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生自信心缺乏的成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生自信心缺乏的成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成功、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评价。缺乏自信心,就会造成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对人生影响最大的心理缺陷是不自信,缺乏自信的人适应社会很困难。如今中职生普遍缺乏自信心,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事业发展很不利。

【关键词】中职生 自信心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72-01

一 中职生缺乏自信的常见表现

1.求学目的不明确

多数中职生带着中考失利的不良心态来到中职学校,学生认为来到职校,书似乎读完了,不清楚该如何学习新的专业和技术,认为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理想工作。来中职上学,基本上是家长不想把他们过早地送入社会,希望能学一技之长。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就被定性为“差生”,这样的定位,导致学生真的认为自己很差,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出现不自爱的行为。

2.不善于学习

现在的中职生多数自身素质较低、文化基础差。与初中相比,中职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涉及面宽,如果仍然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明显不适应新内容。由于学生自身因素较差,使其不能根据学习内容改变来调整学习方法;又由于自身的惰性,知难而退,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丧失信心,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

3.对与学习相关的课外活动没有兴趣

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各种学生社团也常举办各种竞赛,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中职生学习压力小、课外时间多,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学生往往不主动参与,他们不清楚自身特长,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不太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

二 自信心缺失的主要因素

1.自小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

良好的家教对于孩子的成人、成才非常重要。家长正确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受益终生的能力;促进孩子的情商和智商的发展,使子女逐步获得自主、独立的能力,使其人生获得成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孩子的人生道路会很艰难。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本应以人为本与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现在的教育体制并不看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社会需要,似乎只有升学率最重要。国家虽大力发展职教,而目前好像仅是为了“分流”升学的压力,被“分流”到职校的学生就被社会认为是考试失利的“差生”,加之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教材和考试的权威性,让学生只想分数;其知识面狭窄,他们不会反问知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对所学内容不主动追求新方法,根本不考虑自身有没能力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从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对学生好坏唯有用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心目中只有考得好的学生,考试不好的学生就放弃。

3.社会因素影响

传统思维造成社会歧视低分、低文凭者,现在很多招聘会只看文凭,非本科不录。很多职业技能考试,中职毕业生不准报考。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入社会一般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作,社会用人只看重文凭不管技能的高低,根本没有体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精神。职校生就业压力空前地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毫无希望,自然导致在校学习不认真,他们自暴自弃;社会不良的用人机制和对人才评价标准唯文凭论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三 建立中职生自信心的方法探讨

1.重新定位中职生

中职生其实也具备独特个性,其中不乏能力出众者,无论学生目前表现如何,从某些方面上讲他们也有上进的一面。如果社会和家庭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和关爱,那么,学校里将没有差生。另外,要承认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面对自身的不足,在家庭和学校的帮助下加以改进,逐步肯定自己的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心。

2.帮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为中心,以班委会为轴心,班级日常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要结合全班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来制定,特别是要选拔一批个性强、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用学生来管学生,相互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生团体活动,在活动中相互激励,同时也能学会与人交往。学生团体和班级对学生而言影响也是最大的,如在班级管理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相互作用使之融合于集体中,逐步使学生获得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另外,个体的自身素质也影响着班级的风气,如果班级的多数个体有上进心,那么班级也会积极向上,反之亦然。

3.正确对待自身的优缺点

中职生可以把精力放到职业技能的学习上,积极参加专业实习实训。教师要制定好计划按照学生的特长加以引导,充分认识所学专业,做好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工作,并指导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学会做实验。让学生从校内外学习中发现自身优势,逐步建立自信,教师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预测其今后的发展;要给学生营造氛围、提供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让以往的差生蜕变成社会迫切需要的“抢手货”,使学生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肯定,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去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钟以俊.现代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与学法指导[J].中国教育学刊,1996(3)

[2]赵琴主编.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