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肩负责任感的语言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肩负责任感的语言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出现,人类社会早已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目前,电影、电视已经普及,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在全球逐步渗透,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动力的信息时代已经降临。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之间要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因此,电影电视文化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林杏光先生1937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校务委员。他眼光敏锐,早在十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对现代汉语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的结合研究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经过深思与总结,遂成专著《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语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该书按照从虚到实,从整体到局部,从小到大的逻辑思路安排内容,条分缕析,以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为重点,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的研究时间和体会,同时也讲述了跟词汇、语义研究有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特别是计算语言学最基本的知识以及跟计算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法领域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呼吁为抢占信息时代的制高点而进行语言研究,处处显示了语言学家的高度责任感

下面,我们根据对其理论体系脉络框架的个人理解,以《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第一、九章为着眼点,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二、内容要览

《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是一个逻辑思路清晰的体系,内容也十分丰富,但为篇幅所制约,我们只能择其要而概括如下:

1.电影文化和其他文化语言倡导人、机两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

林杏光先生清楚地看到了时代的特点,认为在信息时代,语言研究应该注意人、机两用,也就是选择研究课题时,既要考虑人际交流的需要,也要考虑人机对话的需要。

八十年代末期,林杏光先生就顺应计算机界的呼声,着手进行为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选择课题,不断向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靠拢,以迎接信息革命的重大挑战。后来林杏光先生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汉语学习》,2001年第3期)等论文中又多次倡导了该论点,呼吁语言学界和计算机界的专家采取有力措施,打一场独领的跨越式大仗,抢占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知识处理制高点。可以概括地说,注意人机两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是适应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广阔市场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语言研究工作者的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从计算机研究课题中所存在的大量语言问题来看,我们今天的语言研究工作也应当充分注意人机交际的需要问题。

2.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

林杏光先生很重视方法的总结和提取,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要查阅《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要查阅《词汇学论文索引》;要了解词汇语义的研究现状:研究词汇和语义,不但要了解本领域的论文和专著目录以及研究现状,而且还要了解我国语言学界的状况。另外,也要注视世界语言学发展的新潮流,等等。他坚持一条原则:“不能只讲结论,还应讲得来的过程。”坚持“谁的就是谁的”的做学问的态度。他认为“谁的就是谁的”是一种学美德,而且一直认为“学问与品格共存”。从专著的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看出林杏光先生的严谨与认真。

3.电影以及其他计算词汇学的产生与实践

计算词汇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需要大型词典和有科学标注的语科库来支撑,因此词汇便显得特别重要。另外,很多语法理论都强调词汇的重要,主张减少语法规则,把许多信息放到词汇上去描写。面对这种情况,再不进行计算词汇学的研究就会影响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于是产生了计算词汇学。它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在学科的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活动。在美国、日本、西欧、德国等都进行了实践,开展大型机器词典的研制,出现了一系列计算词汇学的研究工程。在信息时代,不但需要人用词典,而且需要机器词典。林杏光先生参与、领导的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以《动词大词典》、《现代动词大词典》为基础,研制了《现代汉语述语动词机器词典》,可以服务于信息技术、学术研究、语文教育等方面。

4.电影以及其他义类和三个义类系统

义类是林杏光先生多年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字面上看,义类就是语义分类。现代语义学关于语义分类的术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将语义划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林杏光先生所讲的义类不是这种语义类别,而是有一种特定含义的语义类别。词义在词汇中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就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词义,有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相关关系等。把意义相同、相近以及相关的词语汇集在一起,即成为一种类别,这种类别就是林杏光先生所研究的义类。他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把所得研究成果编著成了三部书:《简明汉语义类词典》、《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和《汉语多用词典》,并建立了三个义类系统:(1)是《简明汉语义类词典》的分类系统。整个系统分成18大类,1730小类。每一个大类内部的小类排列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小类或小组内部条目与类名或组名较亲近的在前,较疏远的靠后。18个大类包括:人物,品德,智能,情感,感觉,仪容,处境,交往,争斗,语言,信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数量,程度,性质。这18大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2)是《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的分类系统。他选取10000余条四字语,从写作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四字语的分类系统。共五大类:表达、写人、写物、写时间、写数量。每一个大类再分若干小类,共1200小类。(3)是《汉语多用词典》的分类系统。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汉语词义分类系统。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自然世界再分为9类:物质、存在、运动、变化、时间、空间、数量、性质、关联。人工世界分为个体和社会。自然世界的第二层分为9类,人工世界的第四层分为29类,共38类,这是义类的纲。每一个纲又分若干目,每一个目又分若干细目,整个系统共有3500个细目。林杏光先生在书中还介绍了鉴别词义分类系统的原则、鉴别义类系统优劣的标准,词义分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义类研究成果的用途,等等,具有很大的概括性,也很有启发意义,对电影文化语言和其他语言的运用,产生深刻影响,是林杏光先生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特点评议

