不断延展的长河。从中国书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从古代到今天延绵不断的奥秘。这个展览题目‘再序兰亭’中的‘再序’二字,蕴含着1000多年来书法不断的‘再生’与‘再创造’的意义。”当然,兰亭雅集这1000多年前的文化活动,也有其特别的当下国际文化意义在。荟萃古今中国书法精品力作的此次大展在“欧洲的心脏”举办,主要面向西方普通观众,不仅是一次千年中国书法在当代情境下的雅集,更是一次东西方文明对话交流的盛会。
在内容结构上,“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的策展理念也颇具匠心。与常见的书法展览不同,整个展览围绕“再序兰亭”这一主题,结合纵向(历史时序)和横向(文化命题)两条线索展开。一方面,展览以时间顺序系统地呈现中国书法的起源,成熟与完善传统书法 在历代的丰富与发展以及当代书法在传承基础上的演变与创新。另一方面,展览从社会文化角度重点展示和探讨书法与正统书法与政治书法与宗教书法与文学书法与绘画书法与线条、书法与观念等七个方面的文化关联。从当代文化研究(特别是跨领域文化研究)的视角切入,主要围绕不同的文化命题组织展览内容,这样的策展理念显示出一种“打破边界,贯通古今”的宽广文化胸怀。
展览内容
通过中外策展人全体工作人员(尤其是中国美术馆展览设计师韦枫)的精心努力,“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的策展理念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呈现展览内容精彩纷呈别具创意。展览作品、展示布陈背景材料诸方面相辅相成浑然契合,营造出良好的欣赏氛围。约1500平方米的半地下展览空间高低锚落,曲折环回,开合有致,给观众以不断的意外和惊喜。
进入正式展区之前,观众们首先要穿过一道具有传统中国园林特色的月亮门。从门洞走进去,是条长长的狭窄通道,左手壁上贴着传统书法工具的精美大图片:笔、墨、纸,砚,印。每一样用具旁边,是相应的英文单词:“Brush”、“lnk”、“Paper”,“lnk Stone”、“Seal”。《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马戎戎在参观后如此评价:“出乎观众意料的是,这些单词都是用毛笔写成的,墨迹特有的灵活与酣畅,带来印刷体无法体现的生动和温柔,中西的小碰撞,就这样有了一个趣味性的开始。”从月亮门口,远远就可看到一面有醒目的集王羲之行书字体“再序兰亭”四字的深红色展览主题墙。主题墙旁边的投影,放映着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录像。为了方便欧洲观众欣赏,此次展览的主题墙,前言和段首语使用中,法,荷,英四种语言,所有作品说明则采用法文和荷兰文双语。
展览的引子部分是“书法与汉字”展区,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碑帖拓片等材料简要介绍汉字书体的历史演变。在右侧的墙面上依次贴着五种字体的大“书”字,每字约一人高,原字分别选自秦李斯《峄山碑》(篆书),汉《张迁碑》(隶书)、晋王羲之《孔侍中帖》(行书),唐柳公权《神策军碑》(楷书),唐怀素《自叙帖》(草书)。左侧一排展柜中则陈列着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到篆、隶,楷,行,草诸体有代表性的碑帖拓本或实物。与“书法与汉字”狭长展区平行的下方是一处豁然开阔的公共空间――“兰亭情境”展区。正面的背景墙是三张绍兴兰亭实地景观的巨幅图片,中间为绿荫掩映下静静的兰亭,两侧是缓缓流淌的溪流,生动地再现了古人兰亭雅集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场景。空间中央搭建的平台上是以北京故宫乾隆花园流杯亭曲水流觞场景图片制作的大型投影装置,既抽象又直观,潺潺的流水声若隐若现,影像四围铺着来自中国的青灰石板,可供观众休憩静思。空间里还陈列着与兰亭雅集相关的书法绘画和资料,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褚遂良《模王羲之兰亭帖》,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和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傅抱石《兰亭图》等传世珍品。这一切,都让人们神往千年以前“群贤毕至、少长成集”的兰亭雅集。
在以上历史和文化铺垫的基础上,展览随即进入七个围绕不同文化命题的专题展区。“书法与正统”部分和“书法与政治”部分合占一个比较独立的展览空间。事实上,这两个主题在中国社会文化历史上也有着错综复杂、难解难分的特殊关系。“书法与正统”部分的展品,主要展示书法的正统和正统的书法两个方面。书法的正统主要是指与王羲之《兰亭序》一脉相承的中国书法经典传统,正统的书法则主要是指以唐楷为代表的“尚法”传统及其与千多年的中国科举取仕制度的历史渊源。“书法与正统”部分的展品以拓本为主,主要包括唐虞世南《摹兰亭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经典拓本,以及明清“台阁体”,“馆阁体”书家如沈度,姜立纲,张照等人原作。书法与政治部分主要展示历代的帝王书法,包括唐太宗,宋徽宗、宋高宗、明崇祯帝、清雍正,乾隆等人书作。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精品是宋微宗赵佶的“瘦金体”《闰中秋月帖》和明崇祯的行书《松风水月》真迹等。“书法与宗教”部分展示的是历代的宗教题材书法作品以及部分僧人书法。