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语叙事语篇中话题的保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话题的定义
话题(Topic),又称主题,是普通语言学界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争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者们理解这个概念时的出发点不同。对话题的各种争议论述得较为全面的是Schilobinski & Schutze-Cobum[1]1992年发表在“Linguistics”上的一篇论文。根据二位学者的研究,目前对话题的理解主要有四种。第一种观点将话题理解为已知信息。已知信息是“说话者认为听话者在听话时意识到的知识”[2]。第二种观点将话题看作是信息的出发点,并将话题在小句中的位置限定在句首。持这种观点者主要是现代功能主义学派的学者。第三种观点认为话题是小句所说的内容。Gundel[3]认为,“(话题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与话语的联系。”Hockett是首先提出话题概念的语言学家之一。他认为,“说话者提出一个话题,然后交待一些有关这个话题的信息[4]。”第四种观点将话题看作是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的基点。陈平[5]就是用这种观点来研究汉语话题的。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往往认为话题的选择与语义功能有关[6]。
在分析中,我们将任何名词性短语,无论前面有无修饰语,只要是上文出现过的,都作为有定名词性短语处理。之所以在表格中包括“引入语篇后的被指情况”一栏,一是因为涉及到话题的保持问题,二是因为从其被指次数和平均值可以大致看出该话题在语篇中的地位。一般说来,一个话题在被引入语篇之后被指次数越多、平均值越高,其在语篇中的地位就越凸显、越重要。在表1中由有定名词性短语中引入语篇的话题被指平均值高于由不定名词性短语于引入语篇的话题,这说明前者相对于后者而言在语篇中的地位更为凸显。
2 话题的保持
从上述话题被引入语篇的句法手段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话题在被引入语篇时的不同句法位置标志着话题在被引入语篇时的不同凸显程度。话题的保持在语言形态上和语义上是通过使用不同形态的指称词语而实现的。语言中的指称词语包括专有名词、有定描述语,指示词语、代词和零形形式。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不同形态语义特征的指称词语表示着不同地位的话题在读者心理上的凸显程度,即不同话题的可及度。可及度指的是“说话者在需要指称某一事物时,通过采用某个指称词语,向听话者所表达的这个指称对象(即话题)的可及程度[10]”。那么,指称词语的编码原则是什么呢?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在可及度上又有什么差异呢?
2.1 指称词语的编码原则
根据Ariel[11],指称词语的三个编码原则是:信息度(informativity)、严格度(rigidity)和语言形式的衰减度(attenuation)。信息度指的是指称词语的语义信息量大小;如果所指实体可及度低,编码者就会采用信息量大的语言形式;反之则采用信息量小的形式。严格度指某一可及度标志语指向其先行词的严格程度,即歧义程度;歧义大,可及度就低,编码时就得采用较复杂的语言形式;反之则采用较简单的形式。语言形式的衰减度指信息度或严格度基本一样、但语言形式不一样的指代词语之间的可及度差异,如重读形式与非重读形式。
Ariel认为,影响前指成分形式选择的因素有:①距离(Distance):指先行成分与前指成分之间的线性间隔距离;②竞争(Competition):指(两个或更多的)先行成分的在解码者心理上的可及度大小;③凸显(Saliency):主要指先行成分是否当前话题;④一致(Unity):指前指成分与其先行成分是否属于同一心理框架、观点、部分或段落。这四个因素中的②和③表明,篇章话题凸显程度一般比较高,因为在自然篇章中,篇章话题一般是最凸显的实体,因此在记忆中占有突出地位,可及度高,其前指成分形式一般为代词或零形式。如果指向某一先行成分的前指成分数量多,那么该先行成分一般就是篇章的话题,因此篇章话题经常“代词化(Pronominalized)”[12]。①和④两个因素则说明了前指成分与先行成分之间关系的性质对解译前指成分的重要性:①指的是前指成分与其先行成分的具体距离,而④指的是前指成分与其先行成分在语义逻辑上的抽象距离。
2.2 指称词语可及度等级
如前所述,指称词语的可及度系统是一个按照“可及”程度排列的连续统一体。我们可以将这个连续统一体大致切分为三大段:低、中、高;它们在语篇中分别由不同形式和不同语义特征的指称词语体现。我们可以将这些指称词语分别称为“低可及度标志语”(Low Accessibility Marker)、“中可及度标志语”(Intermediate Accessiblity Marker)和“高可及度标志语”(High Accessibility Marker)。
“低”可及度标志语指那些所指须从“百科语境”推理的指称词语。可及度低就意味着其语言表现形式必须信息含量大;因此,低可及度标志语主要包括有定描述和专有名词。从“距离”角度来看,其先行成分一般在同一语段内或同一语篇内,而很少在同一语句内。在低可及度标志语内部,其形式也繁简不一,繁简程度与其可及度成正比。比如说,我们有几种不同方式指称同一个人:姓+名+限定性描述;姓+名;名;或呢称。选择哪一种方式取决于讲话者对有关心理实体的“共有知识(shared knowledge)”。
“中”可及度标志语主要包括各类指示词语(deictics or indexicals),对它们的解译主要依靠“物理语境”。通过对一些指示词语的比较研究,Ariel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近指(proximal)”与“远指(distal)”;根据“距离”和“显凸”标准,近指可及度高,远指可及度低。
“高”可及度标志语主要指那些解译时须依赖“语言语境”的指称词语,主要包括代词和零形式,因为第一和第二人称主要用于外指[13]。人称代词的用法受到各种句法或语义条件的限制。代词在句中一般不重读;但一旦重读,就成了“有标(Marked)”现象,附加了新信息,因此其可及度比非重读代词低。伴有点头、手势等副语言特征的重读代词现象的可及度更低。零成分只能传递短期记忆里凸显性极强的信息,可及度最高。因此,指称词语按照其可及度由低到高排列如下:全名+修饰语全名限定性描述名姓远距指示词+修饰语近距指示词+修饰语远距指示词(+名词词组)近距指示词(+名词词组)重读代词非重读代词反身代词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