从电影文化语言以及社会语言的角度看,《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一书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本书严格按照从虚到实,从整体到局部,从小到大的逻辑思路,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去行文。即写出了研究任 务、研究方法、研究态度,也讲到了具体问题:即写了词汇,也讲了词汇语义:即写了语义构成,也讲了语义聚合、组合等等。

2.完备的系统性。以格关系为例。格系统是一棵树,经历了由18个格到22个格的完备过程。第一个层次是角色和情景,第二个层次是围绕着述语动词的七要素(如主体、客体、领体等),第三个层次是七要素的进一步的分类,共有22格(如施事、领事、系事等)。另外,最低层次是“格标类”(施事之下分“被”类、“由”类、“φ”类等)。

3.鲜明的创新性。以格关系为例。林杏光先生等人的研究促使格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三方面的进展:把格关系描写成有层级的一棵树;采取层层控制和层层推进的划分格的方法:从理论探讨落实到语言工程。还提出,句子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上分别有各自的成分的观点,即,如果说主、谓、宾、定、状、补是句子的句法成分,那么它也应有句子的语义成分和语用成分,等。另外,林杏光先生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也有创新,他曾多次指出“不能只讲结论,还应讲得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4.强大的融合性。该书是林杏光先生十余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十余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外化。他在研究格关系时,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兼收并蓄,取其精华,旁征博引。他的研究工作是在前人时贤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融合了海内外诸家之大成,也运用了交叉学科的方法,把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融为一体。另外,也融合了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编纂义类词典、搭配词典、动词格关系词典、述语动词机器词典等的心得和体会。

5.平白的深奥性。此句乍看很模糊,但事实确是如此。林杏光先生用平白易懂的话语讲述深奥博大的理论。正如胡明扬先生在序中所说:“因为大部分有关的理论和知识都是作者在工作中经过消化了的,所以写得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林杏光先生用平白的语言介绍了国外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领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人对格语法的落实、改进等。林杏光先生也常用精辟的概括来形容人情世态和学问所得。如“我希望你做一个碗,不做一个盘子”,“语言就象一个调皮的孩子”,都在朴素中透露着深奥的道理。

6.敏锐的敏感性。林杏光先生有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力,当听到人工智能专家说“语言学不能只研究语法形式,还应研究语义的组合”时,竟怦然心动。于是为了适应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下决心研究词语搭配,终于编著成引起计算机专家注意的系列搭配词典。林杏光先生在寻求新的技术路线的时候,偶遇研究HNC(概念层次网络)的黄曾阳先生,于是便集中精力投入到HNC理论产业化的研究之中。书中各章节也随处彰显了林杏光先生敏感的观察力。

当然,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一些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

情态的研究还要加强:槽关系的研究还要加强;格关系完备性的研究还要加强:义类系统完备性的研究还要加强:语言研究和计算机、数学、逻辑的结合研究还要加强;形式取向和功能取向,国内的研究和海外的研究,理论兴趣和应用目标等相结合的研究还要加强;等等。

四、结语

电影文化语言和社会语言的研究是一个很浩淼的工厂,《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是林杏光先生自己学术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凝聚了他数十年的心血和精力,是他几十年学术生涯和人生经历的缩影。他曾说过:“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个人不但要‘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还要‘新到老’,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不断向新的可能挑战!”我们本来期望林杏光先生能继续为计算机研究语言做出贡献,不断奉献出《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的“增订版”、“扩充版”,乃至“全新版”,但天嫉英才,林杏光先生不幸驾鹤仙去,谨以此文悼念先生在天之灵。

21世纪的语言学将更加广泛地运用和借鉴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同时不断地从成果和方法回馈这些相关学科,从而在信息时代彰显语言学作为一门介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的学术地位。我们应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不断植根成长。我们也盼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在不久的将来抢占到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知识处理的制高点,为国家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