展厅中的一面主墙上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巨幅场景图片和自上而下竖排的“佛说金刚经”五个大字的拓片。另一面整墙则是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图片,旁边展柜里陈列着《龙门二十品》造像拓本。这―展区里还展示了元代赵孟\的名帖《帝师胆巴碑》长卷真迹,南北朝的道教石刻《瘗鹤铭》拓本、智永《千字文》以及隋唐以来的写经书法原作。近人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信札六件,为其致学生刘质平的书信,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书法与文学”部分展示的是历代文学家的书迹以及与部分书写传统诗词名句的当代书法家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献之李白、杜牧、黄庭坚,翁方纲于右任,启功,陆维钊、欧阳中石等人作品。其中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杜甫寄贺兰诗帖》真迹尤为精致。为了进一步营造优雅的氛围,让西方观众体会中国传统文人生活,在这部分展区还专门布置了一个精致的“楠书房”,陈列着金丝楠木家具以及文房四宝等摆设。
接下来的几个专题展区,高潮迭起。在“书法与绘画”部分,20多件历代书画大师经典之作,演绎着中国传统文人画“书”与“画”的独特关联。从北宋米芾的《珊瑚帖》、《复官帖》真迹到南宋马远《水图》真迹,从元代赵孟\《秀石疏林图》到明清的文征明《横塘图》金农《自画像》徐渭《莲舟观音图》、朱耷《花卉》册页,再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师的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书法与线条”展区作品虽不多,但探讨了中国书法作为线条艺术的特质,恰好作为“书法与绘画”和“书法与观念”之间的自然过渡,引人探究中国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特点及其与西方艺术的异同。这部分的展品有唐代张旭怀素的草书拓本,明代傅山的草书,清代邓石如的篆书,以及康有为林散之、沙孟海谢云等以线条见长的书家作品。最后一个展区“书法与观念”部分,展示的是“变书法”、“反书法”、“用书法”等当代新走向。其中既有当代名家如沈鹏张海,孙伯翔、王铺,马世晓、陈振濂等人基于传统书法的创新力作,也有一部分从书法出发的“现代书法”和实验艺术作品,包括黄苗子、曾佑和、古干、王冬龄、谷文达、邱振中、徐冰、魏立刚、王南溟刘彦湖,邵岩陈光武邱志杰等的作品。曾佑和的《笔虫少》,古干的《五千年》,谷文达的《简词系列》、陈光武的《无题》邱志杰的《重复书写兰亭序一千遍》、王南溟的《字球组合》、徐冰的《沁园春-长沙》等当代艺术作品尤其吸引观众瞩目,让人们深思书法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意义。
工作方式
此次展览在工作方式上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做法。略述三点。
第一,国际化的学术班子。此次展览外 方策展人柯遁柏和史蒙年都是欧洲重要的书法学者和汉学家,早年曾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留学,系统学习和研究书法。他们都十分热爱中国书法,是在欧洲热心传播中国书法的朋友。中方策展人中,范迪安、傅红展是富有国际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朱青生、杨应时则曾分别在德国和美国留学多年,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对中国书法及其在西方的传播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除了以上六位策展人,还有几位中外书法学者也参与了此次展览画册的学术撰稿工作,包括法国学者Francols Bottero、美国学者白铃安(Nancy Berlfner),中国学者王元军任平、李洁冰等。这样国际化的学术班子在一起工作,虽然增加了项目协调的难度,但更能全面充分地考虑到西方观众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保证展览的国际学术水准。由于语言的优势,两位外方策展人在向欧洲观众和媒体推介此次展览方面出力尤多。
第二,探索历史文物类博物馆与现当代美术馆合作策展的有效模式。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首次携手故宫博物院策划组织大型出境展览。由于展品中有大量国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品就有十多件文物的出境展出条件和保护措施就成为国家文物局审批时的焦点。这当中,文化部和故宫博物院均作了大量积极的沟通协调工作,而中国美术馆与故宫博物院及比方也作了深入细致的协商,采取相应的措施。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考虑到欧洲观众的需求和比方场馆的要求,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及相关单位经过认真协商讨论,最后决定展览中的11件故宫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在比展出两个月后,以复制品换下展出。在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美术馆的协议以及中国美术馆与比方的协议中,均对比方场馆展厅的温湿,光感等技术条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展品的陈列设计上,中比双方都尊重了文物的保护及历次出展的惯例。从故宫借出的文物,布展与撤展均由故宫派出的专家进行操作,以避免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文物损伤。这些,都为今后中国美术馆策划举办类似展览积累了经验。除了故宫博物院,浙江省的李叔同纪念馆和陆维钊书画院也慷慨地出借了部分文物展品,并提供了图片,文字资料。
第三,开拓性地利用和开发相关社会资源。展览的书房场景装置中,所有珍贵的金丝楠木家具和相关摆设物件均借自北京后海旁的高级会所“楠书房”,该机构负责人高辉珍为展览提供了热情的支持。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主任胡周祥绍兴当地摄影家董建成等也为落实展览相关图片提供了无私帮助。此外,展览工作小组还与我馆事业发展部协作开发了精美的“再序兰亭”系列衍生纪念品(包括齐白石对联木制镇纸,纪念毛笔,书法系列明信片,邱振中作品体恤衫,邵岩作品鼠标垫等),为今后涉外展览的相关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化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突破,就是大力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在这方面,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的部门、机构都作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果。“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作为中比两国政府2009年合作举办的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重点项目,就是一个具有创意性的国际艺术盛会,为比利时乃至欧洲各国了解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展示和交流机会,势必在国际文化舞台上产生深远影响。以“再序兰亭”为主题在比利时举办中国书法展览,是将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推向世界传播浸泡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让更多的欧洲观众从中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异同。相信这次展览能够使比利时乃至欧洲观众对中国书法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有全新的理解,了解中国书法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探究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此次展览,除了它在策展学术理念上的开放性和独创性,最为吸引人的就是其中展出的历代书画精品,它们代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是真正精致的中国文化品牌。此次展览的策划组织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把握中方话语权的典型尝试,而且跳出了对中国书法的传统陈旧认识,试图以全新的,多样的,开放的视角,对书法文化进行当代的解读,表现出对历史的负责与尊重。
“再序兰亭:中国书法大展”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很多。从中国书法迈向世界的崭新姿态,从讲述书法故事的独特方式,从西方汉学家和重要文化机构的热情参与,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走出去”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目前已得到的反馈来看,欧洲媒体和观众对中国书法文化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兴趣。大展开幕次日,当地一些主要媒体即发表大篇幅的评论报道,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展览期间,国内外的一些主流媒体也纷纷采访报道,推波助澜。正如范迪安馆长在为展览图录撰写的前言中所指出的:“东西方文化正在迅速形成互相融合,互相理解、互相渗透的新型交往方式。令人欣喜的是,欧洲公众已经对东方书法的抽象线条开始有了亲切的感觉和接受的热情。当我们能共同欣赏抽象艺术、线条艺术,欣赏书法线条的节奏,韵律等形式意味的时候,就存在可以共通的审美接受心理,就具备了欣赏和理解书法的文化心理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展览是公元353年发生在兰亭的那次文化聚会的当代回响,是中国文化和比利时文化、欧洲文化的一次跨越文化边界的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